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137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定稿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______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学院

姓名

学号

工作单位

指导教师

 

湖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或应用前景以及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之洞(1837--1909)作为清末洋务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实业教育的倡导者,在其兴办洋务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完整的、独特的实业教育思想。

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乃至当今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选题的目:

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其近代教育观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对近代教育体制和内容的改革与拓展有重要的意义,加快了我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再思考以及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构建作用突出。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张之洞强调农、工、商实业并重,注意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闪光之处,还强调实业教育要因地制宜,“学”、“行”结合,既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应用前景。

张之洞重视聘请洋教习来华任教,并积极倡导留学教育,不仅直接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缩短了培养“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通才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张之洞这些实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当下,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短板,从多年来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历史反思,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三)选题的应用前景:

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指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要逐渐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研究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张之洞思想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文在阅读张之洞经典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经过,探究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在其言论、文本和实践中的体现,力图构建系统化的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体系,并探索其思想中的闪光点以及启发意义,本文就其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鲜明特点等作一些探讨,并对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历史反思。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

30年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培养目标逐步明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日趋完善的,它总结了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经验,并逐步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和职业型人才;第二,发展定位逐步清晰化。

明确定位发展方向关系到高等职业育未来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应注重实用,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展定位。

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而且现阶段许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都逐步与市场接轨,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和高等职业培训的内涵出发,长期以来存在于社会和教育发展之中,并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从边缘走向核心,其规模得到快速扩张,层次不断上移。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对于审批过松,缺乏宏观规划,导致高职发展过快、结构失衡、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第二,政策失当使高职在高等教育中成了“低层次教育”,从而阻碍了高职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职业教育机构及受教育人数不断增加,但缺乏职业教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第四,经济压力大,收费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既存在较大发展契机,但与此同时矛盾较多,深入分析和挖掘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有利于为我们当下实业教育发展提供经验。

(四)选题依据: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对规范和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

张之洞实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扬弃其教育思想,加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对我过近代实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措施和策略。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是层出不暇,像:

陈钧、刘亚玲的《张之洞的实业教育观评述》(《教育评论》1989年02期),王耀先的《试论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武汉教育科研》1996年02期),刘距玲、胡世刚的《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胡世刚的《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4期);董宝良的《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张之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04期);董江华的《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4期)冯天瑜的《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03期);谷小水的《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1866---1927)》(《历史档案》2000年02期);广羽的《张之洞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4期);桂勤的《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比教育研究》1994年04期);胡世刚的《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4期);黄玉兰: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教育》(《历史教学》1986年05期);金燕的《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李惠玉的《清末实业教育述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3);李玉的《“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论述》《甘肃农业》2005年10期)李运昌的《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的河北大学,2003)。

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等方面进行的。

而将张之洞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结合起,确是一新的方向,这不仅适应我国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且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张之洞的职业教育思想。

从癸卯学制中研究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的梁云的《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朱海龙的《张之洞与癸卯学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李玉的《“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论述》(《甘肃农业》2005年lO期);将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纳入整个清末实业教育进程中进行研究的有的李运昌的《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李惠玉的《清末实业教育述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徐珂的《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浅析》(《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刘超,唐国庆,夏金星的《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甄建均的《癸卯学制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简议》(《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近几年学术界对张之洞和他的作品的研究是一个热点。

但是对于张之洞的文本解读来研究其实业教育思想以及其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思考和速度研究,却鲜有人关注,本文拟从这个方面进行论证,进而扩展到中国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

阐述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第二部分:

以史料为基础,论述张之洞关于实业教育的作用、实业学堂、留学教育、办报等五个方面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以及对民国初年职业教育思想家的深远影响及原因。

第三部分:

将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比较,得出他的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规律因素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第四部分:

我国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制约因素等、从深层次区分析原因。

第五部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明确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借鉴价值,提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明晰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2、理清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3、构建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或设计方案)

(一)文献搜集

1、历史资料的搜集

搜集地点的主要在长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和其他部门、长江大学教育学院资料室,中国国家图书馆、网上图书馆(如超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

搜集方法的先在各图书馆首页进行相关主题的书目检索,然后或到长江大学图书馆阅览或借阅,或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借阅在国家图书馆网页上查到的书籍,或直接到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资料室阅览,并复印所需的资料,或在网上图书馆直接阅览所需书籍。

2、著作和论文的搜集

第一、著作的搜集地点和方法同上

第二、论文的搜集

搜集地点:

长江大学数字图书馆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的金报兴图年鉴库;新版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长江大学图书馆;长江大学数字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长江大学数字图书馆外文期刊数据库.

搜集方法:

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

先利用计算机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进行分析,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之洞的生平及教育活动层次检索,然后根据检索到的目录,再在CNKI学术期刊、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或长江大学图书馆教过刊、学过刊阅览室检索全文,涉及主题的博硕论文主要在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二)分析比较

1、纵向比较:

将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同一些和他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后人的实业教育思想和实践相比较,从而说明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后世社会的深远影响。

2、横向比较:

第一,将张之洞当时生活的社会与当时国外社会作比较,明确张之洞生活的国际背景,进而分析张之洞对外来文化认识的情况;第二,将张之洞与国内外实业家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作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成功之内涵,并分析其原因;第三,将张之洞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比较,得出他的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寻找他的哪些实践没有按预期的计划进行,并分析其原因。

(三)走访:

访谈的对象:

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湖北武汉生活的了解张之洞的人们;

访谈的方式:

现场交谈;

访谈的目的:

