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54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docx

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学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背景:

①19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②但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在英国畅销,英国的呢绒、布匹等工业品在中国销路不好。

③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中的不利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可耻的鸦片走私,牟取暴利。

2.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①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人们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了民族尊严的决心。

是世界禁毒日的起源。

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4.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向英军求和,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等英雄人物,东南沿海海地区的群众纷纷奋起抗英,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附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并永久性居住等特权。

7.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着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取得更多的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占领圆明园,并疯狂抢劫,为了掩饰罪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影响)。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先后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简表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地

1858年

《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及5个勘界议定书

掠取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6.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7.1860年,李秀成指挥太平军在上海附近的青浦大败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后来太平军又多次打败由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第3课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割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伊犁。

2.1876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分三路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维护了国家统一。

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3.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4.在甲午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弹药用尽后下令撞击敌舰吉野号,不幸舰艇被鱼雷击中,壮烈殉国。

5.1895年,日军攻陷辽东半岛后,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杀死居民18000多人,全城仅存36人,不久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战败。

6.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7.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经济势力。

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8.《马关条约》签订后,徐骧组织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进行了长期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义和团原名义和拳,19世纪末首先在山东兴起,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在廊坊战役、大沽战役、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和清军共同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痛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失败。

4.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中国战败。

5.1901年,英、俄、德、美、日等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简表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

①赔偿白银4.5亿两,②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小结:

1.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

3.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第5课 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目的)。

2.洋务派代表人物:

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目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著名的有: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创办人分别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著名的有: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创办人分别为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

2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建立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

3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文化,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4.洋务运动的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第6课 戊戌变法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1000多名举人在北京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的内容:

①经济上:

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②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③文化上: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④军事上: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4.在维新变法中,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外,大多数官僚持观望态度。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仅维持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6.在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为变法从容就义。

7.戊戌变法”的意义(性质和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7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确立了推翻清朝的斗争目标,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推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不久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1.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科学和民主,掀起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1917年初,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6.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1.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3000多爱国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2.五四运动的结果: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5.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性质和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类别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性质

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作用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党纲规定:

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第12课 国民革命运动

1.为了培养革命骨干,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共产党员周恩来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等人在军校任教官。

黄埔军校实行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的办学方针,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为打败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开赴湖南前线,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

3.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

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

在北伐进军中,叶挻独立团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就:

国共合作后发动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6.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性质)。

7.1928年,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后来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8年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存的队伍和湘南起义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之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

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5.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5个根据地,红军发展到近10万人。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瑞金为首都,毛泽东任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军总司令。

 

第14课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突围长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1935年1月,中共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⑴主要内容:

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⑵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后,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4.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敌军围追堵截),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领导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3万多人,继续坚持游击斗争,支援了红军主力长征,同时保留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6.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7.长征精神:

主要包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1.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

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日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东北3000万同胞惨遭蹂躏。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4.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5.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6.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7.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参加西安谈判,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1.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2.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军占领上海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3.1937年9月下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

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挻任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

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用集体枪钉、刀砍、火烧、水淹、狗咬、活埋、挖心、切腹等残忍手段杀害中国人民,被屠杀的中国同胞达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5.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20天,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6.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7.1940年夏,日军进犯枣宜地区,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8.1942年,中国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他们与英军配合,痛击了侵缅日军。

9.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促进全国的抗战,1940年秋,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在彭德怀指挥下,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的兵力,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破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4年开始,八路军、新四军从敌后向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1945年4月,日军分3路进攻湘西,湘西会战成为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

2.1945年4—6月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主要内容: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历史意义:

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