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9763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第四节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分析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旱灾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

分析旱灾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视频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图2.30显示了我国的旱灾中心,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

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从图2.31可以看出,1972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东部和西部。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1949年以来,1959年~1961年、1965年、197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旱灾。

②旱灾的危害: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③结合图2.2洪水点位图可知,这两块旱灾区又是发生特大洪水的地区。

从而了解到华北地区是旱灾和涝灾灾害都很严重,而且交替频繁出现的地区,防旱、抗洪对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表2、4

说明:

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探究活动:

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2、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提示: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

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提示:

强调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以及空间上的交错出现,旨在使学生理解因时、因地防治这些灾害的必要性。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表2、5通过阅读表2、5,掌握以下内容:

①我国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包括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

②通过对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思考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点拨: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五、读图2、36,了解以下内容:

(1)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

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阅读学习阅读材料,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①华北地区历史上就是旱灾区。

②华北地区经常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链发的现象。

探究活动:

假如,目前华北发生了这样的大旱,会是什么样的灾情状况?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灾害救助中如何体现?

(提示:

经济损失将大大增加,人员伤亡将大大减少或没有。

3、损失:

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图2.37显示了干旱给人类带来的恐慌和无奈。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补充: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

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及灾情的地区差异,并从受灾体角度指出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首先是分析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通过读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分析相关问题如:

(1)找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

(2)为什么这些地区旱灾严重?

还通过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展示图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探究如下问题:

(1)找出我国四大干湿地区中旱灾频次较高的地区。

(2)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3)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分析出如下结果:

从自然原因看我国东部季风区,虽然为湿润、半湿润地区,但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有强烈的致灾因子;从社会经济原因看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而东部季风区受灾体多、经济密度大,所以旱灾灾情严重。

再通过读表2.4区域灾情的特点,分析区域性灾情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然后是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

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教材最后是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均,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灾害比较担心和害怕,因此有了很好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激情很高。

但是他们对自然灾害不慎了解,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先播放一些视频。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般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资料、图片、视频和讲义等教学资料,点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效果分析

1、导入视频播放时间有点长。

2、讲解不够彻底,应该再深入一些更好。

3、习题讲解需要加以拓展。

4、学生的我国区域性旱灾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处理复杂旱灾问题时能够开展一定的合作学习,并能及时将探究结果以图式为基本组织单位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并能够联系实际情况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地理的兴趣。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3.关于干旱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地区的春旱、伏旱都是因为长时间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各种干旱灾害的出现,都是冷、暖锋过境后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C.西亚、北非沙漠的出现,共同原因都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寒流的影响

D.世界有许多地方干旱灾害日益严重,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关

4、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是()

①全部实现耕作业向畜牧业的转化②改进耕作制度③营造防护林④整治河道巩固提防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读下图,完成5题。

5.上海地区出现上图中的天气系统时,会有()

A.狂风暴雨天气B.阴雨连绵天气

C.伏旱天气D.连续性降水天气

9.关于干旱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地区的春旱、伏旱都是因为长时间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各种干旱灾害的出现,都是冷、暖锋过境后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C.西亚、北非沙漠的出现,共同原因都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寒流的影响有关

D.世界有许多地方干旱灾害日益严重,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10、《南方周末》2011年2月12日报道: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几乎占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

图甲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我国人均水资源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华北地区易受旱灾袭击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主要有?

(2)河南、山西等地为抗旱保苗,大打机井抽取地下水。

长期过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参考答案

1—2.解析:

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

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答案:

1.A2.C3:

D

4解析: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这些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5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上海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出现伏旱。

答案:

C

6——8BAC

9D

10

(1)降水量少,水资源不足;夏季风异常导致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农田水利设施差,人口稠密,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3)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及道路、建筑物沉降;

第一次进入录播室,有点紧张,而且时间很短,备课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只讲解了旱灾这一个气象灾害。

主要通过“导学”模式来组织课堂,结合我们枣庄市教研室编写的《自主学习丛书》来进行辅助教学,多次组织合作探究,并通过启发、设疑等策略来推进课堂进程,引发学生向深一步进行思考,同时也注重知识落实和及时性的知识构建。

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斧正。

感觉,合作探究学习环节组织的还不够理想。

课标分析

根据课标内容解读如下:

1、①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旱灾)的区域分布;②比较旱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③结合实例,说明我国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实施策略:

①运用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旱灾)的空间分布;②比较旱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③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旱灾多发区的成因,并分析旱涝时间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