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232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广东省揭阳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广东省揭阳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太子头上的博客

广东省揭阳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13.3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脾性/稗草

诅咒/咀嚼

肖像/惟妙惟肖

B.倘若/徜徉

肋骨/勒索

笼罩/笼络人心

C.迁徙/歼灭

砧板/粘贴

哄骗/哄堂大笑

D.暴发/瀑布

逶迤/倭寇

重量/量力而行

1.C(A.p/

bi,z/j,xio;

B.tng/chng,li/l,lng,;

C.qin/jin,,zhn/zhn,hng/hng;

D.bo/p,wi/w,li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3月16日,美国NBA火箭队取得了在西部联赛中连赢第22场的佳绩,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队只能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个濒临倒闭的工厂,新厂长想尽办法,狠抓内部管理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可谓处心积虑。

C.受雪灾影响,广东今年冬天的物价同比上涨幅度超过8%,这对商家来说倒是正好可以火中取栗,获得较好效益。

D.几位从一线退下的老干部,对当今不良的社会风气很是看不顺眼,整天慨叹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2.D(人心不古:

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的醇厚,多用于感叹世风不正。

A.“望其项背”意为能够望见别人的项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反,应改为“望尘莫及”或加上“难以”。

B.“处心积虑”是蓄谋已久的意思(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C.“火中取栗”常比喻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此处表意相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里而不腐烂,是因为它们能在水中呼吸,有抗腐烂的能力才不腐烂的。

B.1932年,他的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不仅填补了国内地质学领域的空白,还一跃成为国际领先地位。

C.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D.余华的《兄弟》不惜笔墨地渲染暴发户李光头的种种劣迹:

玩世不恭,下作,粗俗,丑陋。

作家对此态度很暧昧,是客观展示还是玩味?

3.D(A句重复累赘,应删去“才不腐烂的”;B句“成为国际领先地位”搭配不当;C句成分残缺,应在最后加上“造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射窗口定在凌晨。

_____________。

火箭____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

____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

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

_________________……

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喷射的火焰

火焰喷射

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

A.B.C.D.

4.A(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一处空选,从突出气势并与下文衔接考虑,第2处空选;第3处空选,与句的句式一致,第4处空选,既有事理顺序,句意也给人以回味)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

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

“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

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

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

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

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

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

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

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又复问何以为验?

对曰:

“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误置其籍代伍中藉:

登记

B.比灵文园法比:

比照

C.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更:

更加

D.识其县名及姓识:

懂得

5.B(A.藉:

名册。

C.更:

接连。

D.识:

记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

B.家贫,为人所略卖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

C.识其县名及姓从其家之长安

D.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6.C(其:

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少君的”。

A.以:

介词,凭借;介词,把。

B.为:

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

D.于:

介词,对,向;介词,在。

7.下面各组内容,都能体现窦后“孝悌”品格的是(3分)

“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代王独幸窦姬

欲如赵近家

丐沐沐我

请食饭我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

A.

B.

C.D.

7.D(窦姬受到代王的专宠,窦后信奉黄老学说,都不属孝悌品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C.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都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D.窦皇后进宫之前,家道艰难,曾带幼弟上山采桑,其弟跌伤,与弟诀别于驿站宿舍,讨来米汁给幼弟洗头,又要来食物给幼弟充饥,然后才离去。

8.C(C项中,“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由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都病死”错。

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9.

(1)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每错断、漏断一处扣0.5;以整数计分,如1.5分计2分,余类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3分)

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

(“涕”1分、“相”1分,句意1分;)

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3分)

第二年,立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涕”1分、“相”

1分,句意1分;“明年”1分,“已而”1分,“是”1分。

【参考译文】

窦太后,赵国清河观津人。

吕太后的时候,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选入宫中服侍太后。

后来太后把一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之中。

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较近,就请求那个主管遣送的宦官:

“一定把我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

”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

名册上奏,诏令说可以,应该启程了。

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

到了代国,代王偏偏只宠爱窦姬,生下女儿叫嫖,后来又生了两个男孩。

代王王后生了四个男孩子。

在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男孩子也接连病死。

孝文帝即位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

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

第二年,立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

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下令清河设置二百户的园邑,由长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灵文园的做法。

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

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穷,被人掠去后出卖,他家中不知他被卖在何处。

又转卖了十几家,卖到宜阳。

他为主人进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山崖崩塌,把睡在下边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没有被压死。

他自己算了一卦,断定他几天之内要被封侯,于是就从主人家去了长安。

听说窦皇后是刚被封立的,她的家乡在观津,姓窦氏。

广国离家时年龄虽小,也还知道县名和自家的姓,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

窦皇后把这件事告诉文帝,广国即被召见,问他,他详细说明了情况,果然不错。

又问他还能用什么来验证,他回答说:

“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姐姐讨来米汁给我洗头,又要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

”于是窦后就拉住弟弟痛哭起来,涕泪纵横流下。

左右侍从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为皇后助哀。

于是赏赐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钱,又分封与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

窦太后爱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窦氏子弟都不得不读《黄帝》和《老子》,尊奉黄老学术。

窦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与文帝合葬在霸陵。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

乐器

(1)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4分)

(1)“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2分)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运用反衬手法,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2分)(共4分)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3分)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象。

(3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论幸福

莫罗阿(法)

何谓幸福?

