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52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docx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

2013年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复习

立体几何初步

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的概念.

6.了解棱柱,棱锥的概念;了解棱柱,棱锥的性质;会画其直观图.

7.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本的定义、定理、性质多,为了易于掌握,可把主要知识系统化.首先,归纳总结,理线串点,可分为四块:

A、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四种确定平面的条;B、两个特殊的位置关系,即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三个所成角;即线线、线面、面面所成角;D、四个距离,即两点距、两线距、线面距、面面距.

其次,平行和垂直是位置关系的核心,而线面垂直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等均与线面垂直密切相关,把握其中的线面垂直,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再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立体几何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化空间图形为平面图形解决,化几何问题为坐标化解决,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题,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时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都在这个平面内(证明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证明多点共线的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平面的依据).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例1.正方体ABD-A1B11D1中,对角线A1与平面BD1交于,A、BD交于点.

求证:

点1、、共线.

证明:

A1A∥1确定平面A1

A1面A1∈面A1

∈A1

面B1D∩直线A1=∈面B1D

在面A1与平面B1D的交线1上

∴1、、共线

变式训练1:

已知空间四点A、B、、D不在同一平面内,求证:

直线AB和D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提示:

反证法.

例2已知直线与三条平行线a、b、都相交.求证:

与a、b、共面.

证明:

设a∩l=Ab∩l=B∩l=

a∥ba、b确定平面αlβ

A∈a,B∈b

b∥b、确定平面β同理可证lβ

所以α、β均过相交直线b、lα、β重合αa、b、、l共面

变式训练2:

如图,△AB在平面α外,它的三条边所在的直线AB、B、A分别交平面α于P、Q、R点.求证:

P、Q、R共线.

证明:

设平面AB∩α=l,由于P=AB∩α,即P=平面AB∩α=l,

即点P在直线l上.同理可证点Q、R在直线l上.

∴P、Q、R共线,共线于直线l.

例3若△AB所在的平面和△A1B11所在平面相交,并且直线AA1、BB1、1相交于一点,求证:

(1)AB和A1B1、B和B1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

(2)如果AB和A1B1,B和B11分别相交,那么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明:

(1)∵AA1∩BB1=0,∴AA1与BB1确定平面α,又∵A∈a,B∈α,A1∈α,B1∈α,∴ABα,A1B1α,∴AB、A1B1在同一个平面内

同理B、B11、A、A1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

(2)设AB∩A1B1=X,B∩B11=,A∩A11=Z,则只需证明X、、Z三点都是平面A1B11与AB的公共点即可.

变式训练3:

如图,在正方体ABD-A1B11D1中,E为AB中点,F为AA1中点,

求证:

(1)E、.D1、F四点共面;

(2)E、D1F、DA三线共点.

证明

(1)连结A1B则EF∥A1BA1B∥D1

∴EF∥D1∴E、F、D1、四点共面

(2)面D1A∩面A=DA

∴EF∥D1且EF=D1

∴D1F与E相交又D1F面D1A,E面A

∴D1F与E的交点必在DA上

∴E、D1F、DA三线共点.

例4求证:

两两相交且不通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证明:

(1)若a、b、三线共点P,但点pd,由d和其外一点可确定一个平面α

又a∩d=A∴点A∈α∴直线aα

同理可证:

b、α∴a、b、、d共面

(2)若a、b、、d两两相交但不过同一点

∵a∩b=Q∴a与b可确定一个平面β

又∩b=E∴E∈β

同理∩a=F∴F∈β

∴直线上有两点E、F在β上∴β

同理可证:

dβ故a、b、、d共面

(1)

(2)知:

两两相交而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共面

变式训练4:

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AB、D同时相交的两条直线A、BD一定是异面直线,为什么?

解:

假设A、BD不异面,则它们都在某个平面内,则A、B、、D由公理1知,这与已知AB与D异面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BD一定是异面直线。

 

1.证明若干点共线问题,只需证明这些点同在两个相交平面.

