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15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docx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课程设计

中国外汇储备计量模型分析

前言

一国之所以需要外汇储备,在于持有外汇储备的所得利益。

即外汇储备可弥补国际赤字、支持本币汇率、充当信用保证以及防患突发事件。

当然持有外汇储备存在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代表一定的经济实力,持有外汇储备代表这部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减少了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机会。

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应当适度保持适中。

但是2006年九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879亿美元,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超过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

有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像近些年这样不断快速增长,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0万亿美元是“天方夜谭”,因为美国迟早会纠正其巨额贸易逆差,中国也会不断寻求贸易平衡。

但是这是在用传统观点看问题,而没有看到世界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朝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冷战结束以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牵动下,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物质产业的“新全球化”浪潮,这个新趋势,不仅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

我们为了分析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居高不下的原因,我们使用1986至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量及影响它的相关因素作为原始数据,通过EViews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意义、统计意义、计量经济检验等角度来确定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直接因素,并通过这几个因素对政策提出建议,例如协调政策、进行外汇管制等。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资源拥有量与人口规模极度不对称的国家,所以应该花钱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应花在购买国外资源上面。

油田、矿山乃至农地都应该成为中国对海外大规模投资的对象,并且应该建立与国家经济规模相称的战略资源储备。

为了加快对中国的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也应该大量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甚至直接到发达国家去收购相关的工厂和研发机构。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中国亦应加快港口、船舶与航空企业的现代化,并到海外进行流通企业与流通设施的大量投资。

总之,中国可以并应该使用外汇进行投资的领域是很多的。

近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量极速上升,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成倍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的超长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行汇率体制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储备丧失实际控制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被动性质。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前,有很大部分外汇余额以留存的形式存在,作为单位外汇存款。

在改革后,由于取消外汇留成,进出口用汇和收汇全部采用银行销售汇,同时国家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余额实行幅度比例管理,多余头寸,必须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卖出,当外汇供大于求,央行就必须全部吃进多余外汇,这成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的一个明显特征。

为了研究导致外汇储备量上升的原因,我们考察多组数据,得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因素有:

国家外债余额、货币和准货币、真实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等,对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经济理论陈述

2.1 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理论

为建立关于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国家外债余额;我国的外债数量是比较大的,为了确保偿还能力,国家会为了偿还外债而储备外汇。

所以国家外债余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国家储备数额的大小,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第二,货币供应量;我们采用广义的货币,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现正相关关系。

第三,进口水平;进口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储备持有额的下降,进口水平与外汇储备呈反向相关关系。

第四,外商直接投资额;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所以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外商投资应是我国外汇储备量的主要来源。

2.2 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理论

针对外汇储备量的不断上升的现象,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导致它上升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开放和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当今的世界经济正经由各国的互相对外开放而走向一体化,闭关自守与自给自足严重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越开放,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越大,所需的国际储备量就越多。

国际储备需求与经济开放和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成正比。

其次是外贸条件,外贸条件表现为国内外产品价格比率。

外贸条件良好,则需储备量少;相反,外贸条件恶化,则需较多的储备量。

再有进出口规模也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变化,弥补国际收支是国际储备的基本职能,另外在国际贸易之间进行结算时将运用外汇储备量,因此国际储备量应于进出口规模保持一定的比例。

此外,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的规模增大,相互往来更加频繁,需要的外汇储备量将越多。

对外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也会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对外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属国际清偿力的范畴,对外筹资的能力越强,国际储备的需求量就减少,反之则增加。

我们可以用清偿率来表示清偿力的大小。

还有一些因素也能引起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变化。

稳定的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减小对经济的破坏力,有利于稳定我国外汇储备量。

利用外资是我国稳定外汇储备量的一项基本国策,外资的流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的短缺,但外资的流入具有不确定性,随时可以流出。

因此外汇储备应对我国对外举债起到信用保证作用。

储备货币币值是否稳定也关系着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变化。

货币的升值或贬值直接影响储备货币的相对价值。

一国把另一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它实质上代表储备国对储备发行国的债权。

当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贬值,发行国的债务减轻,而持有储备货币的国家遭受损失。

