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26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

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山东 刘秀珍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自主学习】

 

考点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________的影响。

 

③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表现

 

①衣:

“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_______、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

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

 

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①人民当家作主

 

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

 

①衣:

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_______。

 

②食:

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问题;政府还提倡“________工程。

 

③住: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工程”。

 

④风俗:

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考点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①_______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

 

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_____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__等大城市。

 

②_______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______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

 

①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_______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___电台。

 

(2)电话

 

①1875年,_______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

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_______。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________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

有《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________》《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如____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①1958年,__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

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兴起: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________,发展迅猛。

 

(2)特点:

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________。

 

(3)影响: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突破】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大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大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第四次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迁移应用】

 

1.“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1.变化

 

(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

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迁移应用】

 

2.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D.武昌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

(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4)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

 

2.影响: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迁移应用】

 

3.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4.《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

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迁移应用】

 

5.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6.《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其中1900~1909年为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为有身段的女人。

导致这种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文化传入            

 

B.社会政治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五、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

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

 

(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

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3.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迁移应用】

 

7.“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8.铁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其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B.中国封建思想的阻碍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单独设计施工

 

【典例剖析】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剖析】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B

 

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剖析】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

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

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

 

【答案】A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剖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  众的功能。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主要是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之《报馆》。

当时的上海报刊业比较发达,报纸的销售量很大。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称: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答案】D

 

4.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剖析】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依然存在。

④表述错误。

 

【答案】B

 

5.如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改变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剖析】建国初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这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需要票证的原因。

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产量稳步增加,人们的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因此选D。

 

【答案】D

 

【巩固演练】

 

1.“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

“近有南国志士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下列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③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的解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盛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5.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

“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6.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 

 

①受近代工业的影响 ②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 ③“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 ⑤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