2.证明点、线共面问题有两种基本方法:

①先假定部分点、线确定一个平面,再证余下的点、线在此平面内;②分别用部分点、线确定两个(或多个)平面,再证这些平面重合.

3.证明多线共点,只需证明其中两线相交,再证其余的直线也过交点.

第2时空间直线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2.相交直线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平面,没有公共点.

3.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

4.等角定理: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角.

.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作用:

判定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6.异面直线的距离:

和两条异面直线的直线称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的长度,叫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1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D中,AD=A=B=BD=a,AB=D=b,E、F分别是AB、D的中点.

(1)求证:

EF是AB和D的公垂线;

(2)求AB和D间的距离.

证明:

(1)连结E、DE

AB⊥面DE

∴AB⊥EF同理D⊥EF

∴EF是AB和D的公垂线

(2)△ED中,E==ED

∴EF=

变式训练1:

在空间四边形ABD中,AD=B=2,E,F分别为AB、D的中点,EF=,求AD、B所成角的大小.

解:

设BD的中点G,连接FG,EG。

在△EFG中EF=FG=EG=1

∴∠EGF=120°∴AD与B成60°的角。

例2S是正三角形AB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如图SA=SB=S,

且ASB=BS=SA=,、N分别是AB和S的中点.

求异面直线S与BN所成的角.

证明:

连结,设Q为的中点,连结QN则QN∥S

∴∠QNB是S与BN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连结BQ,设S=a,在△BQN中

BN=NQ=S=aBQ=

∴S∠QNB=

∴∠QNB=ars

变式训练2:

正AB的边长为a,S为AB所在平面外的一点,SA=SB=S=a,E,F分别是S和AB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S和AB的距离;

(2)求异面直线SA和EF所成角.

答案:

(1)

(2)4°

例3如图,棱长为1的正方体ABD-A1B11D1中,、N、P

分别为A1B1、BB1、1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D1P与A,N与A所成角;

(2)判断D1P与A是否为异面直线?

若是,求其距离.

解:

(1)D1P与A成90°的角

N与A所成角为ars

(2)是.NP是其公垂线段,D1P与AN的距离为1

变式训练3:

如图,在直三棱柱AB-A1B11中,

∠BA=90°,、N分别是A1B1和A11的中点,

若B=A=1,求N与AN所成的角.

解:

连接N,作NG∥B交B于G,连接AG,

易证∠GNA就是B与AN所成的角.

设:

B=A=1=2,则AG=AN=,GN=B1=,

s∠GNA=。

例4.如图,四棱锥P-ABD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

面ABD,AE⊥PD,EF∥D,A=EF.

(1)证明F是异面直线AB与P的公垂线;

(2)若PA=3AB,求直线A与平面EA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EF∥DA∥D

∴A∥EF,又A=EF∴AFE为平行四边形

∵AB⊥PA,AB⊥AD∴AB⊥面PAD

∴AB⊥AE,又AE∥F,∴AB⊥F

又∵AE⊥PDD⊥AE∴AE⊥面PD

∴AE⊥P∴F⊥P∴F为AB与P的公垂线.

(2)设AB=1,则PA=3,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由已知得=(0,,),

=(1,0,0)

面FEA的法向量为=(0,1,-3),=(1,1,0),s<,>=.∴A与面EA所成的角为-ars,其正弦值为.

变式训练4:

如图,在正方体中,

E、F分别是、D的中点.

(1)证明;

(2)求与所成的角。

(1)证明:

因为A1是正方体,所以AD⊥面D1

又DF1D1,所以AD⊥D1F

(2)取AB中点G,连结A1G,FG,

因为F是D的中点,所以GF∥AD,

又A1D1∥AD,所以GF∥A1D1,

故四边形GFD1A1是平行四边形,A1G∥D1F。

设A1G与AE相交于H,则∠A1HA是AE与D1F所成的角。

因为E是BB1的中点,所以Rt△A1AG≌△ABE,∠GA1A=∠GAH,从而∠A1HA=90°,

即直线AE与D1F所成的角为直角。

 

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

(1)找出或作出有关角的图形;

(2)证明它符合定义;

(3)求角.

