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73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docx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导读: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特指发生在大学生当中的,由一些不可预知的或不可确定的因素引发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的紧急危机事件,它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强等特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生突发事件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常见的主要有安全稳定类、事故灾难类、校园治安类和公共卫生类等。

高校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关键点。

高校稳定无小事。

在应对学生突发事件中,学生干部具有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优势、人际网络优势和同辈心理优势。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也对学生干部提出了特殊的能力要求,包括了解有关学生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树立危机意识,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提高决断能力等。

学生干部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应遵循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同时应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做到有效应对。

第一节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分类

一、什么是学生突发事件

从一般意义上讲,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危及公共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紧急事件。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高校也常常会发生一些学生突发事件。

这里所说的学生突发事件,是特指发生在大学生当中的,由一些不可预知的或不可确定的因素引发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的紧急危机事件。

这些学生突发事件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也对高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影响学校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种社会因素、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等都可能诱发学生突发事件。

链接:

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因火灾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9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学生突友事件42起,因学生心理压力和精神问题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48起,因网络问题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有16起。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

正确分析和把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减少和避免高校中的学生突发事件。

二、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发生的学生突发事件首先具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共性,如突发性、破坏性、急迫性、不确定性等待点。

除了这些基本特点外,高校中的学生突发事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主体是大学生,具有特殊性

大学生既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又具有较大可塑性,其行为方式和思维过程都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大部分不习惯与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彼此之间互相谅解和宽容的思想还不成熟。

(二)参与人数多,具有群体性

高校生活园区,居住人数较多,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有些地方还建有大学城。

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相互感染,极易接受群体的怂恿而呈现出明显的从众倾向,做出一些其在独立情况下通常不会采取的行动。

尤其是因为爱国、反腐、维权等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出于爱国热情和强烈义愤参与的大学生往往会很多,从而呈现出群体性特点。

虽然部分突发事件仅仅涉及到少数甚至个别学生,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也极易恶化为群体性事件。

(三)社会关注度高,具有敏感性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期望值的群体。

尽管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传统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借助于现代日益发达的通讯手段和网络平台,极易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和焦点。

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在社会上呈现出扩散性的态势。

三、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

由于诱因、性质,以及涉及范围等不同,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来划分

1.自然灾害类主要是指由非人为因素引起的学生突发事件。

比如因地震、风雪、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身伤害、学生停课等。

2.事故灾害类

这一类突发事件主要是由车祸等交通事故、火灾等安全事故造成的学生突发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类

主要是指由已知或未知的传染病、食堂卫生问题以及其他影响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因素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如“非典”诱发的学生恐慌和离校以及集体性食物中毒等。

4.社会安全稳定类

此类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是由民族矛盾、社会恐怖袭击、邪教组织宣传以及社会物价上涨等问题和因素诱发的,如日本“入常”引发的学生游行示威等。

5.人际关系因素类

主要是因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等问题诱发的突发事件,如高校中常见的学生打架斗殴等。

6.环境压力类

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学习、就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压力而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学生因学习和就业压力导致的突发事件等。

(二)按照学生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划分

1.政治事件类

即由社会政治原因所引起的学生突发事件,大学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社会性。

如学生游行、示威等过激行为。

2.学校管理类

因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在专业设置、考试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发的学生突发事件。

如因后勤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罢餐、具有对抗性过激行为的宿舍区闹事、破坏公物等突发事件;因教学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罢课、联名抗议;因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滋事等。

3.校园治安类

如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打架斗殴等学生突发事件。

(三)按照学生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划分

1.情绪宣泄类

在这类突发事件中,学生表现为群情激昂,蕴藏在心中的热情、激情、愤怒和不满等在事件过程中得到宣泄,不但包括爱国主义情绪,还包括部分学生对其他人、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等。

2.违反校规类

主要是指学生违反学校的管理规定、制度纪律等突发事件。

如学生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私接电源线,熄灯后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等诱发的学生突发事件。

3.违法犯罪类

这一类学生突发事件表现为学生违法或犯罪,如学生中的小偷小模、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按照学生突发事件涉及的人群来划分

