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57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2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需求曲线(demandcurve)

一、需求函数

(一)需求的定义: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的自身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三)需求函数:

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此处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Qd=f(P)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第三节供给曲线(supplycurve)

一、供给函数

(一)供给的定义: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三)供给函数:

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此处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Qs=f(P)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某商品的供给表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

一、均衡的含义

(一)均衡:

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二)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2、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

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

 

(二)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一)需求曲线的移动

1、需求量的变动: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2、需求的变动:

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2-5需求的变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引起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1、供给量的变动: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2、供给的变动:

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2-6供给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引起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

(三)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1、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2、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总结】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一、经济模型

(一)经济模型:

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二)经济模型既可以用文字语言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

如均衡价格模型既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也可以用方程式表示出来。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

(一)内生变量:

是指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二)外生变量:

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三)参数:

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例如,在均衡价格模型Qd=α-β.P和Qs=-σ+γ.P中,Q和P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被称为内生变量,α,β,σ,γ的数值是由模型以外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一)静态分析:

是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例如,在均衡价格模型中,α,β,σ,γ的数值被确定后,便可以求出相应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的值。

二)比较静态分析

例如,在均衡价格模型中,α,β,σ,γ的数值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时,由此得出的内生变量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的值是不同的。

显然,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

比较静态分析:

是指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分析方法。

(三)动态分析

在静态模型中,变量所属的时间被抽象掉了,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的差别,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的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变量的调整时间为零。

而在动态模型中,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差别。

动态分析:

是指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

例题分析

已知某时期,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4)利用

(1)、

(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解答】

(1)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O+5P代人均衡条件Qd=Qs。

有:

50-5P=-10+5P得均衡价格P=6,代人需求函数Qd=50-5P,得:

Q=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6,Qe=20。

(2)需求函数Qd=6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人均衡条件Qd=Qs。

有:

60-5P=-10+5P,得均衡价格P=7,代人Qd=60-5P,得:

Q=25。

(3)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5+5P,代入均衡条件Qd=Qs。

有:

50-5P=-5+5P,得均衡价格P=5.5代入Q=50-5P,得:

Q=22.5。

(4)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

(1)题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2)题中,均衡点变动。

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一)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二)弹性的一般公式:

 

(三)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弧弹性:

e=(ΔY/Y)/(ΔX/X)=ΔY/ΔX•X/Ye:

为弹性系数。

点弹性:

当经济变量趋于无穷小时,即ΔX→0时,e=dY/dX•X/Y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方面的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其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又被简称为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三)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也就是说,他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

弧弹性

(一)需求价格弧弹性的几何图形

 

计算从a点到b点以及从b点到a点的弧弹性。

一般使用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来计算。

(二)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计算

例如,几何图形中需求曲线上a、b两点的价格分别为5、4,相应的需求量分别为400和800。

当商品的价格由5下降为4时,或者价格由4升为5时,相应的计算是:

1、由a点到b点(即降价时):

e=(ΔQ/Q)/(ΔP/P)=-ΔQ/ΔP•P/Q

=-(Qb-Qa)/(Pb-Pa)•Pa/Qa

=-(800-400)/(4-5)•5/400=5

2、由b点到a点(即涨价时):

e=(ΔQ/Q)/(ΔP/P)=-ΔQ/ΔP•P/Q

=-(Qa-Qb)/(Pa-Pb)•Pb/Qb

=-(400-800)/(5-4)•4/800=2

可见,由a点到b点和由b点到a点的弧弹性系数是不同的。

原因是:

尽管ΔQ和ΔP的绝对值都相等,但因Q、P所取的基数不同,结果也不同。

因此,涨价和降价产生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值不相等。

如果只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段的需求价格的弧弹性,而不是具体地强调这一弹性是作为涨价还是降价的结果,则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通常取两点价格的平均值,即(P1+P2)/2,以及两点需求量的平均值,即(Q1+Q2)/2,来分别代替P和Q,因此,需求价格弧弹性的计算公式可写成:

e=-(ΔQ/Q)/(ΔP/P)

=-ΔQ/ΔP•P/Q

=-ΔQ/ΔP•[(P1+P2)/2]/[(Q1+Q2)/2]

该公式被称为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

例如:

上例中a、b两点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为:

e=400/1×[(5+4)/2]/[(400+800)/2]=3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

 

四、需求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

 

在a点,当P=5时,由Qd可得:

P=5时,Q=400。

根据:

e=-dQ/dP•P/Q

E=-(-400)•P/Q

=-(-400)•5/400=5

在b点,当P=4时,由Qd可得:

P=4时,Q=800。

根据:

e=-dQ/dP•P/Q

E=-(-400)•P/Q

=-(-400)•4/800=2

(二)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

 

在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大;相反,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小。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三)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如图a所示。

 

(四)两种特殊形状的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是相等的。

如图b、c所示:

 

五、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如果需求富有弹性E>1,说明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如果价格上调10%?

