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05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者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

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6、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礼、乐、御、射、书、数。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学的内容)

7、“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

儒教、道教、佛教。

8、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12、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较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培育创新精神。

13、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14、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教育家是孟子。

15、荀子:

闻-见-知-行(完整的学习过程)

16、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科技教育。

17、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尊师重道原则:

“师严然后道尊”启发性原则:

“开而弗达”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那特点:

“学不躐等”(《学记》中的观点)

19、提出“产婆术”的西方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20、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2、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

23、洛克提出白板说

24、科学教育形成的标志是出版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5、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特点是: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旧三中心论)

26、杜威提出新三中心论: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7、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包括的三个原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8、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

29、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0、在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是批判教育学。

31、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2、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33、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学内容是四书五经。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1、《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教育目的。

4、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③人们的教育理想;④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能够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理论秩序的人才。

6、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7、根据《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8、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需要注意重点培养的少年儿童的素质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9、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

11、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2、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3、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14、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5、与现代教育相比,古代教育的功能注重政治功能。

16、最能体现近代教育功能观的深刻变化的理论著作是斯宾塞的《教育论》。

17、现代教育功能的重心指向于社会改造。

18、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19、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20、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2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②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指明了方向。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2、现代教育制度是社会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3、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校。

4、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和免费性。

5、现代学制类型有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6、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

7、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发展。

8、同时肩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进行职业教育的是美国综合教育。

9、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10、中国近代学校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是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

11、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蔡元培)

12、新中国诞生前,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大类。

1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14、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15、实行分权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

16、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17、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

18、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两大类:

行政性组织机构和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19、负有组织本学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等责任的是教研组。

20、我国部分地区学校组织机构从直线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是随着学校的职能而变的。

21、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22、书院在宋朝的时候等到了蓬勃发展。

23、斯巴达人高度重视教育,它们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24、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

25、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6、学校文化的功能:

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③规范作用。

27、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

28、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29、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30、对于具有较长历史的老校而言,其创建策略是传统拓展策略。

3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3、三种教师的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4、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教育机智)、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示范性、系统性。

5、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评定学生的品行和成绩的权利。

这是教师享有的管理学生权。

6、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7、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8、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9、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五个方面: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

10、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1、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不拔苗助长、不凌节而施)、阶段性(不搞一刀切、一锅煮)、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聪明早慧)

12、学生的权力:

①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②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③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④享有申诉权;⑤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义务。

14、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15、学校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16、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的代表人物:

卢梭和杜威。

1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8、教师的身份是专业人员。

19、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20、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五章课程

1、博比特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活动课程的理论特点是认为教育即生活。

3、结构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4、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7、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0、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①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②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③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11、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比较注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乡土类课程。

12、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属于课程整合。

13、课程新编:

特色课程、乡土课程、时事专题课程

14、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15、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课程。

16、泰勒:

目标模式斯腾豪斯:

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和劳顿:

情境模式

17、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8、有效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

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②学区的特征;③学校的特征;④校外环境。

1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第六章教学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4、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教师的备课要求包括:

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设计教法(备教法)。

8、备课还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9、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0、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11、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2、教学原则包括:

直观性原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不揠苗助长)、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

13、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练习法、实验法(能够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14、当代著名的学科教学专家李吉林以情境教学法著称。

15、“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方法是由沙塔洛夫首先提出来的。

16、范例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

17、班巴斯基:

最优化教学理论

18、发展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赞科夫和布鲁纳。

1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第七章学校德育

1、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品德认识(知)、品德情感(情)、品德意志(意)、品德行为(行)。

2、知:

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好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

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作出的努力的过程。

行:

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

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学校德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功能是指社会性功能。

5、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6、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7、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教育)、因材施教原则、知性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消灭消极因素的原则。

8、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少先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会晨会校会周会、班主任工作。

9、队会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级中开始涌现出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同学,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级凝聚力有所显现)、成熟的集体阶段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③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④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⑤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⑥建立学生档案;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⑨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5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6、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7、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组织培养班集体。

9、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10、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第九章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

1、教育研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的是描述性研究。

3、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常采用的质性研究方法是观察研究。

4、常用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形式包括:

导言、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结果、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讨论、附录。

5、教育改革:

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6、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7、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是树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9、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10、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4、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

 

第二章认知过程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3、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当人由亮处走进暗处,刚开始看不清,后来能看清周围的事物。

这是适应性能力的提高。

5、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反而使听觉比正常人更敏锐。

这是感觉补偿。

6、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7、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

8、复习旧知识以学习新知识,这是对知觉的理解性的利用。

9、模象直观是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以形成感知表象。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

有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11、聆听钟表的滴答声,一会儿可以听到,一会儿又听不到。

这是注意的起伏。

12、注意的广度:

“一目十行”

13、注意的转移:

有新任务时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

14、谈虎变色属于情绪记忆。

15、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运动记忆。

16、陈述性记忆:

有关事实的记忆;程序性记忆:

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17、无意义音节的记忆规律和遗忘曲线的首创者是德国的艾宾浩斯。

18、反复复习是防止遗忘的策略。

19、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20、很多人前面和后面的记忆内容要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内容,这种现象是由于前摄和后摄干扰。

21、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说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22、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是再认,回答填空题和问答题时的记忆是回忆。

23、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广度是5~9个组块。

24、语义编码是长时间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25、学生在使用知识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体现了记忆的准备性。

26、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①复习时机要得当;②复习方法要合理;③复习次数要适宜;④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⑤注意用脑卫生。

27、学生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是逻辑思维。

28、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朝目标方向反复演算最终得出结论的思维是辐合思维。

29、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30、抽象是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过程。

31、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

32、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知识的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

33、思维的间接性: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人逢喜事精神爽”、“优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2、理智感:

人们在探求位置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

3、道德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人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5、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双趋冲突:

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选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

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

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

即对含有吸引力与排斥力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7、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做周密计划,而且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这是由于缺乏意志的自觉性。

8、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9、意志的坚韧性:

“有志者,事竟成”。

10、意志的自制性:

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第四章人格心理

1、人格的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先后及强弱顺序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参加保险)、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5、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粗枝大叶、易感情用事;(不可遏制型;强、不平衡;不稳定外倾)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活泼型;强、平衡、灵活;稳定外倾)黏液质:

稳重、灵活性不足、踏实、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稳定内倾)抑郁质: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弱型;弱;不稳定内倾)

7、性格是人格特征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8、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教师本身两阿红的性格也可以影响学生的。

9、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0、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思维力是核心。

11、IQ的计算:

Z=(X-X)/SD,IQ=100+15Z,其中X是原始分,X是平均分,SD是标准差,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

12、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13、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14、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

15、区分度是指该项题目对不同水平的答题者反应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

16、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17、斯坦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18、创造力的培养:

①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②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③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19、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20、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第五章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0岁-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布鲁纳

4、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集体与环境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