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小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

“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

”当然,如果我们肉体与精神所处的一种境界,能使我们想:

“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如浮士德对“瞬间”所说的“留着罢,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了。

但我们知道,即在我们愿望之时,那种不变,那种稳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

构成幸福的,既非事故与娱乐,亦非赏心悦目的奇观,而是把心目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祈求永续不变的也是此种精神状态而非纷繁的世事。

在确定幸福的性质(这是我们真正的论题)之前,先让我们把幸福所有的障碍加以考察,以便我们抓住问题的实质。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

禁欲派曾说:

“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

”事实可不然,我们着实无法把那些连续随着分解开来。

过去的痛苦回忆,能把现在的感觉继续加强,更何况精神影响肉体的力量,令人难以置信。

有真病的人,亦有自以为病的人,更有自己致病的人。

其次便是失败:

爱情的失败,事业的失败,行动的失败。

愿望受挫了,计划搁浅了,机会错过了,希望毁灭了。

但如果人们对于自己一生的事故,用更自由的精神去观察时,往往会识得他们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

我屡屡听到作家们说:

“我要写某一部书,但我所过的生活不允许”,这是真情。

但若他热烈地要写那部书,他定会过另一种生活。

野心与贪心使我们与别人冲突,但还有更坏的灾祸的成因:

即是和我们自己的冲突。

“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当我们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而能说这种坦白的话时,那么,我们是幸福的。

只要有此内在的调和,多少苦恼都可消灭。

可事实告诉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协调是稀有的。

我们中每个人的内部都有一个“社会人”与情欲炽盛的“个人”,即灵与肉、神与兽。

在此,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教训就变得重要了。

一个智慧之士,若欲达到宁静的境界,首先应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可以与人交换向人倾吐的思想。

此外,是幻想未来:

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是“不幸”的又一原因。

对于这些或实在或幻想的病,有没有逃避之所或补救的良方呢?

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

故旅行是救治精神病苦的良药。

痛苦的人所能栖息的另一处所,便是音乐世界。

还有一种“幸福练习”虽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能助你达到幸福。

试举几条秘诀:

——对于过去避免作过于深长的沉思。

对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不要反复不已的咀嚼。

精神应时常加以冲刷、荡涤、更新。

无遗忘即无幸福。

——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

对于聪慧之士,行动往往是为逃避思想,但这种逃避是合理的健全的。

——选择努力方向与你相同,并对你的行动表示关心的环境。

——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而自苦。

还要把幸福的题旨重说一遍吗?

永续的平衡状态在人事中是不存在的,信仰、明智、艺术,能令人达到迅暂的平衡状态。

随后,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这种均衡,而人类又当以同样的方法攀登绝顶,永远不已。

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

同样,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选自《20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如果浮士德所说的“瞬间”能够固定下来,我们就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B.生活中的病人,都是因为那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的精神影响导致的。

C.人们回看自己的一生的事故,可以认识到“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看来,这种自由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D.当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生活中迅暂平衡状态时,我们仍应以信仰、明智、艺术等力量再次攀登绝顶,追求幸福。

E.行动可以产生精神的欢乐,是为了合理、健全地逃避思想。

12.C.D(A.曲解文意,从原文的“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可以看出长久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B.以偏概全,真病的人就不是。

E.以偏概全,原文是“往往是”。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

因此,我们不必痛苦。

B.认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让人达到宁静的境界。

C.“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这是我们每个人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说的话。

D.避免对过去作过分深长的思考,可以让我们产生幸福。

13.B(A.强加因果

C.曲解文意,是为了论述“如果我们能这样说,我们就是幸福的”。

D.原文是“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能助你达到幸福”)

14.在看来,不幸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请分点加以概括。

(4分)

14.答:

不幸的原因有:

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爱情、事业、行动等的失败(或因野心和贪心和别人产生冲突);自我的冲突;幻想危险的未来(或幻想未来:

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

)(答对一点1分,共4分)

15.一项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富国平均要比穷国幸福。

但是,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以后,

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并不大,幸福并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住大房子也一样,住大房子比较容易感到幸福,但是房子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结合对于幸福的理解进行分析。

(4分)

15.答:

认为,构成幸福的,是把心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事故、娱乐或奇观;(1分)人们渴望这种精神状态永续不变,但在人事中它是不存在的。

因此,幸福不可能永久。

(1分)收入高、房子大都可能给予我们幸福,但新事情的发生会消灭它,因为收入和房子带来的只是迅暂的精神平衡,这种平衡容易遭到世界的运行、内心动乱的破坏。

(1分)因此,收入超过一定程度、房子大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

(1分)(答对一点1分,共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牡丹恋歌

宋文荣

谁能罄尽你在我心中的感觉和分量呢?

即或是你,能吗?

牡丹!

调一笔花青,沿叶茎画下,清水一点点洇染,待干后平涂花青藤黄所调的绿,这是你纤纤玉掌般的叶。

那么,我怎么描绘你娇嫩的容颜?