2.证明两条直线异面的常用方法:

反证法、定义法(排除相交或平行)、定理法.

3.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方法:

作出公垂线段,向量法.

第3时直线和平面平行

1.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相交,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有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和这个平面内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记忆口诀: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经过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记忆口诀: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例1.如图,P是AB所在平面外一点,PB,

试过A作一平面平行于B,并说明画法的理论依据.

解:

在平面PB内过点作N∥B,交P于N点,

连AN则平面AN为所求

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变式训练1:

在正方体ABD-A1B11D1中,、N分别是A1B和A上的点,且A1=AN.

求证:

N∥平面BB11.

证明:

在面BA1内作1∥A1B1交BB1于1

在面A内作NN1∥AB交B于N1

易证1NN1即可

例2设直线a∥,P为内任意一点,求证:

过P且平行a的直线必在平面内.

证明:

设a与p确定平面β,且α∩β=a’,则a’∥a

又a∥ll∩a’=p

∴a与a’重合∴lα

变式训练2:

求证: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解:

已知α∩β=la∥αa∥β求证:

a∥l

证明:

过a作平面γ交平面α于b,交平面β于,

∵a∥α,∴a∥b

同理,∵a∥β∴a∥∴b∥

又∵bβ且β∴b∥β

又平面α经过b交β于l

∴b∥l且a∥b∴a∥l

例3如图,在四棱锥P-ABD中,底面ABD是正方形,侧菱PD⊥底面ABD,PD=D,E是P的中点.

(1)证明:

PA∥平面EDB;

(2)求EB与底面A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1)证明:

提示,连结A交BD于点,连结E.

(2)解:

作EF⊥D交D于F,连结BF.

设正方形ABD的边长为a.∵PD⊥底面ABD,∴PD⊥D.

∴EF∥PD,F为D的中点.∴EF⊥底面ABD,

BF为BE在底面ABD内的射影,

∠EBF为直线EB与底面ABD所成的角.

在Rt△BF中,BF=

∵EF=PD=,∴在Rt△EFB中,

tan∠EBF=.所以EB与底面A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变式训练3:

如图,在四面体中截面EFGH平行于对棱

AB和D,试问:

截面在什么位置时,其截面的面积最大?

解:

易证截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设AB=aD=b∠FGH=α(a、b为定值,α为异面直线AB与D所成的角)

又设FG=xGH=由平几得

∴=1∴=(a-x)

∴S□EFGH=FG•GH•sinα=x•(a-x)sinα

=x(a-x)

∵x>0a-x>0且x+(a-x)=a为定值

∴当且仅当x=a-x

即x=时(S□EFGH)ax=

例4.已知:

AB中,AB=90°,D、E分别为A、AB的中点,沿DE将ADE折起使A到A’的位置,若平面A’DE⊥面BDE,是A’B的中点,求证:

E∥面A’D.

证明:

取A’的中点N,连N、DN,

则NB,DEB

∴NDE∴E∥ND

又E面A’DND面A’D

∴E∥面A’D

变式训练4:

(200年北京)如图,在直三棱柱AB-A1B11中,A=3,B=4,AB=,AA1=4,点D是AB的中点.

(1)求证:

A⊥B1;

(2)求证:

A1∥平面DB1;

(3)求异面直线A1与B1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直三棱柱AB-A1B11,底面三边长A=3,B=4,AB=.

∴A⊥B,且B1在平面AB内的射影为B,∴A⊥B1;

(2)设B1与1B的交点为E,连结DE,∵D是AB的中点,E是B1的中点,∴DE∥A1

∴DE平面DB1,A1平面DB1,∴A1∥平面DB1;

(3)∵DE∥A1,∴ED为A1与B1所成的角,在△ED中,ED=A1=,D=AB=,E=B1=2,∴s∠ED=

∴异面直线A1与B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1.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方法有:

(1)依定义采用反证法;

(2)判定定理;(3)面面平行性质;(4)向量法.

2.辅助线(面)是解、证有关线面问题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在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的转化作用.

