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62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6课《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默读、圈点勾画、摘录,明确三只猫的相关内容。

⒉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在结构、详略、描写等方面的特色。

3.重点品味用白描、正侧结合、抓住特征生动描写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给予它们关怀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温馨快乐。

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就写过几只猫,让我们一起和作家走进养猫的那些事。

一、说说“三只猫”。

⒈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用两三句话说一说其中的一只猫,要求包含以下信息:

猫的经历、特点、“我”对猫的态度。

  

要求用到以下词语至少一个:

怂恿 惩戒  蜷伏  消瘦  妄下断语  屋脊  酸辛  怅然  愤恨 

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或意思或表达的情感:

怂恿(sǒngyǒng):

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多用于贬义。

惩戒:

处罚或通过处罚来警戒。

蜷伏(quánfú):

躯体俯卧。

妄下断语:

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屋脊(wūjǐ):

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

酸辛:

悲伤痛苦。

怅然: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

⒉师生交流。

填空引导:

“我”家的第____只猫,是____________来的,后来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1)“我”家的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后来它日渐消瘦,最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感到难过酸辛。

(2)“我”家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有趣可爱,招人喜欢,后来它还捉了老鼠,最后被路人捉走了,“我”感到怅然和愤恨。

(3)“我”家的第三只猫是捡来的流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不为大家所喜欢,后来“我”妄下断语这只猫吃了芙蓉鸟,最后这只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很难过。

[设计意图]

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字词学习和内容概括融合在一起,整体推进。

概括内容时,有引导,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

二、看看“一篇文”。

提示:

我们在整体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结构、详略、描写方法等方面来看。

⒈结构匠心独具。

(1)学生活动:

默读,看看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2)小结:

预设: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总领全文。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给你。

”——抒写感受,铺垫下文。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承上启下。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2.详略安排得当。

(1)浏览思考,作者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2)小结:

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详细一些。

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着墨最多。

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3.描写精彩娴熟。

包括抓住猫的特征进行的描写和人物的真挚细腻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

整体上把握文章,实践“看篇”的理念。

文章不仅写猫,更写了人的感情和活动。

每一只猫的得失,可以说都在作者及其家人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让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愤怒,为之悔恨……学习时要注意在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详略、描写特色,从而体悟情感的细微之处。

三、品品“精彩段”。

1.选取下面任意一段,进行赏析。

(1)第一只猫: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注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2)第二只猫: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注意“镜头”描写,让人眼前出现画面。

(3)第三只猫:

冬天的早晨……过了几个月……春天来了……芙蓉鸟被咬死后……两个月后……(注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体会作者分几个阶段曲折描写。

(4)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

我很愤怒,叫道: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感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要注意体会。

2.小结:

(1)动静形态,如在眼前,前后对比,十分精彩。

(2)镜头展现,画面感强,两猫相比,栩栩如生。

(3)一波三折,侧面描写,具体细致,印象深刻。

(4)心理描写,真挚细腻,情感不同,表达各异。

[设计意图]

这几个精彩的段落,前三段是对猫的描写,后一部分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生动,无论是猫的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文章写猫,写得神态活现。

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

现在的学生,作文喜欢叙述,不会描写,这个环节,重锤敲击,学生读书写作各方面均可受益。

附:

板书设计

说说——三只猫    情态各具   命运各异

看看——一篇文     结构    详略   描写

品品——精彩段     猫    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夹叙夹议、质朴真率的语言风格。

⒉分析形象,体悟作者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析一析“形象”。

这是一篇小说,我们抓住文中的“我”进行品读。

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⒈是什么导致“我”妄下断语的?

预设答案:

猫的“凝望”,猫的“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猫的“畏罪潜逃”,张婶的默默无言,妻子的断言……

⒉引导学生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讨论后分析明确:

猫的来历,猫的不活泼,猫的难看……

⒊猫死了,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那猫一定也有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

小说体验阅读,为主题解读蓄势。

⒋第三只猫有哪些“所爱的东西”被夺走了?

讨论后分析明确:

众人奇冤,让它丢失了生命;“我”的暴虐,让它失去了尊严;卑微的地位,让它没有了平等;无家可归,让它没有了自由。

 5.发现真相后,“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什么改变?

预设:

前--善良、有爱心、爱护小动物。

后---自私、残暴、恃强凌弱。

[设计意图]

小说是通过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

聚焦第三只猫的悲剧,引出制造悲剧的人,进而剖析“我”的内心世界,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的主题。

第四个问题意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猫进行全方位关注,已经不是把猫当猫,进而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教学引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

二、思一思“主题”。

1.假设前两只猫吃了美丽的芙蓉鸟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明确:

如果是前两只猫吃了芙蓉鸟,也许“我们”会原谅它,不至于那么愤怒,因为它们本来就讨人喜欢。

⒉聊聊第四只猫----怎样看待那只黑猫的逃走?

 讨论后小结:

黑猫逃走了,但逃不脱它的命运。

张婶呢?

我们呢?

我们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中的渺小的猫?

反思,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夏目漱石《我是猫》说:

“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

”这个问题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问题,源于文本,又进入现实,这就是文学给我们的力量。

3.《猫》中的猫仅仅是猫吗?

讨论后探究明确:

《猫》中的猫不仅仅是猫,猫也是人,猫的遭遇就是人的遭遇,猫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比如张婶。

如若我们不是发自内心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一样会遭遇猫的命运。

4.警句送自己。

没有人是孤岛,无数的远方和行人都和我们有关!

学了课文,你一定也有许多感触,把你的感触凝成一句警句送给自己。

示例:

善待每一个生命,这是修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里的形象只是一种文学符号,小说中的事件不是写实。

这一讨论活动,让小说《猫》丰富的内涵一下子就明晰起来----猫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现实的人性,损人利己的路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周家丫头、看似爱猫实则不爱猫的二妹、像猫一样地位卑微的三婶、追求平等勇于自省的“我”等形象,全在学生的讨论中现出了真身,而且无处遁形。

三、品一品“语言”。

⒈生动形象的语言。

(1)这些语句都很精彩,从修辞用词等角度体会其作用: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伙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2)小结:

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滚来滚去”的动作描写,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情感。

3拟人,“畏罪潜逃”,把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流露出“我”的愤怒,与后面真相大白“我”的自责形成照应。

4比喻、反复,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⒉夹叙夹议的语言。

(1)文章夹叙夹议的语言不可忽视,前面零零星星,集中在末尾几段。

朗读: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2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2)小结:

这些夹叙夹议的语段,蕴含着“我”的辛酸、愤怒、自责,蕴含着理解文章中心的关键线索。

⒊质朴真率的语言。

(1)阅读“预习提示”: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2)师生交流后小结:

家里失去几只猫不是什么大事,平平常常,但我们却感觉到作者轻笼的哀愁。

语言质朴无饰,但真率自然。

也许作者就是要通过平淡的小事,平常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对社会深深的思考。

[设计意图]

本文的语言平淡却有滋有味,在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中,在质朴率真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

而阅读,则需要潜入文本,进入字词,品味语言,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附:

板书设计

猫   →  人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夹叙夹议  质朴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