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7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docx

泉州市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

2016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10页,18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

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仍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

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

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文化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

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称道不已,内涵鲜明,无可否认。

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

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

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

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

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

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

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

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慷慨悲歌,临风怀古,韩愈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

燕昭玉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

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

“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

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

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

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

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契苾何力,九岁而孤。

贞观六年,与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内属,太宗处其部于甘、凉二州,擢何力左领军将军。

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何力驰壮骑,冒围奋击,虏披靡去。

是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欲袭之,万均惩前败,以为不可。

何力曰:

“贼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鸟惊鱼骇,后无以窥其巢穴。

”乃阅精骑千余,直捣其牙,斩首数千级,获橐驼、马、牛、羊二十余万,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

有诏劳军于大斗拔谷。

万均耻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

何力不胜愤,挺刀起,将杀之,诸将劝止。

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帝怒,将解其官授何力。

何力顿首曰:

“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夷轻汉,则诬告益多。

又夷狄无知,谓汉将皆然,非示远之义。

”帝重其言,乃止。

  帝征高丽,诏何力为前军总管。

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驺使自杀之,辞曰:

“彼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义士也。

犬马犹报其养,况于人乎?

”卒舍之。

俄以昆丘道总管平龟兹。

帝崩,欲以身殉,高宗谕止。

  总章、仪凤间,吐蕃灭吐谷浑,势益张,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诏周王为洮州道、相王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何力等讨之。

二王不行,亦会何力卒。

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

始,龙朔中,司稼少卿梁脩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

“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

”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脩仁惊悟,更植以桐。

(节选自《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B.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C.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D.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也可用于书信、表章结尾,表示恭敬。

C.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多用于东方民族,“狄”则是对南方民族的泛称。

D.崩本义为“山倒塌”,后又引申指帝王的死,文中“帝崩”指唐太宗去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力讨伐吐谷浑,骁勇善战。

他奋勇救出陷入困境的薛万均兄弟;后又抓住机会,突袭并打败了吐谷浑王,缴获大量牲畜,活捉其妻子儿女。

B.何力不计前嫌,顾全大局。

皇帝要罢免战败还排挤过他的薛万均,何力向皇帝申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皇帝重视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不再追究。

C.何力雅量大度,崇义明理。

他随皇帝征讨高丽,被高突勃刺伤;高突勃被抓后,他不但没有报复,而且肯定高突勃是义士,使高突勃得以释放。

D.何力身为武将,但腹有读书。

梁修仁在大明宫种植白杨,告诉何力白杨容易成材,何力援引诗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力劝其改种桐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2)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铁关西馆①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②。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注]①铁关:

即铁门关,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

这首诗是作者赴安西节度使府任职途中所作。

②天倪:

天边。

8.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巧妙?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已,于是用“,”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能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药罐子贾大山

  于老喜欢生病。

——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

他生了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

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

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

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

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

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

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

“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

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

“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

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

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他好像还懂相法,又像真的见过李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

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

”——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

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

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

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

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

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

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

”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

”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说着,鼻子一皱,“阿嚏!

”——又是一个大喷嚏!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

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

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

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怎么会有“内经说”“脾胃论”?

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

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

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

“试试?

  “试试吧!

”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

”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

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那也不好。

”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

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

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

”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

——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

“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

李先生也笑了说:

“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

李先生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即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再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E.小说写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表现出了人们对中西、新旧等话题的认识,肯定了新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

 

(2)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易培基

马复华

易培基,湖南长沙人,生于1880年2月28日。

其父曾在湘西因事牵连入狱,年仅16岁的易培基上书为父亲申冤,以文词婉曲感动办案人员,使其父得到赦免,易因此而享有文名。

其时清廷腐败,易培基愤于外侮日亟,欲从事外交报效国家,遂离家赴武昌,考入湖北方言学堂,与赵恒惕同学。

毕业后,易培基又去日本进修。

返国后回到长沙,于1913年任湖南高等师范学堂国文教员,讲授文字学等课程。

一年后,改任长沙师范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

他讲课生动活泼,喜欢标新立异,很能迎合青年学生的心理。

当时毛泽东、田汉等人都在第一师范读书,曾受易授教。

1918年,张敬尧任湖南督军,残酷镇压人民,摧残教育。

易培基参加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

1920年6月,“驱张”运动胜利后,为使被张敬尧摧残的各级学校迅速恢复,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决定成立教育委员会,易培基被任命为委员兼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易上任伊始,即将学校人员进行改组,先后聘请匡互生、周谷城、彭静宜等人担任教务主任,教员有徐特立、夏丏尊、刘大白等人,师资阵容十分强大。

毛泽东也曾于同年7月受聘在第一师范担任国文教员。

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易还请中外名人如杜威、罗素、章太炎、蔡元培等到校做学术讲演。

又创开女禁,丁玲等女生闻讯转学到第一师范就读,学生组织如“崇新学社”等也相继成立。

当时,第一师范人才鼎盛,新潮澎湃,成为三湘新文化的先锋。

1921年,谭延闿奉孙中山命令讨伐赵恒惕部,任命易培基为总司令部秘书长,易遂离开第一师范。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谭延闿奉命回师靖难,易培基随行至广州。

是时他曾写下一首题为《赴粤途中》的言志诗:

“万仞当关险,穷庐百雉城;秋风一何劲,瘦马欲纵横。

”至广州后,孙中山任命易为大元帅府顾问,不久又被任命为驻浙江全权代表,易培基居杭州西湖俞楼,与胡汉民经常来往,时有诗作唱和。

易生平唯一著作《三国志补注》,也是在俞楼完成的。

1924年初,易培基奉孙中山之命赴北京,作为全权代表与苏联代表加拉罕谈判庚子赔款问题。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仰承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旨意,镇压学生运动,引起了学生的反抗,章士钊竟下令解散女师大。

易培基对学生运动大力支持。

段祺瑞于12月对政府进行改组,以易培基为教育总长。

此前,段祺瑞决定继续开办女子师范大学,并任命易为校长。

1926年1月,女师大举行大会欢迎易到校就职,鲁迅和许广平分别代表校务维持会、学生自治会致欢迎词。

1928年1月,易培基被推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后又被推为外交委员会委员。

同年6月,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理事,并被派往北平接收故宫博物院。

易卧病上海,不能前往,电告马衡、沈兼士等代行接收。

随即在南京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全体会议,推举易培基为院长。

同年10月,易培基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

1930年11月,农矿、工商两部合并为实业部,易培基的农矿部长职务亦被相应免去,易遂北上专理故宫博物院事务。

易培基到北平后,决心以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为终身事业,任院长兼古物馆馆长,院务逐步走向正轨。

他每天到院办公,对有关重要事项,都要亲自过问,全院工作渐臻改进,一度呈现蓬勃向上的气象。

当时,故宫除每天分三路对外开放外,还增加陈列古代名画、玉器、钟表、仪仗等,以供游人购票参观。

易又将太庙及景山也辟作公园,供人游览。

他还主持对故宫殿堂进行了必要的整修,着手古物的鉴别、审查、整理工作,领导编辑出版《故宫周刊》、《故宫书画集》、《故宫丛编》等刊物、书籍,以及各种拓片、印谱,使不少珍贵的史料、书画、文物得以流传于世。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险恶的形势,易培基于1932年春拟订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计划,他不顾某些人的反对,毅然于1933年2月6日将第一批文物启运南下,至5月15日止,全部13491箱文物珍品分五批安全运到南京、上海。

易为保存故宫文物尽心尽力,功不可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欢迎会上,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致欢迎词,对易培基赞美有加,说:

“易先生的学问、道德,尤其是主持公道,同恶势力奋斗的勇气,是本会同人素来所钦佩的……”

(郦千明《毛泽东老师易培基的坎坷人生》)

②从民国农矿部部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只是易培基人生的一小步,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刚刚萌芽的中国近代博物馆学,却因此迈出了一大步。

……在此期间,易培基为这个新生的博物馆,立下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严格规矩。

(林天宏《易培基:

守护故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易培基年少时就凭为父伸冤时所写的一封书信而享有文名,他的诗文以委婉、曲折著称,他还在史学研究上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著有《三国志补注》。

B.为了救亡图存,易培基放弃了外交报国的梦想,先进入湖北方言学堂学习,后又到日本进修;回国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堂任教,从此走上教育之路。

C.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易培基授课生动,喜欢标新立异,关注学生,很能迎合青年学生的心理,教授过后来富有影响的杰出人才毛泽东和田汉。

D.易培基深得孙中山、谭延闿的赏识、被授予要职,曾担任过大元帅顾问、驻浙江全权代表,后又作为全权代表到北京与苏联代表谈判庚子赔款问题。

E.段祺瑞执政府的统治结束后,身兼数职的易培基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随即从上海赶往北平接收故宫博物院,从此专理院务并把它作为终身事业。

 

(2)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能够成为三湘新文化的先锋,与时任校长的易培基的教育举措有关,他具体实施了哪些教育举措?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鲁迅赞美易培基有“同恶势力奋斗的勇气”,易培基被鲁迅赞美是有事实依据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为什么说易培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只是他人生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一大步?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这一天的南京城到处呈现着一片欢乐的景象,街头巷尾,人人,对胜利和平的欢欣表露无遗。

②雷达兵连队举行歌唱比赛,上等兵伯少帅一曲《怒放的生命》让全场沸腾起来,他还不忘和台下的战士握手互动,一副明星范,让战士们。

③“浙北高速”在湖州设点招聘147名高速公路收费员,前往应聘的有1600多人,其中720多人有大专以上学历,这让招聘单位,也引发许多议论。

A.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喜出望外B.喜形于色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C.喜形于色乐不可支喜出望外D.喜出望外喜形于色乐不可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韩国疾病管理本部8日证实,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韩国传播时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变异进一步对病毒传染性、致死率有何影响尚待研究。

B.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这将有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梦想,同时也有望实现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由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C.文物专家近日发现了一卷由元代蒙古族和汉族共同捐资刻写的佛经,这一发现丰富了元史研究材料,而且记载了元代蒙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D.随着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平均3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109天,平均缩短近2/3。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能让绿茶“鲜爽”好喝的主要物质是茶氨酸。

在成熟的茶树中,谷氨酸和乙胺会在酶的催化下合成茶氨酸,但这一过程与茶树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如果光照充足、温度较高,茶氨酸又会被分解成茶氨酸和乙胺。

优质的茶叶总是产自深山幽谷,除了土壤水源的清洁外,

,茶氨酸的分解受到抑制,此时制得的春茶就会因为茶氨酸含量高而更好喝。

A.更重要的是春天茶叶发育期间深山幽谷中光照不足,而且温度较低。

B.更重要的是春天茶叶发育期间温度较低,而且深山幽谷中光照不足。

C.更重要的是深山幽谷中光照不足,而且春天茶叶发育期间温度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