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也能使我国外汇储备量发生变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依照IMF的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通过干预来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波动幅度:

浮动汇率制下成员国不再承担此义务,只是根据需求对汇率进行干预,自然所需储备量少于前者。

不同的外汇政策,所需的外汇储备也不同。

采用稳定的外汇政策,储备的需求量大;采用放任的外汇政策,需求的储备量就少。

 

3 相关数据收集

 

1986-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量及相关因素数据表单位:

亿美元

obs

y1

s1

s2

s3

1986

20.72

214.83

2104.9

241.6504

1987

29.23

302.05

2414.1

196.207

1988

33.72

400.03

2940.9

212.1897

1989

55.5

412.99

3045.56744

161.3532

1990

110.93

525.45

3199.456067

47.39319

1991

217.12

605.61

3637.199248

-7.1965

1992

194.43

693.21

4610.199637

-799.693

1993

211.99

835.73

6055.520833

-2402.23

1994

516.2

928.06

5443.561485

-3261.06

1995

735.97

1065.9

7275.508982

-4427.95

1996

1050.29

1162.75

9157.027677

-5047.12

1997

1398.9

1309.6

10976.51387

-5357.05

1998

1449.59

1460.43

12620.59179

-5563.95

1999

1546.75

1518.3

14481.647

-5347.99

2000

1655.74

1457.3

16296.6586

-5165.56

2001

2121.65

1701.1

19125.51649

-5439.43

2002

2864.07

1713.6

22351.12899

-5885.62

2003

4032.51

1936.34

26750.03628

-5921.7

2004

6099.32

2285.96

30700.37453

-6190.58

2005

8188.72

2810.45

37019.61538

-6450.8

数据来源:

摘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金报兴图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家外汇管理局

y1:

外汇储备量

s1:

国家外债余额

s2:

货币和准货币(M2)

s3:

真实进口额

4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我们建立一个描述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

y1----外汇储备量

s1----国家外债余额

s2----货币和准货币(M2)

s3----真实进口额

 

5 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我们通过EViews软件分析1986-2005年的房屋价格指数及相关解释变量,得出以下的结果:

分析EViews软件对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建立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1=-1450.123+2.573s1+0.125s2+0.431s3

5.1 经济意义的检验

s1的估计值是2.573,他表示外汇储备量与国家外债余额是正相关的关系,且相关程度较大,国家外汇余额增加一个单位,外汇储备量增加2.573个单位。

s2的估计值为0.125,它表示货币和准货币越多,中国外汇储备量越多,但是二者之间相关程度不大。

s3的估计值是0.431,它说明真实进口额的增加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量上升,他与s1、s2相同,和外汇储备量都是呈正相关。

这三个回归系数的符号、大小都与经济理论和人们的经验期望值相吻合。

这表明我们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5.2 统计推断的检验

由EViews软件输出的结果可见,R-squared=0.963143、AdjustedR-squared=0.956232二者几乎一致,且R2接近于1,说明该计量模型可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由F检验与t检验可知,方程与三个解释变量皆具有较强的显著性。

易知我们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所以,从统计推断的角度,该计量经济模型是成立的。

5.3 计量经济的检验

5.3.1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EViews分析出的结果可知,R2=0.963143,接近于1;

从上图也能看出,实际值与预测值比较吻合。

所以该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5.3.2F统计量检验

通过EViews分析出的结果知F=139.3706,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查F统计表,得到一个临界值(选取解释变量数目为3,样本容量为20),查得Fα(3,16)=3.24

F>Fα(3,16),说明F值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即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

5.3.3T统计量检验

给定一个α=0.05,查t分布表得t0.025(20-3-1)=2.12,由估计结果可知,s1、s2、s3的t统计值分别为2.378、2.319、3.669,易知s1、s2、s3的t检验是显著的。

5.4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建立的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1=-1450.123+2.573s1+0.125s2+0.431s3

这表明中国外汇储备量与国家外债余额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国家外债余额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外汇储备量随之增加2.573个单位。

从上式也可以得出我国外汇储备量与货币和准货币、真实进口额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与国家外债余额相比较弱,不能大幅度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上升或下降。

