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55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2米,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

图钉,泡沫,木块

教学过程: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

§8-1压强

一、压力:

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36页的图8-1,提出问题:

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作用?

提出问题:

这些力作用点和方向各如何,怎样用共性语言来描述它们?

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到结论.

学生回答:

进行讨论,总结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教材图8-2的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

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给出实验器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选择实验效果最好的器材.学生设计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评,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完成这个简单的实验,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设计实验.

分组完成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

二、压强:

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用与速度做类比,用比值定义法给出压强的概念,

例题1,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计算公式、单位.

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学生动手计算例题1,感悟到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的推导过程.

体会出压强单位的大小.

应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提出问题:

"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人们是怎样根据实际需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

利用压强公式得出答案.

在发言过程中体会怎样将物理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四、小结:

布置作业:

P39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教学反思:

 

§8-1压强

一、压力:

(F)

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⒉方向:

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p)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例题:

例1:

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

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

p=

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例题2:

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教学反思:

 

§8-2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经历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并使学生了解它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会由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

2.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

3.通过对帕斯卡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3.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教学难点:

1.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3.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

4.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微小压强计、适量的水、盐水.在两侧有开口直玻璃管,橡皮膜、盛水的方形玻璃鱼缸,电脑、

教学过程:

§8-2液体内部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提出问题:

放在同学桌面的铅笔盒受重力作用,对制成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

做教材图8-6左图的演示实验证实学生想法.然后将少量水到在玻璃板上并提问:

"水不同于固体的是它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

"做教材图8-6右图的演示实验,证明"有".

讲授:

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

"深度".

提问:

"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怎样变化呢."做教材图8-28的演示实验,提问:

"橡皮膜发生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左右两图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

启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得到初步结论.

重力作用,水对杯底有压强.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到: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

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探究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给每组学生一个微小压强计,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微小压强计介绍,并让每个小组动手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

"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那一部分受到的压强?

微小压强计时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步骤,

①.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的关系;

②.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变化的关系.

③.不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关系.

安排学生设计表格,进行指导给出正确的表格形式(如表1).强调及时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深度/cm橡皮膜方向水液面高度差/㎝盐水液面高度差/㎝

13朝上

23朝下

33朝侧面

46朝下

59朝下

表1

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

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

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

①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通过U型管液面差能反映出来.

②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侧液面差就越大,并且能从标尺刻度读出液面差是多少厘米.

2.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时,按上述思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结论.

在得出规律后,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例如:

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经常会看到人潜入海中去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水下面各种新奇的景色的同时,也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潜水员穿着不同有潜水服.这是因为海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深水中工作必须有特殊的保护装备,以防压坏身体.

介绍帕斯卡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提问:

"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怎样计算呢?

"引出液体压强的计算

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发言解释帕斯卡实验的原因:

由于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帕斯卡实验中桶上方水的高度很大,使桶中水的深度很大,压强很大,超出了桶的承受能力,桶就被涨破了.

三、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对公式进行分析

2.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补充演示实验:

在上端开口、下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定深度红色的水,橡皮膜将向外凸出,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方形玻璃鱼缸中,直到管内外水面向平,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

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引导学生用公式来解释上面探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结合公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补充演示实验:

用微小压强计测粗细不同但装水深度相同的两个容器底部压强.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

通过例题1、例题2练习公式的应用观察演示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

只要求出玻璃管内水对橡皮膜的向下压强,也就求出了这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学习液体压强公式,观察补充演示实验,领悟实验结论.

布置作业:

P42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8-2液体内部的压强

一、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

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⒈公式推导:

在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要计算液体在深度为h处的压强p,可在液体中取底面积为S、高为h的一个圆柱体的液体为研究对象,液体静止时,这个液柱液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液柱底面积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一定为此液柱所受的重力

即:

G=F

因此有:

ρShg=pS,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产生的压强

p=ρgh

⒉公式:

p=ρgh

例题1:

计算水面下50cm处水的压强?

例题2:

如图1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pB,pC分别表示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

A.pA=pB=pC;B.pA=pC>pB;C.pA>pC>pB;D.pA=pB

例题3:

见图2,求液体内各点处的压强:

教学反思:

 

§8-3连通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教具: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过程:

§8-3连通器

引入:

师:

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

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

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生:

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

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

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

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

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

为什么?

