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35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5 大小:1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5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5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2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docx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下

曹竹虚族兄遇鬼

原文:

  曹竹虚言:

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

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

"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

"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

"鬼技穷,倏然灭。

及归途再宿。

夜半,门隙又蠕动。

甫露其首,辄唾曰:

"又此败兴物耶?

"竟不入。

译文:

  曹竹虚说:

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

朋友说:

“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

”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

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

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

曹兄完全不怕。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

他笑着说:

“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

曹兄又笑着说:

“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

”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

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

刚露出它的脑袋,曹兄就唾骂道:

“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

”鬼最终没有进去。

注释:

  延:

邀请。

  是:

这。

  魅:

鬼。

  蠕蠕:

小虫爬动的样子。

  乃:

原来是。

  殊:

很。

  作:

做,进行工作或活动。

犹:

副词。

还,仍然。

  但:

只是。

  亦:

也,也是。

  何:

怎么,为什么。

  足:

够得上,值得。

  案:

几案,矮长桌。

  技:

技艺,本领。

  穷:

穷尽,完结。

  倏(shū):

迅速,极快。

  再:

第二次。

  甫:

刚。

  辄:

就。

  唾:

轻视,鄙弃。

  竟:

最终。

  歙(she):

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族兄:

堂兄。

疑鬼

原文

  毛氏者,越人也。

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

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

毛氏无奈,强应之。

二人默然良久。

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坠河中。

遽狂走而去。

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身颤栗。

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

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坠河中。

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姓毛的是越国人。

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成语)的,心中非常害怕。

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

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

两个人沉默了很久。

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

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立刻狂奔离去。

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身体发抖。

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

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

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成语)。

注释

  毛氏:

姓毛的人。

  越:

今浙江一带。

  值:

适逢。

  悸:

害怕。

  及:

赶上。

  强:

勉强。

  良:

很。

  未几:

不多时。

  启:

开。

  所以:

原因。

  肆:

店铺。

启发借鉴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

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

畏鬼致盗

原文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

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作鬼音。

惴,弗敢睨也。

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

或诳之曰:

“鬼实取之也。

”中心惑而阴然之。

无何。

其宅果有鬼。

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

《郁离子》曰“……馋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

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

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

小偷知道到了这一点,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发出鬼叫声。

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

(小偷)像这样做了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

有人骗他说:

“这的确是鬼拿去了。

”他内心感到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

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

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不相信是人偷的。

《郁离子》中讲:

“......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机可乘之时才出现。

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鬼”话。

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来。

注释

  1.荆:

楚国。

  2.垣:

墙壁下。

  3.《郁离子》:

明朝刘基馔。

  4.馋:

谗言。

  5.间:

挑拨离间。

  6.诳:

欺骗。

  7.蔽:

蒙蔽。

  8.宵:

夜里。

9.明:

聪明。

 

畏影恶迹

发音

  wèiyǐngwùjì

释义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原文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②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

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

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

真是愚蠢啊!

出处

  《庄子·渔文》: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

原来的意思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

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

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寓意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注释

  1.走:

  2.疾:

  3.举:

抬起

  4.数:

读shuo,频繁

  5.尚:

  6.迟:

  7.息:

消除

  8.迹:

脚印

  9.绝:

用尽

鸲鹆噪虎

原文: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

鸲鹆闻之,亦集而噪。

鹎鶋见而问之曰:

‘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

’鹊曰:

‘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

’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

鹎鶋笑曰:

‘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

  【注释】

  

(1)女几之山:

虚构的山名。

  

(2)乾鹊:

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3)朴蔌:

小树。

  (4)鸲鹆:

八哥鸟。

  (5)鹎鶋:

寒鸦。

  (6)木末:

树梢。

  (7)何以噪为:

为何鼓噪呢?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

一日,老虎丛书拎出来,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个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

“老虎,实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

”喜鹊答说:

“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

”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

寒鸦笑道:

“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

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

“何为⑦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曰:

“此织断,能复续乎?

”(以此戒⑾之)。

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中止背书?

”孟子回答说:

“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

“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

”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①少时:

小时候

  ②诵:

背诵,背书。

  ③方织:

正在织布。

方,正。

  ④辍(chuò)然中止: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

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

于是,就。

复:

再,又。

  ⑥喧:

通“谖”,遗忘,忘记。

  ⑦何为:

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

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

拿来,拿起。

  ⑩裂:

割断

  ⑾戒:

告诫

  ⑿自是之后:

从此之后

  ⒀之:

指代孟子

  ⒁续:

连接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主人公介绍

孟子

  孟子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不欺子

原文: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

孟子问其母曰:

“邻家杀豕何为?

”母曰:

“欲啖女(汝)。

”既而母失言,自言曰: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年幼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

孟子问他的母亲说:

“邻家为什么杀猪?

