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11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docx

地震及防震减灾资料

地震灾害资料

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是200万,而中国约70万。

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国有4次,如果从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地震灾害更为严重。

例如,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地震就发生在中国,这就是1556陕西华县大地震。

1556年(明·嘉靖)12月23日,关中大地震,震中在陕西华县、渭南、华阴一带。

河北、安徽、湖南等地都波及影响,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8万平方公里属于破坏区。

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午夜12时,正当人们熟睡之时,死伤惨重。

当时的记载说: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为什么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首先,全球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对人类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那些地震,中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

20世纪地球科学板块理论的建立,使得人们对于海洋有了比大陆更多的了解。

目前,科学家对大陆地震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海洋地震的了解。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作为整个社会,提倡灾害意识,发展灾害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中国近100年来的大地震

1.1920宁夏海原——中国地震现场考察的开始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当时属甘肃)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和损失极其严重。

除直接死于房屋、窑洞倒塌者外,更有大量居民因缺少救济和医疗死于饥寒和瘟疫,约有20万人丧生。

灾情惊动了全国上下。

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裁了震后的悲惨场面:

“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

”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

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

地震造成自甘肃景泰兴泉堡至宁夏固原县硝口长达215公里的巨大破裂带,至今仍清晰可辨。

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

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众多的串珠状堰塞湖。

当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亲自带队前往现场调查,回来写出了“甘肃地震考”等论文。

翁文灏所长认识到,地震现象不能只由地质学家通过宏观考察进行研究,还需要设立地震台进行观测,以便应用物理方法研究地震的本质。

于是,他安排李善邦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0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

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

2.1966河北邢台地震——地震预报实践的开始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

紧接着3月22日,在稍北的邢台地区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

两次地震共约八千余人丧生,四万余人受伤。

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生的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这次地震灾情严重,除震区人口密集外,还有两个特别原因。

第一个是地基。

邢台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以西是太行山及山前地带,东部为巨厚的沉积平原,古河道密布,黄土沉积层很厚,地下水很浅,是有名的涝洼盐碱地区。

因而该地区地基土壤饱含水分,加重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第二个是房屋特点。

当地农村多为土坯房屋,房顶巨厚,秋季可以在房顶上晒粮食,用石碾子脱粒,毫无一点抗震措施。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邢台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

前后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分别达到Ⅸ度和Ⅹ度。

地震造成了京广线铁路中断,其影响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市。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

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

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

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

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公里。

中国地震工作者很早就对1920年的海原地震、1954年山丹地震进行过科学考察,对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和前兆现象进行过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却是从邢台地震开始的。

邢台地震纪念碑,碑文如下: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时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时十九分,我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六点八级和七点二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为九度强和十度,波及百余县、市,尤以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为烈。

震前,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随后大地颠簸,地面骤裂,张合起伏,急剧抖动,喷黄沙、冒黑水。

老幼惊呼,鸡犬奔突。

瞬间,五百余万间房屋夷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同胞殁于瓦砾,三万余人罹伤致残,农田工程、公路、桥梁悉遭损毁。

灾情之重实属罕见,伤亡残状目不忍睹。

震后,周恩来总理冒余震之险三次亲临现场,体察灾情,面慰群众,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之救灾方针。

李先念副总理暨中央慰问团亦即赶来,抚民心,励自救。

党中央、国务院之深切关怀,使灾区人民没齿难忘。

省、地、县党政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组织发展生产,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两万四千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奔来,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十指淌血活民命于绝境,搭棚架屋,废寝忘食而助民以安居,诚谓德高齐天。

来自京、津、沪、石等市七千医护人员,含辛茹苦,救死扶伤,实乃情深若海。

全国各族人民莫不伸出友谊之手,纷纷投函致电,捐款赠物,运来灾区的衣食用品、生产物资,难以数计。

对此,灾区人民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并化悲痛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创业建功。

废墟举处,当年即粮棉丰登,新房排排,新村片片。

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三十多个科研单位、五百五十余名科技人员先后赶到地震灾区,进行我国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现场考察实验。

从此,前所未有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我国广为开展,专群结合,多路探索,使我国地震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地震研究工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邢台大地震堪为我国地震史上之里程碑。