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

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

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

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

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

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

P45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8-3连通器

1.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反思:

§8-4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6.了解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7.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学难点:

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

§8-4大气压强

引入:

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

师:

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验证

师:

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通过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课本图8—17中的四个实验

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简要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

大气压有多大呢?

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

讲述饰演过程

师:

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

师:

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

猜想一下:

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

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2

师:

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

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

分析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

师:

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

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

师:

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

抽水机中水为什么只能随活塞上升到10m左右?

简要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布置作业:

P501~4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8-4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定

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强的值

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1.01×105Pa

3.大气压强的变化

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

原理:

它们都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工作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8-5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会求浮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过程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具:

教师演示用的有: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去掉底的透明矿泉水塑料瓶,乒乓球,玻璃圆缸,玻璃筒等。

学生分组实验用的有:

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水、煤油、溢水杯、小烧杯、石块、细线等。

教学过程:

§8-5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认识浮力

图片:

轮船在海上航行,气球升空,滑翔运动员在水中冲浪,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游泳……。

他们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什么是浮力呢?

分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木块的受力情况,引起学生注意,开动学生思维机器。

1.思维起动:

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受到重力G和支持F支的作用。

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重力G与支持F支是一对平衡力。

F支=G。

2.思维链接:

(教师演示)将木块放入水中后,木块向上浮起,最后静止在水面上。

木块受到重力G和浮力F浮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重力G与浮力F浮是一对平衡力。

F浮=G。

引导学生通过对木块二力平衡的分析得出①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②漂浮时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过渡语:

问:

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的情况又怎样呢?

请继续做实验。

3.观察与实验:

(教师演示)①将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铁块静止时(如图3所示)铁块受到重力G和拉力F的作用。

且F=G。

②用手向上托铁块,使铁块静止(如图4所示),看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铁块此时受到重力G、拉力F1和托力F2三个力的作用,且F1+F2=G。

③将铁块浸没在水中,使铁块静止后(如图5所示)看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铁块此时受到重力G、拉力F1′和浮力F2′三个力的作用,且:

F1′+F2′=G。

分析对比: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对比分析3,4两图得出:

图4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由于受到手对它向上托的力。

②对比分析3,5两图得出:

图5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由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结论:

不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浸没在水中,物体都会受到水对它施加的一个向上托的力。

而且用其它液体代替水做实验,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过渡语:

问:

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空气对它向上托的力吗?

为什么热气球能在天空上飞行?

(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有向上托的力)

通过以上实验及分析:

引入"浮力"

(一)浮力的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强调"浸在"的物理含义包括"部分浸入"和"完全浸入"。

(二)浮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上的。

(三)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体或气体。

另外实验3涉及到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不仅可得出浮力的方向,同时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四)求浮力大小的方法一:

称重法:

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力大小的方法是:

(1)先测出物体的重力G。

(2)把物体放在液体中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3)由力的平衡知识求出浮力:

F浮=G-G′。

引导学生分析称重法求浮力适用的条件:

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故测力一般较小。

加油站: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重为9.8N,浸在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其示数为4.9N,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多大?

第一个环节中,首先通过精美的图片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兴趣;通过分析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受力情况,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本节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分析木块漂浮在水面上,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情况,以及热气球能在空中飞行,引出浮力的有关问题,这样设计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加油站"栏目,及时训练所学新知,加深学生对称重法的理解。

过渡语: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呢?

下面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引入第二部分知识的探究学习。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观察与实验:

演示实验一:

(目的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介绍实验:

①拿一个去掉底的透明的矿泉水塑料瓶,瓶口朝下,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中,向瓶中内倒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乒乓球是否浮起?

图6所示(根据学生的经验判断,乒乓球会浮起来)

现象:

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没有浮起,同时有水从瓶口流出。

过渡语: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乒乓球不浮起来?

""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浮起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

②将瓶口放入水中或将瓶盖盖上,再一次向瓶内倒水,继续观察当乒乓球下积满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图7所示。

现象:

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竞然浮起来啦!

实验分析:

同样一个乒乓球在同样的瓶中出现两种不同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第一次乒乓球没有浮起,是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浮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受到水给它向下和向上的压力。

乒乓球上浮说明水给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综上实验所述,教师提出问题: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而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