第4时直线和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直线和平面垂直性质

若a⊥,b则

若a⊥,b⊥则

若a⊥,a⊥则

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4.点到平面距离

过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叫做点到平面的距离.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直线到平面距离.

例1A、B、两两互相垂直,G为AB的垂心.求证:

G平面AB.

证明:

∵A、B、两两互相垂直

∵A⊥平面B∴A⊥B

又G为△AB的垂心

∴AG⊥B,∴B⊥面AG

∴B⊥G

同理可证:

A⊥G又B∩A=

∴G⊥平面AB

变式训练1:

如图SA⊥面AB,∠AB=90°,AE⊥SB,且SB∩AE=E,AF⊥S,且AF∩S=F,求证:

(1)B⊥面SAB;

(2)AE⊥面SB;(3)S⊥EF.

证明:

(1)B⊥面SAB

(2)由

(1)有AE⊥面SB

(3)由

(2)有S⊥面AEFS⊥EF

例2如图,已知PA⊥矩形ABD所在平面,、N分别是AB、P中点.

(1)求证:

N⊥D;

(2)若PDA=4°,求证:

N⊥面PD.

证明:

(1)连A取中点,连N、,并且交D于R

∵N为P中点∴N为△PA的中位线N∥PA

而PA⊥平面ABD∴N⊥平面ABD

∴N在平面ABD的射影为,又ABD是矩形

为AB中点,为A中点∴⊥D

∴D⊥N

(2)连NR,则∠NR=4°=∠PDA

又为R的中点,且N⊥R

∴△NR为等腰三角形且∠NR=∠NR=4°

∴∠NR=90°∴N⊥NR又N⊥D

∴N⊥平面PD

变式训练2:

PD垂直于平面ABD所在平面,PB⊥A,PA⊥AB.

求证:

①ABD是正方形;②P⊥B.

证明:

例3.如图,四棱锥P-ABD中,底面ABD为矩形,PD⊥底面ABD,AD=PD,E、F分别为D、PB的中点.

(1)求证:

EF⊥平面PAB;

(2)设AB=B,求A与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大小.

(1)证明:

连结EP.∵PD⊥底面ABD,DE在

平面ABD中,∴PD⊥DE,又E=ED,PD=AD=B,

∴Rt△BE≌Rt△PDE,∴PE=BE

∵F为PB中点,∴EF⊥PB.

由垂线定理得PA⊥AB,∴在Rt△PAB中,PF=AF,又PE=BE=EA,∴△EFP≌△EFA,

∴EF⊥FA.

∵PB、FA为平面PAB内的相交直线,∴EF⊥平面PAB.

(2)解:

不防设B=1,则AD=PD=1,AB=,PA=,A=.∴△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B=2,F是其斜边中点,BF=1,且AF⊥PB.∵PB与平面AEF内两条相交直线EF、AF都垂直.∴PB⊥平面AEF.连结BE交A于G,作GH∥BP交EF于H,则GH⊥平面AEF.

∠GAH为A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由△EG∽△BGA可知EG=GB,EG=EB,AG=A=.

由△EGH∽△BGF可知GH=BF=

∴sin∠GAH=

∴A与面AEF所成的角为arsin.

变式训练3:

如图,在三棱锥A-BD中,平面ABD⊥平面BD,BAD=BD=90°,AB=AD=3,B=2D.求:

(1)求A的长;

(2)求证:

平面AB⊥平面AD;

(3)求D点到平面AB的距离d.

解:

(1)

(2)略.

(3)因VA-DB=(D×BD)×A=6,

又VD-AB=(AB×A)×d=d,

VA-BD=VD-AB,则d=6,解得d=

例4:

如图,棱长为4的正方体A1,是正方形A1B11D1的中心,点P在棱1上,且1=4P.

(1)求直线AP与平面B1B1所成角的大小;

(2)设点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求证:

D1HAP;

(3)求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

答案:

(1)∠APB=artan

(2)AP在面A上的射影为A又A⊥BD

∴PA⊥BD而BD∥B1D1∴B1D1⊥AP

而B1D1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为D1H∴D1H⊥AP

(3)面ABD1⊥面B1过P作P⊥B1于

则P=

变式训练4:

三棱锥V-AB的三条侧棱VA、V两两垂直,顶点V在底面内的射影是H.