1.个体类

主要涉及个别学生,如药物滥用以及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

2.群体类

主要是指涉及多名学生的突发事件,如学生群殴、罢餐、游行等。

(五)按照学生突发事件的危害结果来划分

1.人身及精神损害类

如“非典”等流行传染病引起的突发事件直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非典”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也危害到其他同学的精神健康。

2.财产损害类

这一类学生突发事件使学校财产或学生财产受到损害。

3.秩序损害类

在这类突发事件中,社会公共秩序或校园秩序受到损害。

4.综合损害类

指高校师生的人身权、财产权、正常秩序,甚至社会公共秩序等都受到综合性损害的学生突发事件。

(六)其他类型

学生突发事件还有其他一些分类形式,比如按照突发事件危害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重大危害类、一般危害类和轻微危害类;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频度,可以分为偶发类和常见类;按照突发事件能否事前预见,可以分为可预见型和不可预见型;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型和校外型;按照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缓和期、结束及善后期。

实际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对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时,相互之间存在着交叉,有时候一种突发事件会同时属于不同的类型,比如学生群殴事件,既属于违反校规类,也属于群体类,还属于人身财产损害类。

链接: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进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

“发现可疑爆炸物!

”2006年8月31日9时40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军训新生安全教育大会会场,警报声突然响起。

公安民警迅速赶到,隔离危险地带,组织师生撤离现场。

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全部师生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是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的一个场景。

刚入学的清华大学2006级3300余名新生参加了这次演练活动,整个应急演练包括防爆和火灾的仿真模拟现场情境,启动声光报警、现场控制、疏散引导、抢险救护、通讯联系等应急工作程序。

在综合体育馆防爆演习的疏散过程中,有学生将距出口较近的凳子叠起来,使得出口变宽,方便了疏散过程。

参加演习的学生们表示,这样的演习,不仅仅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保护个人有帮助,对保护他人及公共财产安全也有看积极意义。

经过了这次演习,以后真的遇到火灾,就知道该怎么自救了。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演练开幕式上指出,当前,全国教育系统已经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要切实将应急管理的常态和非常态工作相结合,扎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她强调,高校要深入责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工作,检验和完善高校应急预案,增强广大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第二节学生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优势和要求

一、学生干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优势

(一)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优势

任何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和应对措施,学生突发事件也不例外。

只有及时、迅速地采取措施,才能将突发事件控制和消除在萌芽之中,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后果。

否则,突发事件很可能扩散或恶化,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在高校中,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一般不会在现场。

他们得知突发事件情况和获取相关信息,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可能会贻误时机,导致事态扩大。

而学生干部则不同。

学生干部也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他们与广大同学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很多情况下,在学生突发事件爆发时,学生干部就在现场。

这就使得学生干部可以更加及时地做出反应,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

这种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优势.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所无法比拟的。

案例:

李勇是北京某高校化学系学生会主席。

一个周末的下午,系学生会组织进行1班和2班的足球选拔赛,胜者将代表化学系参加全院足球联赛。

为了获得代表资格,为班级和全系争光,两个班的足球队员都拼抡得很凶,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火药味十足。

在拼抢当中,1班同学张某不小心踢到了2班同学王某的小腿,两人随即发生口角,并且越吵越凶。

两个班的足球队员和其他观众同学也都为本班同学争理。

一看事态不好,李勇马上走向前去,说服本班同学保持冷静,让张某向王某道歉,从而使事态及时平息了下来,避免了一场群殴事件。

当体育教学中心的贾老师和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冯老师赶到现场时,比赛已经重新开始了。

“幸亏李勇在,要是等我们来,两个班的同学恐怕早巳经打起未了。

”冯老师说。

(二)人际网络优势

所谓人际网络优势,是指学生干部与广大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交往的范围比较广等优势。

在现代高校,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工作,除了上课之外,他们与同学们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

相比之下,学生干部大部分的时间是与同学们在一起的,他们在一个课堂上课,在一个宿舍生活,共同参加各种活动,一起交流思想,彼此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同时,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和优秀分子,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和“领头羊”,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高,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其他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

这种人际关系优势是一般领导和老师所不能比拟的。

此外,学生干部往往比较积极活跃,人际交往的范围广。

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干部能够通过多个同学、多种渠道,及时、全面而有效地获得各种信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容易争取主动。