抚今追昔,倏已廿载。

如今灾区已是人笑年丰,地换新颜。

然地震之惨痛教训,亲人之所遭不幸,终不能忘怀,党予人民救命之恩情,群众抗震卓绝之精神,永刻骨铭心。

值此地震廿周年之际,特立此碑,以追怀亡者,激励今人,垂教后人。

3.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我国东北部地区海城市及附近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波及9000平方公里,震区地动山摇,海城境内2734平方公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达800余万。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工矿企业、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区房屋倒塌达90%以上,按通常估计死亡人数会有10万人,由于成功的地震预报,数百万受灾人口中仅殁1328人。

广为报道的1975年中国海城7.3级地震四阶段预报(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曾令世界上许多人为之振奋。

但因为当时的文件没有公布,而且预警发布详情也没有描述,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一直显得神秘。

王克林和陈棋福等通过对已解密的文档资料的研究和与主要见证人的访谈,重现这一重要历史。

他们的研究报告关于海城地震的预报情况是这样写的:

“海城地震前有两次正式的中期预报,但未正式发布短期预报;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

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震区当时的建筑方式和傍晚发震的时间亦有助于减少地震的伤亡。

灾区各地疏散工作极不均衡,由最低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

最重要的临震前兆是前震活动,但诸如地形变异常、地下水水位、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动物异常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4.1976河北唐山地震——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预报受到挫折

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中国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1km。

地震破坏和人员伤亡地震的震中位置于中国北方工业重镇唐山市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用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震发生于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

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侧的47平方千米。

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荡然无存。

一条长8千米、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

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

地震时在铁道上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

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

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

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

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

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

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

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

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

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头。

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

地震经验与教训

1)建筑物抗震标准不高,人口高度稠密是造成巨灾的首要因素。

唐山地区历史上没有记载发生过强烈地震,故这个城市在建设中没有进行抗震设防。

唐山是一个人口超百万人大城市,尽管大量建筑物为近代新建,但在建筑时都没有经过抗震设计,对地震没有设防,以致酿成大灾。

2)在地震活动带地区普及救护知识,让人们对灾难做好充分的备心理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减少损失、减轻灾害有着关键作用。

唐山地震时北京、上海的救护力量迅速送水、供电,辽宁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东北三省经唐山通往天津、北京的电话线,铁道兵部队抢修京山线铁路使之于八月七日恢复通车,这些举措给垂死的唐山搭起一条生命线。

相反,心理准备的不充分将导致慌乱和失误。

救护部队情急之中赤手空拳就开进了灾区,直到八月一日以后才陆续调来吊车、电锯、凿岩机、电焊切割机。

只有平时有所准备,才能在灾难发生时正确快速地行动。

3)在对抗灾难时人应该超越日常政治、生活的意识逻辑。

唐山地震的银行废墟上,一些士兵为了符合平常银行的规定,为了区区五分钱在废墟里从下午找到晚上;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中国先后拒绝了美国、联合国、英国、日本的救灾援助。

这些举措也许符合当时人们的日常意识逻辑,如今看来则值得好好反省。

4)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次地震是在几个月前我国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使地震预报经验和方法受到严重挑战,也促使地震科学工作者真正了解到地震机理的复杂性。

唐山地震纪念碑

唐山地震纪念碑于1986年建成,碑名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

纪念碑高76米,寓意1976年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纪念碑由四根棱柱组成,柱子的四个平面、八根平面交界线寓意四面八方,以纪念唐山地震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

纪念碑碑文如下: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

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

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

主震方止,余震仍频,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

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

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

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

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

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

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

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

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

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

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

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

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

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陈颙院士是唐山地震后最先进入唐山的地震工作者之一,并在唐山地震现场工作了一个多月——一场巨大自然灾害后最难忘却的一个月。

作为一名当时在基层工作的科研人员,他经历和看到了许多事情,下面是他的叙述:

“地震后,我立即赶往唐山。

从北京到唐山这一路给我的感觉是:

地震的破坏就像扔了颗炸弹,破坏程度严重但破坏空间却非常局限。

出发后100公里内,我没有看出沿途的农村房屋受多大程度的破坏,但是一进到距唐山20多公里的丰润地区,情况就出现了变化——路边的砖房开始开裂。

由此可以看出,唐山地震虽然造成了巨大破坏,但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半径也就在20公里左右。

天津、北京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主要是对高层建筑,对老百姓民房的破坏还是很有限的。

从丰润再往唐山,情况就惨不忍睹了。

整个唐山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很多幸存者沿着马路呆呆地坐在废墟堆边,没有声音也没有眼泪——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了。

一座房子倒了会产生很大的灰尘;一座城市倒了,却不知道会扬起多高、多厚的灰尘?