(1)求证H是△AB的垂心;

(2).

(1)证明:

连结AH交B于D点,连接H交AB于E点,

∵VA⊥VB,VA⊥V,VB∩V=V,

∴VA⊥VB面,又BVB面,∴B⊥VA.

∵VH⊥AB面,BAB面,

∴B⊥VH,又VA∩VH=A,∴B⊥VHA面.

又ADVHA面,∴AD⊥B,同理可得E⊥AB,

∴H是△AB的垂心.

(2)连接VE,在Rt△VE中,VE2=EH×E

AB2×VE2=AB2×EH×E,

即.

 

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1)线面垂直的定义;

(2)判定定理;

(3)面面垂直的性质;(4)面面平行的性质:

若∥,a⊥则a⊥

第时三垂线定理

1.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

的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做.

2.射影

(1)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的叫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2)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斜线在平面内的.

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

垂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只是.

直线和平面平行时,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和该直线的一条直线.

3.如图,A是平面斜线,A为斜足,B⊥,B

为垂足,A,∠AB=,BA=,

∠A=,则s=.

4.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所成

的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垂直,那么它也和垂直.

逆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垂直.

 

例1已知RtAB的斜边B在平面内,A到的距离2,两条直角边和平面所成角分别是4°和30°.求:

(1)斜边上的高AD和平面所成的角;

(2)点A在内的射影到B的距离.

答案:

(1)60°

(2)

变式训练1:

如图,道旁有一条河,河对岸有电塔AB,塔顶A到道路距离为A,且测得∠BA=30°,在道路上取一点D,又测得D=30,∠DB=4°.求电塔AB的高度.

解:

B=30,AB=Btan30°=10

 

例2.如图,矩形纸片A1A2A3A4,B、、B1、1

分别为A1A4、A2A3的三等分点,将矩形片沿

BB1,1折成三棱柱,若面对角线A1B1B1;

求证:

A2A1B1.

解:

取A2B1中点D1∵A21=B11∴1D1⊥A2B1

又A1A2⊥面A2B11∴1D1⊥A1A2

∴1D1⊥面A1A2B1B∴BD1是B1在面A2B上的射影

由A1B1⊥B1∴BD1⊥A1B1

取A1B中点D同理可证A2D是A2在面A2B上的射影

∵A2DBD1∴A2DBD1是平行四边形

由BD1⊥A1B1∴A1B1⊥A2D

∴A2⊥A1B1

变式训练2:

如图,在正三棱柱AB-A1B11中,AB=3,AA1=4,为AA1中点,P是B上一点,且由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1到的最短路线长,设这条最短路线与1交点N,求:

(1)P和N的长;

(2)平面NP与平面AB所成二面角(锐角)大小.

解:

将侧面BB11绕棱1旋转120°使其与侧面

AA11在同一平面上,点P运动到点P1的位置,

连接P1,则P1就是由点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1到点的最短路线

设P=x,则P1=x,在Rt△AP1中,由勾股定理得x=2

∴P=P1=2∵∴N=

(2)连接PP1,则PP1就是平面NP与平面AB的交线,作NH⊥PP1于H,又1⊥平面AB,连结H,由三垂线定理得H⊥PP1

∴∠NH就是平面NP与平面AB所成的平面角(锐角)

在Rt△PH中∵∠PH=∠PP1=60°

∴H==1

在Rt△PH中tanNH=

故平面NP与平面AB所成二面角大小为artan

例3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D-A1B11D1中,

点E是棱B的中点,点F是棱D上的动点.

(1)试确定点F的位置,使得D1E面AB1F;

(2)当D1E面AB1F时,求二面角1-EF-A大小.

解:

(1)连结A1B,则A1B是D1E在面ABB1A1内的射影

∵AB1⊥A1B∴D1E⊥AB1

于是D1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