现身说法:

广东某重点高校2006级英语系1班班长在谈到自己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说:

“由于系里四个年级的同学比较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系里老师都不认识,而我们这些班干部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在处理班里突友事件时,这种优势在信息获得以及事件处理的针对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同辈心理优势

学生干部与其他同学是同龄人,是知心朋友,这使得学生干部在处理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时具有同辈心理优势。

作为广大学生的同龄人和知心朋友,学生干部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相比,他们更容易使同学们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同学们的心理和价值取向。

同时,学生干部经常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活动,一起闲聊,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潜意识,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

比如学生党员干部一般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大学生中带有苗头性的东西,通过筛选、比较、鉴别,真实、可靠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向。

又比如在宿舍里,学生干部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在平时更容易看到其他同学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干部更清楚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和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措施。

同学连线:

小王是上海某重点大学学生,他告诉我们:

“女朋友提出跟我分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任何意义,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那天下午,我跑到学校教学楼楼顶,大喊女朋友的名字,痛斥上天无眼。

辅导员在楼下跟我讲人生的大道理,那些我都懂,但就是不听。

班长张军跑来,跟我讲他被女朋友见的‘悲惨’遭遇,讲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的。

是张军的一席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现在想想,我特别感谢他。

”)

二、处理突发事件对学生干部能力的特殊要求

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可以说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学生干部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大局观念、法制意识等基本能力和素质外,还要达到一些特殊的能力要求,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誓的心理基础。

学生干部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只有树立危机意识,才能使自己和广大同学在学生突发事件爆发时,临危不乱。

学生干部还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测力和警惕性。

学生干部与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这是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但如果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这种优势也将难以发挥出来。

在平常的接触交往中,学生干部可以通过聊天等各种形式,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

可以通过学习安全教育手册和参加突发事件知识讲座和培训,增加有关学生突发事件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参加警示宣传、纪念活动等,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警惕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高校的学生突友事件,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对广大同学的心理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个的问题。

同时,要通过校园网站、校报、广播、展板、手册、图片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同学们介绍突友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处理办法,组织同学们学习教育部《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提高同学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敢于决断和善于决断的能力

高校中的学生突发事件往往让人粹不及防,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干部具备果敢决断的魄力和善于决断的能力,以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事实证明,敢于决断、善于决断是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首要前提。

在关键时刻和紧急情况下,学校领导和老师不在现场或来不及向他们请示时,学生干部要身先士卒,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临时处断。

之后再及时向领导和老师报告说明情况。

如果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或举棋不定,会贻误时机,造成事态扩大,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学生干部不仅要敢于决断,还要善于决断。

对于学生干部来讲,可以通过学习、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自己决断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对事态的性质和情况作出较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果断处理,力争使事件向良性发展,将影响或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重点提示:

有些学生干部由于平常工作都是听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不习惯于自己决断和处理问题。

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情况下,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经常抱着“等老师来处理”的观念和想法,不敢果断决定和采取措施。

可以说,提高自己敢于决断和善于决断的能力对于每个还是大学生的学生干部来讲,都是考验和挑战,是需要学生干部付出努力才能克服的难点问题。

要做到敢于决断和善于决断,需要学生干部首先认同自己的学生“干部”和“音干”身份,树立自信心,努力克服心理上的问题。

(三)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方法

为了协助学校和老师有效应对学生突发事件,学生干部应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常识和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干部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方法,如火灾逃生、溺水救助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资料文件等。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干部要发挥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优势,控制事态发展,维护校园稳定。

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及时向保卫处和分管领导及老师汇报,并决定是否拨打“110”、“119”、“120”等,把事态尽快平息在校园内。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学生干部应学会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客观准确地向新闻媒体透露事态信息,使其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要随时把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机会,如受害者的和解、降低要求等,将大事化小,化险为夷。

还应该学会转化危机的方法,以危机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

链接:

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发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该《办法》主要针对实践中反映突出的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事故的处理程序、损害的赔偿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明确具体的依据。

特别是明确了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文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和体育运动等活动,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导致不良后果加重,教职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制止等12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情形,规定了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以及其他有过措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利于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全面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重点提示:

