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68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说明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本讲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本讲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讲,因此除了关注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的新变化之外,还应对本专题进行总结,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广角]

“皇帝”的由来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上古“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为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规定:

皇帝自称——“朕”;皇帝命令——“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玺”。

“皇帝”是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历史广角]

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被称为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历史广角]

察举和征辟

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

“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

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或称“辟除”,因此称为“征辟”。

[历史广角]

宣 政 院

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国师”。

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以便于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

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历史广角]

票拟、批红

票拟,也称票旨、条旨,即内阁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

皇帝用朱笔批示,称“批红”,也称“朱批”。

在明成祖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任之他人”。

而明中期以后,内阁大臣便拥有了票拟的权利,说明内阁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

但票拟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

了解明代的票拟和批红,进一步认识明代内阁的职权及作用。

 

[历史广角]

清朝的中枢机构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内阁、议政王大

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增设军机处;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主题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

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 由材料一中“共议国政”可以得出三省宰相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特点;材料二中“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表明三省拥有一定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这一制度……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有什么发展变化?

给我们什么启示?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教你读史] 从“皆世族”“惟问中正”“通过考试”信息可以推断选官制度在选官标准、选官方式上的变化;透过第三段材料,推断选官制度发展到科举制体现的原则变化。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

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主题二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

材料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内阁的性质是什么?

有什么权限和作用?

[教你读史] 从材料中“票拟”信息看内阁是否有决策权;从材料“私人办公室”中认识内阁的性质;从皇帝是“真正领袖”印证阁臣的权力和地位。

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

(1)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权限:

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一 (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

嗣改称办理军机处。

廷玉定规制:

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票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

——《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

材料二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

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的空前加强?

军机处在处理军务上有何突出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军机处的“规制”表明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旨,由皇帝“亲御硃笔批发”,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空前加强;材料二“面承后撰拟进呈”反映军机处按皇帝旨意处理军务,其意义是“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军机处在处理军务上的突出特点

特点

表现

地近内廷,便于皇帝宣召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

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涵: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独断;中央集权指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构成:

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3)产生根源:

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

(4)矛盾与趋势:

(5)评价: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延迟中国向近代转型的进程。

命题趋向——考查史学方法、史学推论

[典例] (201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古代中国

二明考点: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抓关键: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说明已废除了宰相制,应是明清时期。

“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主张限制君权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正确

题干的大体意思是:

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限制君权

B

错误

削弱相权与题干“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不符,可排除

C

错误

实行君主立宪制是近代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D

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目的时空定位不符,可排除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清代

二明考点:

明清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抓关键:

“清代内阁处理公文”“摹样本为急”“依样葫芦画不难”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不准确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

B

正确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C

有关但不准确

内阁官员是否繁忙,材料没有反映

D

有关但不准确

内阁听命于皇帝,但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唯命是从的信息

[课堂感悟高考]

1.(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汉武帝置刺史监察地方“田宅逾制”的情况,并迁豪族到长安附近居住以加强管理,防止地方土地兼并过于严重。

故答案为C。

2.(2012·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允许三省中品级较低的官员在一定名义下行使宰相职权,参与朝政,这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3.(2010·浙江高考)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唐代的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情况,B、D两项反映的是明朝的科举考试情况,只有C项反映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情况。

4.(2012·山东高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D.元朝

解析:

选C 宋朝时期,政府机构增多,官僚队伍膨胀,形成“冗官”的局面;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文人阶层膨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防止武将专权,分割统兵权和调兵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5.(2009·浙江高考)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D.明代

解析:

选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6.(2009·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

选B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

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7.(2012·天津高考)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

选C 根据“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A、B两项表述正确。

根据“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可知,C项错误,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中“行走”的含义是临时委派,故D项表述正确。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测控表]

秦汉政治制度

1、2、13

唐朝三省六部制

3、12、13

宋代中央集权

4、12

元朝行省制度

5、6

监察、选官制度

7、8、14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9、10、11、13

  说明:

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建立中朝的史实,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外朝(相权),加强皇权。

2.“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

解析:

选B 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的“中间路线”就是既有封国又有郡县的“郡国并行制”。

3.(2012·宁波市期末)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解析:

选C 本题

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皇权下”“分权制度的雏形”可知,皇帝分割相权,并使宰相们相互制约,这与三省六部制相吻合。

4.(2012·浙江温州一模)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解析:

选D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由此判断应该是宋朝。

5.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解析:

选D A项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项是宗法制,C项是宰相的设置与作用,均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

D项是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6.有学者指出: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

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  )

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

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元朝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说明了行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7.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

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

国父,

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

选B 解答本问题的关键信息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确立于西汉武帝时的察举制,官吏选拔的依据主要是“孝”“廉”等品德标准,故B项正确。

8.★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解析:

选C 西汉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孝廉是当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与察举制相符合,C项正确;A项为九品中正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是打击门阀士族的科举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不符合题意。

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D.军机大臣

解析:

选B 朱元璋为解决“废丞相,权分六部”给皇帝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

10.(2013·宁波模拟)如果要研究明代设立内阁制的情况,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  )

①《东京梦华录》 ②《明史·职官志》 ③《明史·太祖本纪》 ④《明成祖实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D.②④

解析:

选D  设立内阁制是职官的变化,②可选。

此外明代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因此选④。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

不可能记载明代的事情,可排除①。

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但没有设内阁,因此排除③。

11.(2012·宁波期末)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

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的理解。

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皇帝一人专制独裁,故应该排除④。

12.(2012·潍坊市一模)“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

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  )

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

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

解析:

选B “秩序井然”反映的是社会尊卑、贵贱有序,西周礼乐制度中对服饰的基本规定正好体现这一点;“清新”体现了一种转型与改变,而战国时期恰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丰满华丽”体现了一种富态与繁荣,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理性美”则在于内心的自省与感悟,这正是宋朝时期理学、心学的重要内涵,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

分析其本质。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

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10分)

方法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