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55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考古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考古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考古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考古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docx

《考古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docx

考古学

空首布:

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

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

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

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bo的形式。

越窑:

唐、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饕餮纹:

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

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据此,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

北京猿人:

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

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

脑量平均仅毫升。

身材粗短男性高约

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

腿短臂长,头部前倾。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

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青铜:

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

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百炼钢:

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

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

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

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

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说:

“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

”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

凭几:

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

可见是供辅助用的家具。

李柏文书:

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李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出土于新疆,共有三张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

根据史书可知,书写者李柏与王羲之同时代,大约生活在东晋咸和至永和年间(330—350年),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

《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石家河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

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

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

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

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半坡文化:

约前5000-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滻河东岸半坡村。

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

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

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

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

主要家畜是猪、狗、鸡,黄牛可能也已家养。

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

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鉢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

在圆底鉢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夏家店上层文化:

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

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

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

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

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前3000年。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

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

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

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

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

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

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

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

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

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

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

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

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

另有金耳环等。

居民盛行占卜习俗。

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鸟虫书: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

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种美术字体。

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

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

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

东下冯遗址:

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东下冯类型遗存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

二里岗时期发现有城址。

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

发现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

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走马楼孙吴简牍:

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

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

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

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走马楼简牍:

走马楼简牍是在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吴国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

其数量超过历代简牍的总和。

1996

年长沙在市中心修建平和堂商业广场时,三国吴国简牍在一口井里被发现。

总数量高达14万余枚,超过中国历代简牍出土的总和。

2003年位于走马楼的湖南省供销社修建综合楼,在新发掘的8号井内再次发现多枚西汉简牍。

简牍总数达到1万余枚,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

走马楼简牍对研究吴国及西汉历史制度等有重大意义。

马王堆汉墓:

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

位于湖南长沙东郊。

共3座。

1972年发掘1号墓,1973~1974年发掘了2号和3号墓。

据墓中出土印章、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其尸体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

三座墓随葬有大量“谴策”竹简、医简、帛书、彩绘帛画和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有28种、计12万余字,分为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和地图类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次重大发现。

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镇墓兽: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

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

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

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陶质极少。

及至魏晋隋唐时期,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

长沙窑:

长沙窑创始于唐代,窑址首先发现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而又称铜官窑,晚唐至五代是其盛期,而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为家用寻常品,壶和罐的造型多样,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

早期釉下彩为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或铜料涂上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

也有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即以人物,狮子等模印纹样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这一部分涂上褐色彩斑,经高温一次烧成。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釉下彩绘工艺,是以铁料或铜料在坯上直接绘成图案花纹,再施青釉,经高温烧成釉下褐、绿彩,也有先在坯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然后在线上填绘褐绿彩,再施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今后中国釉下彩瓷器装饰艺术以很大影响,以文字、以诗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

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

距今6800年~6300年。

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

共发现有房址45处,围栏旧址2处,窖穴200余处,窑址6处,墓葬250处,文化堆积非常丰富。

遗址墓葬区内的墓葬比较集中,按血缘关系呈一定顺序排列,葬式分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

遗址内出土的彩陶器较多,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有几何形和动植物形象。

陶器上还有至今仍不可识读的标志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影青瓷: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

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

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

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永乐宫:

道教宫观,奉祀吕洞宾,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原址在中国山西芮城县永乐镇。

最初为吕公祠,或因吕仙传说而建。

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

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敕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又更名永乐宫。

当时由全真道士宋德方住持,永乐宫渐成为全真道的大丛林。

明清两代几经修建,至今存有四殿。

1959年,永乐宫得以保存的全部建筑并壁画,依原样迁于芮城县龙泉村。

永乐宫布局疏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

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细石器文化:

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7000年。

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以细小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

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

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

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我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等地;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

我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带。

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

模印拼嵌画像砖墓:

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南京市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

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

模印拼嵌砖画,是在1块单砖构成1幅图像的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面。

这些砖画是研究东晋南朝绘画艺术、服饰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里坊制: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

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石阙:

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

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

石阙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后逐渐演变成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石阙有单檐或重檐的正阙和单檐或重檐的子母阙两种形式。

其多为仿木的石砌实体,外表刻出斗栱柱枋形象,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

人殉人祭:

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

人殉的发生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

人祭的起源还要早些。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

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

武丁之后又逐渐有所减少。

两周仍有少数杀殉入葬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春秋末期以后这种野蛮的习俗已经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

西汉中期以后﹐人殉人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可能已被废除。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推行人殉人祭制度﹐可见人殉人祭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

据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

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因此保存了各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平方米。

塑像有浮雕、圆雕、模制影雕、壁雕四种。

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水洞沟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

曾多次发掘。

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缺器和尖状器等工具。

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

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

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

失蜡法: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

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

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

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朱然墓:

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墓。

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乡。

1984年发掘。

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

墓砖上模印“富且贵,至万世”等篆书吉语及钱文。

该墓虽经盗掘,仍出土随葬品140余件,绝大部分为漆木器。

其中描绘宫庭生活的“宫闱宴乐图”漆案,道德礼教题材的“百里奚会故妻图”、“伯榆悲亲图”漆盘等为漆器珍品。

还发现“蜀郡乍牢”漆器铭文,可据以推测漆器产地。

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

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是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

总数达3万6千枚,多为木质。

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

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为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陶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饰、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建屏牛和梁的女神庙和喀左东山嘴的祭坛是其主要遗址。

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

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

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

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

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

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

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

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魏敦瑞(1873~1948)德国解剖学家,古人类学家。

1899年获德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起在德国一些大学里任教。

1935~1941年,到中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并接替病故的加拿大学者步达生,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继续研究北京人化石。

1936~1943年,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中国猿人头骨》、《中国猿人下颌骨》等一系列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古人类特别是直立人化石的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以后又研究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昂栋人及华南发现的巨猿化石。

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夏县西阴村东北俗称灰土岭的高地上,是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主,兼有半坡上层、西王村三期、庙底沟二期等阶段以及商文化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926年秋首次发掘,1994年再次发掘,发现史前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壕沟长近百米,为环绕古村落的防御设施,还有陶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