学生干部除了要牢记火警、匪警、交通事故报警、急救电话等,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联系电话,如院系领导办公室、值班室、宿舍管理值班室、校学工部、校保卫处的电话,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主要学生干部的联系方式等。

同时,以上联系方式应尽可能让同学们熟知。

第三节学生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学生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一般来讲,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预警阶段、应对阶段和善后阶段。

预警阶段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首要阶段,主要工作是对突发事件萌芽、孕育时的异常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事先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程序及具体要求;应对阶段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实际处理阶段,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整合各方资源,按照应急预案审恒及时处理;善后阶段是突发事件结束以后的恢复总结阶段,主要丁作是消除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总结经验教训。

学生干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程序和方法基本上也是如此。

由于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一)预誓阶段

顶警阶段就是预防警戒阶段、是从源头上预防学生突发事件的阶段。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首要阶段和任务就是建立预警机制;学生干部要通过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预防恶性突发事件发生。

还应该事先制定和明确可能发生的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程序及要求,在事件实际发生时井然有序地进性干预。

为了做好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预防工作,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保持警惕,正确作为

学生干部要有危机意识,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工作,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学生突发事件重在预防。

采取无所作为的鸵鸟心态只能带来更多的危害。

对于学生干部来讲,应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同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尤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以及学业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要多一些关心和帮助。

还要努力营造寝室、班级等组织良好氛围等。

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把广大同学吸引到增加知识、健康体魄、陶冶情操、友善人际、贡献社会的活动中来。

还可以通过各种讲座、主题班会、报告会、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向同学们灌输“预防突发事件、人人有责”的思想。

2.准确预测,积极预防

学生干部要通过日常接触、开展调查、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库、设立学生安全信息员,以及信箱、调查、谈话、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纵向比较,洞察变化,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可能引发事端的苗头,为准确预测提供依据。

还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对同学们的影响,通过校园BBS、定期开展对话和沟通等搜集信息。

学生干部在平常的:

工作中要认真负责,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向老师反映,争取主动,见微知著,末雨绸缪,努力消除学生突发事件的各种诱发因素和“导火索”,防患于末然。

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中指出,大学应当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趋势进行持久的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从而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

(二)应对阶段

应对阶段是学生干部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和解决阶段。

1.及时向老师汇报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学生干部应发挥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优势以及人际网络优势等,迅速了解和掌握情况,马上向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汇报。

如有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知学生家长。

2.果断采取措施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赶到现场之前,学生干部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能慌张。

通过询问、调查,详细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与此同时,坚持“先控制、后是非”的原则,可以迅速组建学生干部应对小组,明确分工,加强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断然措施,尽快控制现场局面,避免事态进一步扩散。

3.协助老师做好处理工作

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老师到来之后,学生干部要将事件的详细情况再向其说明和汇报。

并积极协助老师实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借助媒体的力量调控危机

危机爆发时,学生干部要利用学校新闻台、广播站等学校媒体,及时、快速地发布有关信息,澄清无事实根据的“小道消息”及流言萤语,从而把握舆论导向,稳定学生的情绪。

重点提示:

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有些问题学生干部通过努力可以想办法解决,但也有一些由于客观或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导致无法解决。

从客观上讲,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情况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且事态发展的影响因素也较多,仅凭学生干部的力量很难控制住事态的发展。

从主观上讲,学生干部在个人知识、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经验等方面可能存在欠缺。

这些导致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常常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解决。

这就需要学生干部及时向院系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听取指示,毕竟他们更有经验,同时也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和协调,更好地解决学生突发事件。

此外,学生干部在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时,还要做到“快”、“准”、“净”。

所谓“快”,是指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快速、高效。

所谓“准”,是指对突发事件的把握要准,采集到的事件信息、上报的材料和发布的消息要准。

所谓“净”,是指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一定要彻底、不留尾巴。

(三)善后阶段

善后阶段是处理突发事件的结束阶段,又是未来突发事件的新的预警阶段。

当事态平息之后,学生干部要做好善后工作,以更好地预防学生突发事件。

1.协助老师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学生干部应协助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预案以及应对体系进行评估评价。

同时,组织同学们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2.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学生干部应进行反思和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