”。

孟母说:

“想给你吃呀。

”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自己对自己说:

“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的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方正我不吃,这是胎教。

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于是孟母买了邻家的肉烧煮(给孟子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词语解释

  1、适:

正好

  2、豕/豚:

  3、少:

年少时

  4、何为:

为什么

  5、啖:

给····吃

  6、女:

通假字,同“汝”,意思是,你。

  7、是:

  8、信:

诚实,真实

  9、乃:

  10、席:

坐席

  11、明:

证明

  12、欲啖女:

要给你吃

  13、明不欺也:

表明不欺骗(儿子)

  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

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15明不欺也:

证明她没有欺骗

文言知识

  何为。

“何为”即“为何”。

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

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

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文化常识

胎教。

今人很重视“胎教”,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多听音乐,多看美丽的风景,据说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将来孩子会更聪明美丽。

从上文看,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行为正直。

(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选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秦西巴纵麑

原文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另一版本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

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

麑随母而去。

孟孙怒曰:

“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

”秦西巴曰:

“但不忍耳。

”孟孙逐秦西巴。

居一年,召以太子傅。

左右曰:

“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

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

“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

“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氏说:

“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另一版本】鲁国贵人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

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

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小鹿跟随着母亲离开了。

孟孙君很生气地说:

“我打猎获得的小鹿,你放了它,为什么?

”秦西巴说:

“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孟孙君又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

“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氏说:

“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启示

  孟公角度:

我们要知人善用。

秦西巴角度: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注释

  1.纵麑(ní):

放走小鹿。

麑,小鹿。

  2.窃:

私下,谦辞。

  3.太子傅:

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4.使:

派,命令,让。

  5.猎:

打猎。

  6.烹:

烧,煮。

  7.啼:

啼叫。

  8.忍:

忍心

  9.居:

过了

  10.安:

哪里

  11.诚:

的确

  12.持:

拿着

  13.纵:

放肆

  14.逐:

赶走

  15.居:

过了

  16.亏:

伤害

问答

  解释加粗的词语:

  1.持归烹之:

  2.居一年:

过了

  3.求麑安在:

哪里

  翻译句子:

  1.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2.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对人呢!

  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用原文回答)

  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1.我们要知人善用。

  2.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3.知错就改。

  4.不计个人恩怨。

5.自己认为正确就不要怕得罪人。

屠夫杀狼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

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④。

极力吹移时⑦,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⑤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⑥之以归。

非屠乌⑨能作此谋也。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

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

屠夫只有一把没有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

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

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注释

  1、行室:

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2、苫(shān):

用草编织的席子。

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3、顾:

只是。

  4、以吹豕之法吹之:

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

  5、股:

大腿。

  6、负:

  7、时:

一会儿

  8、乌:

怎么

  9、遗:

留下

  10、焉:

那里

  11、令:

使

启示

  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要善于利用外物;

2、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郢书燕说yǐngshūyānshuō

原文

郢⑴人有遗⑵相国⑶书⑷者,夜书⑸,火⑹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⑺。

”云而过书⑻“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⑼。

燕相受书⑽而说之⑾,曰:

“举烛者,尚明⑿也;尚明也者,举⒀贤而任之。

”燕相白⒁王,王大悦,国以治⒂。

治则治矣⒃,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⒄类此。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大臣。

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

“把烛火举高点。

”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

“举烛”两字。

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

燕国的大臣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

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

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

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注释

  ⑴郢(Yǐng):

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⑵遗(wèi):

送给。

  ⑶相国:

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⑷书:

写信。

  ⑸夜书:

晚上写信。

  ⑹火:

烛光。

  ⑺举:

举起。

把烛火举高。

 

  ⑻云而过书“举烛”:

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

云:

说。

过:

误。

  ⑼非书意也:

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⑽受书:

收到书信。

⑾说之:

即解释它的意思。

  ⑿尚明:

崇尚光明。

尚:

重视、崇尚。

  ⒀举:

选拔。

  ⒁白:

禀白,告诉。

  ⒂国以治:

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⒃治则治矣:

治理是治理好了。

  ⒄似:

相似。

  18.说:

通“悦”

  寓意

燕国的相国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

“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可以从今是学者多似此类

 

陶侃尝出游

人物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

初为县吏,渐至郡守。

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

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

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作色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

“(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

”那人说:

“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

”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

“你不耕田,却去破坏人家的稻谷!

”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

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陶侃:

东晋名将。

  尝:

曾经。

游:

巡视。

  持:

拿。

  为:

做。

  聊:

随意。

  耳:

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罢了”。

  作色:

改变脸色。

  田:

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贼:

破坏。

  执:

捉拿,拘捕。

  鞭:

鞭打

  是以:

因此。

  给:

富裕。

足:

足够,充足。

 

木屑竹头

原文

  1、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2、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释

  1、尝:

曾经。

  2、竹头:

指废弃的竹根。

  3、令:

命令。

  4、掌:

掌管。

  5、籍:

登记。

  5、正会:

指农历正月元旦。

  6、厅室:

官府办公的大堂。

  7、布:

铺满。

  8、及:

等到。

  9、伐:

讨伐

  10、桓温:

东晋的大将。

  11、贮:

贮存。

  12、钉:

指竹钉。

  13、装:

装配。

译文

  1、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

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

“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

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

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对人说:

“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

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

“你拿它做什么?

”那人回答:

“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

”陶侃大怒说:

“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

”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

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2、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

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

尝:

曾经。

  2、布:

铺满。

  3、贮:

贮存。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侃皆令籍而掌之:

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

  2、人咸不解所以:

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三、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是

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

  《耕柱第四十六》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墨子曰:

“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

”耕柱子曰:

“将策骥也。

”墨子曰:

“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

”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

“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

”耕柱子答道:

“那我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