张敞一样细细勾勒你的眉目,胭脂或者曙红一层一层洇染你双颊一样的瓣儿,石绿深红勾花心,藤黄钛白点花蕊——一定要亮,就像凡高画向日葵,嫌金色不够亮,中心的颜色都堆起来了!

恋着牡丹,就不能不想到洛阳。

清人李汝珍小说《镜花缘》里讲:

武则天做了皇帝后,有次腊月间和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宴饮,喝醉了酒,要去上林苑赏花,那隆冬时节别说花,连赏个青叶儿都难。

武则天恼羞之下醉笔草草下了一道圣旨: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花神收到圣旨,不敢怠慢,果然连夜开花,但唯独牡丹没有开花。

第二天武则天大怒,命人把上林苑上千株牡丹尽数掘出,架火来烧。

还是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婉转劝止,武则天才没有尽数焚烧牡丹,而把这些花株全数贬至东都洛阳,从此牡丹在洛阳生根、繁盛。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编的故事,不能当作史料。

但是,唐代喜植牡丹,也有诗为证。

李白为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调》,就有“一支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等句,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云鬓上一定簪着牡丹呢。

风华绝代的美人,歌舞曼妙,她喜欢那种牡丹呢?

不管那种,总是那样雍容华贵典雅,总能长的君王带笑看啊!

由此看来,唐代都城贵族是非常喜欢牡丹的。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

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

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

自唐以来,牡丹代表了吉祥幸福、繁荣昌盛。

武则天称帝以后东都洛阳为神都,也许牡丹在洛阳的繁盛还真与她有关系呢。

其实,牡丹在中国的栽种历史远比这长。

《诗经·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牡丹在诗经时代是被称为“木芍药”的,因为在植物学中牡丹和芍药同属于“芍药科”,她们花、叶、香都相似,只不过芍药是草本植物,而牡丹是木本植物。

青年男女,借芍药以表达爱意的,也许就是牡丹呢。

牡丹的香,与众花不同。

茉莉是清,最易窨茶;桂花是甜,适于糕饼;而周敦颐给与他最心爱的莲,是“香远益清”的评价。

《红楼梦》里,“晓露清愁”的出水芙蓉是林妹妹,“花开富贵”的艳丽牡丹是宝姐姐。

就二人来论,谁高谁下?

恐难分轩轾。

但红楼梦里众女儿,也只有最出色的她们二人配这世上最大最艳的两种花。

那么莲是“香远益清”,牡丹的香是什么呢?

“国色天香”太笼统了,很多人认同她的国色,对“天香”则颇有微辞。

是的,她的香,是一种药香,浓郁,清苦。

她的香,只给欣赏的人。

国色,予人;天香,予己!

16.文中对牡丹的称谓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4分)

16.段使用第二人称(呼告、拟人的手法)(1分),后面直接称呼“牡丹”(1分)。

前者拉近(读者)与牡丹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对牡丹的喜爱之情(1分);后者便于客观真实地写出牡丹的文化内涵(1分)。

17.根据文意,分条概括牡丹在文中被赋予的传统文化上的意义。

(5分)

17.牡丹拥有坚贞不屈的风骨;牡丹代表着雍容华贵典雅;牡丹代表了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牡丹是爱情的信物。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

18.列举本文两种表现牡丹的主要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6分)

18.示例一: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引用)(1分)。

借用古诗文的内容和经典语句(1分),表现牡丹的文化内涵(1分)。

或者: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引用)(1分)。

如段借用《镜花缘》中的故事(1分),表现牡丹坚贞不屈的风骨(1分)

示例二:

对比(1分)。

段通过牡丹与茉莉、桂花、荷花等花香的对比(1分),突出牡丹的香“是一种药香,浓郁,清苦”(1分)。

示例三:

拟人(1分)。

段把牡丹当作美人描写(1分),强烈地表现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或:

形象生动地表现牡丹的形象)(1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悲哉,上将军

耿立

1936年6月,日本人为了控制29军军长兼北平市市长宋哲元,邀请宋哲元访日。

宋哲元不愿意去,就派张自忠作为自己的代表到了日本。

在日本期间,日方要求张自忠在丧权辱国的《中日经济提携条约》上签字,张自忠断然拒绝,提前回国。

七七事变后,随着佟麟阁、赵登禹殉国,宋哲元决定率29军撤退到保定,留下张自忠与日本人周旋。

尽管张自忠指出自己留在日据的北平不是要当汉奸,而是“希望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使国家有更充实的准备”,并表示为此不计毁誉,但是“汉奸”帽子和四处涌来的鄙夷唾弃,令他压抑怆怀。

不久,张自忠宣布辞去北平市长等一切职务。

两天后,他化妆离开北平南下,舆论对他的攻击指责还是有增无减。

南京国民政府还下达命令,以张自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将其撤职查办。

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张自忠却被赋闲,他形单影孤地困处南京,整天无事可做,度日如年。

1937年12月7日,张自忠回到59军军部。

与大家寒暄见面后,张自忠只硬硬撩下一句话:

“今天回来,就是去死的,好狗不死家门,看大家如何死法。

就在接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