了解普通民众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功绩的评价,以弥补文献搜集的不足。

四、工作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9月初——2012年3月底)

A、相关文献资料收集(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

B、走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在湖北武汉生活的了解张之洞的人们;进行现场交谈;了解普通民众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功绩的评价,以弥补文献搜集的不足。

问题同相关研究学者进行座谈。

(2)研究与论文撰写阶段(2012年4月初——2011年5月底)

A、理清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思考其成因。

B、以史料为基础,弄清楚张之洞关于实业教育的作用、实业学堂、留学教育、办报等五个方面的基本主张。

C、分析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晚清社会及后世的影响和对民初职业教育思想家的深远影响及原因。

将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比较,得出他的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从文化因素、政治因素、教育规律因素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而明确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借鉴价值

D、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2.陈学恂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湖北省冶金志编撰委员会编:

《汉冶萍公司志》E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4.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林言椒、苑书义主编:

《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2卷[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6.罗振玉主编:

《农学报(第16期)》[O].上海:

上海出版社,1897.,

7.石峻主编: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M].上海:

三联书店,1957.

8.舒新城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孙毓棠编: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0.许同莘编:

《张文襄公年谱》[O].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6.

1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

《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2.张继煦编:

《张文襄公治鄂记》[M].武汉:

湖北通志馆,1946.

13.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编著: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料丛刊)[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4.中国史学会编著: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蛔.上海:

神州国光社,1953.

15.朱寿朋编著:

《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

中华书局,1958.

16.朱有捌庄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7.[美]博伊德、金合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

《西方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8.[美]费正清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19.[美]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

《美国教育史》(1-3)[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日]吉田茂著,孔凡、张文译:

《激荡:

百年史》[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21.[日]麻生城、天野郁夫合著,刘付忱译:

《教育与日本现代化》[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2.[日]永中道雄著,王振宇、张葆春译:

《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3.安宇著:

《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1.

24.白晓忠编译:

《世界各国教育概况》[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25.蔡振生著:

《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26.陈国庆著:

《晚清社会与文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陈景磐主编: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8.陈钧著:

《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9.陈旭麓著:

《中国近代社会:

新陈代谢》[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0.陈学恂主编,田正平分卷主编:

《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丁平一著: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M].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

32.丁伟志、陈崧著;《中体西用之间:

晚清中西文化述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3.董宝良、熊贤君主编:

《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4.董宝良、周洪宇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5.冯天瑜、何晓明著:

《张之洞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6.葛兆光著: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7.龚书铎著:

《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顾明远著:

《中国教育:

文化基础》[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9.郭齐家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0.胡德海著:

《教育学原理》[M].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41.黄济、王策三主编:

《现代教育引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2.黄济著:

《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43.黄新宪著: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44.蒋廷黻著:

《中国近代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近代中国:

民族觉醒》[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6.金林祥主编: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7.黎仁凯、钟康模著: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M].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48.李蔺田主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9.李泽厚著: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50.李泽厚著: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1.栗洪武著: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岫.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2.廖梅、汪康年著:

《从民权到文化保守主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3.林岷编著:

《中国文化史概述》[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4.刘桂林著: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5.刘平著:

《张之洞传》[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56.刘秀生、杨雨青著:

《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57.吕顺长编著:

《教育考察记》[M].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58.罗荣渠著: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

现代进程》[M].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4.

59.马东玉著:

《张之洞大传》[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0.毛礼锐、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四)》[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61.孟旭著:

《张之洞教育思想专题研究》[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62.日本文部省调查局编:

《日本:

经济发展和教育》r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63.沈学初著:

《当代日本教育史》[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64.汪荣祖著:

《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M].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65.王炳照、阎国华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5)》[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6.王道俊、扈中平著:

《教育学原理》[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7.王桂编著:

《日本教育史》[M].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68.王军、腾星主编:

《世界教育史大事记》[M].北京:

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69.王智新编著:

《中日教育比较研究》[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70.吴申元主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1.吴式颖著:

《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2.吴玉琦编:

《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73.谢承仁著: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74.熊月之著: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岫.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5.许步曾编:

《西方思想家论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6.阎春红著:

《中国近代实业家》[M].北京: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

77.杨杭军著:

《走向近代化——清代嘉道咸时期中国社会走向》[M].郑州:

中州古箱出版社,2001.

78.叶澜著:

《教育概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9.苑书义、秦进才主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80.周汉光著: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M].台北: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

81.朱旭东著:

《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2.陈钧、刘亚玲:

《张之洞:

实业教育观评述》[J].《教育评论》1989年02期.

83.程方平:

《近代史上倡导新学:

教育家一张之洞》[J].《贵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03期.

84.程绍珍:

《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09期.

85.戴亦明:

《张春:

实业教育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86.董宝良:

《试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

兴革》[J].《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5年Ol期.

87.董宝良:

《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

张之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04期.

88.董江华:

《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

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4期.

89.段文忠: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J].《华夏文化》1998年04期.

90.冯天瑜: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03期.

91.谷小水:

《近代中国:

职业教育(1866---1927)》[J].《历史档案》2000年02期.

92.广羽:

《张之洞:

教育主张与实践》[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93.桂勤:

《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J].《比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94.何剑明:

《张謇与张之洞实业道路比较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5.何晓明: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03期.

96.何晓夏:

《近代职业教育先驱——张謇》[J].《教育与职业》1985年04期.

97.胡世刚:

《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98.胡世刚:

《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9.黄玉兰: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教育》[J].《历史教学》1986年05期.

100.霍益萍、田正平:

《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