近两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超乎寻常的增长以及与之相伴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使得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

利用相关数据和计量手段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债规模,进口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货币供给。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所掌握和能支配的外汇总额称为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

而外汇则是指一国对外结算所使用的外国货币(外币现金)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这些凭证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期票,息票和其他有价证劵,以及其他可在国外兑换的凭证。

1985年前,由于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刺激了出口,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达到89亿,1985年后,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进口猛增,出口增长放慢。

1989年和1990年,为促进经济回升,国家曾两次下调人民币汇率,推动出口增长,同时资本流入继续平稳增长。

到1991年外汇储备翻了两翻,从55.5亿美元增加到217亿美元。

1994年,国家大幅度推进外汇体制改革,使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成倍增加。

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12亿美元激增到1997年的1398亿美元。

这一点也可以从数据的变化中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的超长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现行汇率体制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储备丧失实际控制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前有很大一部分外汇余额以留存形式存在,作为单位外汇存款。

改革后,由于取消外汇留成,进出口用汇和收汇全部采用银行销售汇,同时国家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余额实行幅度比例管理,多余头寸,必须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卖出,当外汇供大于求,央行就必须全部吃进多余外汇,这成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明显特征。

 

结论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1=-1450.123+2.573s1+0.125s2+0.431s3

其中,

y1----外汇储备量

s1----国家外债余额

s2----货币和准货币(M2)

s3----真实进口额

本文将使用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的计量方法建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函数,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分析。

回归法对储备规模的分析是根据以往的一些数据得出当时储备的变动模式,所以可假定过去时期内储备是适度的,而且储备的适度性在过去的变动趋势也适用于将来的情况。

第一,国家外债余额。

我国的外债数额比较大,为了确保偿还能力会为偿还外债而储备外汇。

所以国家外债余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国家外汇储备数额的大小,两者呈正相关。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所以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应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第三,货币供应量。

这里的货币采用广义货币M2,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里公布的M,数值是以人民币记的,所以必须按相应各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将其换算成以亿美元为单位的数据。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的相关度极高,用EViews计算的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

第四,进口水平。

进口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储备持有额的下降,进口水平与外汇储备呈反相关。

我们根据对该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可以对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适度改变目前外贸进出口政策,实行外汇储备规模的目标管理。

由于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业已成为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下一年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要充分依据国内外的各种经济信息,尤其是要依据中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外债余额和偿债比率的变动情况,对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合理推测,及早建立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动态目标系统。

二是继续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

进一步改革结汇政策,放宽国内优秀出口企业持有外汇额度,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主权;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减轻结汇压力,为国内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三是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企”、“藏汇于民”。

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即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的项目和额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央行的外汇占款,分散高度集中的外汇风险,还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渠道。

特别指出的是,外汇储备证券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具体来说,国家拿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通过定期拍卖的方式,交由专业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管理公司代为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国内居民用人民币购买基金证券,从而间接持有境外资产。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而且也间接开放了居民的海外证券投资,在提高整体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前提下,还保证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可控性。

四是有序地控制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稳妥推进对外投资,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

应该鼓励中国企业开发国外市场,把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储备,保证国家对能源及资源的需求。

同时本国的金融领域也应该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另外,为抑制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强烈预期。

人民银行应调整外汇政策、释放合理需求、控制非正常外汇供给。

国家应让市场的力量推动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使那种用行政性的办法一次性地使人民币或升或降的事情不会再出现。

五是适时调整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

中国应根据国际汇市,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寻找新的汇率风险避风港。

从近几年的国际贸易情况看,虽然中国同日本、欧盟存在一些贸易摩擦,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国际贸易额持续上升。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同欧盟国家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分别为5.0%,34.1%,同日本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分别为6.5%,14.3%。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外汇储备的份额,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美元汇率贬值而导致外汇储备的缩水。

同时可以增设和增加对于高收益币种如澳元、加元以及新兴市场的国家债券等的投入量。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周海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探讨.江西价格月刊,2008(7)

[2]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收益与风险.国际金融研究,2011

(1)

[3]于润、张岭松.国际金融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于立新、王军.国际金融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