幸存者快变成黑人了,只有眼珠又大又白,满面的灰尘好像刚从土里钻出来。

那是夏天的凌晨,很多百姓睡觉时都没有穿衣服,房屋倒塌后,无法从废墟中找寻自己的衣服,只好到附近的商店或别的地方抓来一件衣服。

经常看得到这个街区的人们全都穿这种工作服,而另一个街区都穿那种工作服。

唐山地委7名常委遇难,政府大楼也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我们把占一次地震灾害损失90%的时间和空间定义为造成地震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全球20世纪的统计资料表明,100年内全世界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空间不到地球表面积的万分之一。

因此,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短暂的瞬间和非常局限的空间,这是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也是地震灾害有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地方。

震后,唐山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抢劫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很快,针对这种非常的情况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严格的交通管制。

没有通行证的汽车一律不许进入唐山市;市内凡是两车相对堵塞马路又不相让的,毫不客气地将它们翻到路边的废墟里,腾出道路来。

第二,严格的治安管理。

街上的人特别是出城的人,凡是手上戴两个手表的,或是骑自行车且车架上拉有箱子的,都被认为有抢劫的嫌疑,一律扣留.这是在非常情况下必须采取的一些非常措施,任何重大灾害后都应这样做。

如美国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旧金山市市长发布市长令:

“我授权联邦军队,各种警察可以开枪射杀进行抢劫或其他趁火打劫的任何人。

我已命令所有的煤气和电力公司停止供气和供电。

我下令宵禁,要求所有居民晚上呆在家中,不要外出。

我提醒全体居民注意火灾,特别留意那些破坏的烟筒和管道。

市长SCHMITZ。

1906年4月18日。

5.1999台湾集集地震——重创台湾经济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台湾中部地区于南投县集集镇附近发生ML7.3级强烈地震(简称9.21集集地震)。

震中北纬23.87度、东径120.75度,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约在日月潭西偏南12.5公里处,震源深约为7.0公里,主震持续102秒。

该地震破坏力相当大,在震中附近的南投县、台中县市造成极大的震害,甚至台北地区亦有不少震害发生。

根据台湾气象局地震实时测报网收录资料报告,南投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PGA)达989gal,相当于1G(一个重力加速度)。

这次地震是台湾西部近10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共造成2027人死亡,8544人受伤,十几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9亿美元。

上万间房屋倒塌,部分地区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和航空交通中断或受阻,多处水庫大坝断裂,台北股市和汇市停市,学校和单位停课和停止上班。

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位于震中的南投县,全县13个乡镇因地震死亡779人,失踪112人,受伤1795人,房屋倒塌3075栋,入夜的南投因为缺水缺电像一座"死城",一些桥梁也出现断落。

地震造成新崩塌地面积7285公顷,占台湾地区总面积的0.26%。

大批涌入的重伤员使医院人满为患,学校、体育馆和大礼堂挤满了轻伤员。

台湾岛内的火车全部停驶。

核电厂自动跳闸停电,350万部移动电话受到影响。

台湾新竹科学院区损失严重,并给周边市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香港部分电脑零配件价格上涨50%,广州电脑装机量比过去下了30%。

大震发生当日,余震频繁。

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主震之后不到1小时的凌晨2:

16分,其震级达ML6.8级,这次余震是造成921大震房屋毁损的主要原因;之后的9月22日上午8:

14分、9月26日早晨7:

15分分别发生ML6.8级余震。

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

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

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三周后,台湾官方公布:

死亡2321人、失踪39人、受伤8722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台中县石岗乡(1138人)和南投县中寮乡(928人)。

有40845户(2.7万东)房屋全部倒塌,41393户(2.4万栋)房屋半倒塌。

地震造成台湾岛内火车全部停驶,核一、核二厂跳闸断电、高压输电线塔毁损、台湾全岛停电。

这次地震还波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福建的福州、泉州、宁德等城市震感强烈,广东的广州至汕头、浙江的温州、江西的南昌、九江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此次地震因车笼埔断层发生错动所致。

地震发生后地表产生约100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断层上下盘间错动最大可达7-8米,地震断层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逆冲错动;位于车笼埔断层线以东约15公里的地盘整体向西北水平位移量达3-4米,最大在东势达到8.5米,且隆起上升达0.5(南段)至9.8米(北段)。

地震经验与教训

1)劣质建筑人为加重了灾害。

一些倒塌的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梁柱里,裹着空的沙拉油桶和报纸,有的钢筋只是搭在一起。