 

由此可见:

厂商变动商品价格能否提高销售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即P•Q。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该商品的厂商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

这是因为:

厂商降价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

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入的减少量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反之,则相反。

第二种情况:

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动。

原因是:

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

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量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第三种情况:

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因为:

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相等。

这样,由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

因厂商的销售收入就等于消费者的购买支出,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结论,对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

六、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一)商品的可替代性(如国光苹果与香蕉苹果、食盐)

(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狭窄的商品弹性小)

(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必需品弹性小)

(四)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比重大的弹性较大,因为注重该类商品价格的变化)

(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考察时间与弹性成同方向变化)。

七、弹性概念的扩大

(一)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注】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假定供给函数为Q=f(P),用es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则供给的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es=(ΔQ/Q)/(ΔP/P)

=ΔQ/ΔP•[(P1+P2)/2]/[(Q1+Q2)/2]

2、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表示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计算公式为:

 

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供给量的变化量和价格的变化量符号相同,系数为正值。

3、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求法

 

结论:

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坐标横轴相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供给曲线所有的点弹性都大于1;若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点弹性都小于1;若交于原点,则等于1。

4、供给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

 

5、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因素。

时间与供给价格弹性成同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随产量而变化的情况。

如果生产成本的变化大于产量的变化,则弹性小,反之,则相反。

(3)生产周期的长短。

生产周期短的产品,供给弹性大;反之,则相反。

例: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毒品犯罪?

毒品需求弹性小(对某些人必需),而供给弹性大。

禁毒是控制供给。

结果:

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的不多。

毒品贩子的收益因为禁毒而增加。

(政策效果正相反)反毒品教育控制需求更重要。

结果:

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较多。

毒品贩子收益减少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概念: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假如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即QX=f(PY),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弧弹性公式为:

eXY=(ΔQX/QX)/(ΔPY/PY)=ΔQX/ΔPY•PY/QX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

(1)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2)互补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3)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4)可以根据两种商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其他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的比值。

2、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

 

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一、易腐商品的售卖

对于易腐商品如何定价,才能保证全部数量的商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售完,又能获得尽可能大的收入呢?

以夏天的鲜鱼为例进行分析。

 

如果已知销售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可以根据准备出售的鲜鱼数量确定价格P1。

如果定价过高为P2,就不能完全售出;如果定价过低为P3,虽然能完全售出,但总收入却因单位价格过低而减少。

因此,P1是最优价格。

二、价格放开

(一)对于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零的商品,放开价格可以提高商品的供应量。

如图所示:

政府原来对某商品的限价是P1,政府限价取消后,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供应量提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

 

(二)对于供给价格弹性为零(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如文物、资源条件或技术条件限制)的商品,取消限价不会带来供给量的增加,只能使价格上涨。

如图所示:

政府原来对某商品的限价是P1,限价取消后,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供应量没有提高,价格水平上涨。

 

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一)最高限价

1、概念:

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

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价格。

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所示:

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e,如果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格是P0,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垄断性行业的价格,尤其是抑制通货膨胀。

3、最高限价的后果:

(1)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

(2)政府不得不采取配给制;

(3)生产者可能会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二)最低限价

1、概念: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

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所示:

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e,如果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是P0,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2、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农产品支持价格就是普遍采取的政策。

即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来实现这一政策。

3、农产品支持价格的运用

措施:

政府实行配给制

 

限制价格的利与弊

利:

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弊:

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

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

社会风尚败坏,黑市交易。

总结

支持价格一定>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一定<均衡价格

四、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描述的是一种经济现象:

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这种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来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平移至S’的位置。

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同样,在歉收年份,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减少的幅度将小于由于它所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五、“薄利多销”:

富有需求弹性商品,E>1

如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1、价格下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

2、价格上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降价能增加总收益的是:

化妆品;面粉;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