调查表明,劣质工程是导致许多新型建筑倒塌的最大原因,震中区南投县埔里镇大多数倒塌的房屋都是由于梁柱偷工减料造成的,有些房屋居然用垃圾来填塞地基。

2)执法不严,防震标准低。

建筑标准要求所有的建筑商在建造房屋时要加固混凝土核心柱,深挖地基和有经受自然强力的"地震节点"。

但地震后的调查表明,违法乱建、建筑标准不严的现象很多,如地震力设计欠妥、箍筋绑法不良、韧性设计不足等,这些都造成了震害的加重。

3)地震所具有的独特性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广泛注意。

地震震源深度只有7千米,所释放的能量相当大,加之余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故破坏性大。

台湾的地震大多数都发生在海底,这次大地震则属"内陆直下型"地震,因而当地缺乏经验,准备不足。

台湾集集地震各地的地震烈度分布为:

6级:

南投,台中;5级:

宜兰,嘉义;4级:

台北,高雄,台东。

(注意,台湾使用的是7级烈度表,和MMI12级烈度表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6级-X;5级-VIII;4级-VI-VII;3级-V-VI)。

这次地震造成2400人死亡(含失踪)及11306人受伤,其中重伤4139人,受灾民众达约31万人,占台湾总人口1.4%,房屋毁损9.6万户,占台湾户数1.5%,地震损失估计超过200亿美元。

台湾是个多地震的地区,但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海域,台湾经常受到这些海域地震的波及。

这次则不同,集集地震发生在台湾岛上阿里山的中段,影响到台北等重要城市。

这次地震损害之大,影响之广,是台湾一百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

台湾“国立美术馆“珍贵藏品损失惨重,收藏架被震塌,毁坏的画作、陶瓷及雕塑品,价值难以评估。

光是设备损失即达数千万元台币。

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也受损严重。

台湾旅游管理部门除清理现场外,还重新规划重建日月潭。

台湾岛内的火车全部停驶,台湾核一、核二厂自动调闸停电。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在地震后全面停电,除造成生产线半成品报废外,高科技精密仪器也受到严重的损坏。

集集地震发生后,震级6.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有4次之多,这是全世界相当罕见的例子。

这是因为主震的能量被阻挡在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之间,也因此造成4次大余震都集中在这里,这样特殊的地质现象也是全世界仅有的纪录。

集集地震主要是由车笼埔及大茅埔─双冬两条活动断层同时再次活动所引发。

虽然活动断层的调查或研究,在台湾一向倍受重视,但万万没想到,这些断层真的会动起来。

过去,很难将地震活动与断层连结起来,现在认识到,活动断层与地震确实有关。

 

20世纪以来国外大地震资料

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20分)

美国旧金山(38.0˚N,123.0˚W)发生8.3级地震,60,000余人遇难。

震时全城起火,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

全市进入紧急状态。

近10万人逃离城市,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

日本关东8.3级地震(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

1.地震破坏和人员伤亡

  震源深度10km,这是日本历史上死伤最多的一次大震灾。

震中位于关东和横滨两大城市附近。

震害以东京、横滨、横须贺、小田原等地最为严重。

受灾人口340万人,死亡10万人,下落不明4.3万人,伤10万人,毁坏房屋70万栋,经济损失达28亿美元。

地震时整个灾区都发生火灾,火灾造成的损失比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在死亡的10万人中,有9万多人是被火烧死的,建筑物倒塌压死的不过数千人;在毁坏的70万栋房屋中,有近50万栋是被大火烧毁的。

  ⒉地震经验与教训

  1)地震造成次生灾害不容怱视。

这次地震灾害的最大特点就是次生灾害--火灾极其严重。

而人们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知识差,发震时正值中午人们用火之时,地震时人们慌于逃跑,没有及时关闭火源,扑灭火灾;再加上当时风大,助长火势,使东京成为一片火海,酿成了重大次生灾害。

由此可见,在地震前后防止次生火灾是何等重要。

  2)组合式建筑物抗震性能差,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好。

  3)中高层建筑要建成带状或面状防火带,尤其是木结构房要有防火构造和设施。

  4)城市建设和规划要增大公园、绿地、公路、避难场所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亚美尼亚7.1级地震(1988年12月7日10时41分,震源深度18km)

⒈地震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是80年代以来高加索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

震中位于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共造成24972人死亡,12082人重伤,5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为200亿美元。

该城80%的住房、学校、办公楼和厂房倒塌,郊区的大部分村庄遭到彻底破坏,几百栋高层建筑夷为平地。

震区的公路、铁路、供电系统和通讯网都受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