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准备课:
走进数学
走进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让聋生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左右教学设计 总第1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10月14日
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具准备:
系列学习用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做游戏,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师: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刚才有些同学弄错了左右,没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
)
(板书:
左右)
二、体验感悟:
1、黑板的左边有值日表。
黑板的右边有窗户。
我的左边是、、。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脚,右边有一只脚。
数学书在语文书的左边;
铅笔盒在语文书的右边、、、、、、、
2、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书桌上的用品。
3、同桌互动:
生1:
你右手拿的是数学书。
生2:
你右手拿的是铅笔盒。
、、、
4、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队列游戏:
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做游戏。
教师发口令:
立正、向右转、向左转、举起右手、放下右手、举起左手……
教师继续发口令。
通过他们的队列表演,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你说一说现在你自己的位置。
教师找下边的同学说一说这位同学的位置。
同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说的和他自己说的左边的同学不一样呢?
究竟谁说错了?
请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
教师给予肯定,然后举例说明:
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
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
教师转过向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
三、游戏。
1、听口令:
“我说你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右面,再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左面。
请不要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右面。
教师提示学生要互相检察。
四、师总结:
我们在楼道里的路队都要靠右走;
我们吃饭时,要用右手拿筷子。
……
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的“左右”,你们能分清吗?
五、书上习题练习。
“前后”教学设计 总第2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10月15日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表演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相对性。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具准备:
系列学习用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按要求起立。
师:
同学们,你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
后面有什么?
请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听口令,摆物体。
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后面;铅笔盒不要摆在数学的前面……
刚才我们一直说关于前后的话题,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
(板书:
前后。
)
二、体验感悟:
1、同桌互相摆物体说一说。
2、教师讲故事:
这是故事的名字是《龟兔赛跑》,开始跑后,兔子在乌龟的前面,可是后来,兔子骄傲了,乌龟经过努力,终于跑到了兔子的前面,乌龟夺取了第一名。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
这个故事中,用到了“前和后”。
学生2:
乌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3:
兔子太骄傲了。
3、体验相对,确定前后。
请每一行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小朋友站起来。
现在请全班的小朋友向后转,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
变换方向:
原来最后面的同学,变成了最前面的。
……
因为方向反了。
三、游戏。
教师请三位小朋友站成一列,然后让其他的小朋友说一说这三位小朋友前后关系。
三、实践应用。
“上下”教学设计 总第3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10月16日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上下的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情境中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指定的某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上下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欣赏、交流等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指定的某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具准备:
系列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在宿舍里,谁在上床?
谁在下床?
你的上床是谁?
你的下床是谁?
引入生活中除左右前后应用广泛,“上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
上下
二、体验感悟:
1、观察图片
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书在玩具的上面;
玩具在书的下面;
食品也在书的下面;
钟表在书的右面;
(这样说也可以)
……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同学之间互相检察,摆放情况。
三、游戏游戏:
摆放物品。
请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再把数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
四、实践应用
1、出示教科书的前两幅图:
房间和水果架。
请每小组任选一幅图说一说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师对每组发言进行评价。
2、请描述我的教室
第一单元:
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
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
3课时
教学课题:
比较、做游戏(多少、同样多)总第4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17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椅子数把。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题:
一、比较
(2)下面我们做游戏进行学习。
2、做游戏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
(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4把椅子)
请5名同学到前边玩做椅子游戏。
(一)认识多少
1、提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知道有5个小朋友,4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2、提问:
椅子为什么不够啦?
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
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
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
5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
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3、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
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
哪种水果多?
哪种水果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4、拓展
1摆△比◇多3个。
◇◇◇◇
2摆△比◇同样多。
△△△△△△
5、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
。
教学课题:
比较、比一比(高矮、长短)总第5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18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
铅笔、粉笔、线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
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二比一比
1、师:
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
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学生自由发言。
3、提问: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
师:
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
出示第1题图,提问:
哪座房高?
哪座房矮?
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
出示图,提问:
哪条绳长?
哪条绳短?
第3题:
(1)出示图,提问:
哪条绳长?
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
出示图,提问:
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
为什么?
第5题:
出示图,提问:
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再说一说。
教学课题:
比较、比一比(大小、轻重) 总第6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
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在启发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
3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
谁轻?
谁重?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4、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
谁重?
学生猜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做一做练一练
第一题、先说那个大,那个小;再进行轻重的比较。
第二题、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方法同上。
第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运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第四题、两组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再说一说。
第三单元 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经历认识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物体形状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
教学难点: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课题:
分一分 总第14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3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经历认识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物体形状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
引导自学、观察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
把样子相像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讨论:
按什么标准进行分一分。
4、师生交流。
(按形状分)
二、研究讨论
根据分组揭示物体形状名称,说出他们的大致特征:
师揭出正方体的名称(板书)
揭示长方体的名称(板书)
圆柱体。
圆圆的光光的,可以任意滚动,我们叫它球。
出示一组物品图,谁能说出图中物体是什么形状。
四、试做
小组内讨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
五、练习
①出示图片,图片上是各种形状的图样。
②出示搭好的积木图,数一数图中各种形状的积木分别是多少?
六、延伸
学生蒙着眼睛到前边摸课前准备的物体,说出摸的是什么形状。
其余同学做裁判。
七、小结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合与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操作过程;经历把一个整体分成任意两部分的过程。
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知道并能写出6、7、8、9的组成;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
能表达涂色的规律,能写出10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两个数合与分的一个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学习方式:
可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写出2--10的组成与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总课时数:
总7课时
课题:
合与分
(一)2——5的组成 总第15——16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1月1日——11月2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且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种分法。
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如何由5可以分成4和1;想到5可以分成1和4。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
光盘、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光盘出示:
4个桃子分在两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二)、知识探索 教学例题。
学生操作,初步感知4的不同分法。
(1)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小棒代替)分成两组,同桌交流各人的放法。
(让学生在桌子上摆一摆)
(2)提问:
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说出放法,教师演示分成1和3。
提问:
把它连起说一说。
(4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和3个)也可以这样说4可以分成1和3。
老师边说边板书:
4
1 3
谁来跟着说一说。
(如学生不会说的话老师带着他们说)让学生说:
4可以分成1和3。
(3)提问:
刚才我们把4分成1和3,那么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谁来说说怎样分?
(2个和2个)学生说老师板书。
你能看着分的结果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板书:
4
2 2
(4)提问:
还可以分吗?
学生说明后,教师演示分3和1。
板书:
4
3 1
提问:
谁再来说说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提问:
通过你们的努力,你知道4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读一读4的三种分法,体会排列的顺序。
(5)观察思考,认识几和几可以合成4。
提问:
你能根据4的不同分法说出几和几可以合成4吗?
谁来说一说。
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分别说一说几和几可以合成4。
师:
说得很好,下面老师要看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好,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
(6)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把4分成几和几,再学习几和几合成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数的分和合。
板书:
分与合
第二课时:
(一)教学“试一试”。
提问:
我们通过摆一摆,用分与合的方法,知道了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4。
那么你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5呢?
学生操作,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
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
虚线框里的分法与它左边的分法有什么关系?
(分成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
师总结:
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
(二)“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摆摆填填。
(2)“想想做做”2同桌合作做游戏,师生游戏。
(3)“想想做做”3填一填,说一说。
(4)“想想做做”4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5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下面老师出一个大一点的数:
6,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分一分吗?
课题:
合与分
(二)6、7的组成 总第17——18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1月3日、11月8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经历6、7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知道6、7的两种分法。
了解6、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
授课类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
我们学习了4和5的组成,请小朋友说说几和几合成4,几和几合成5?
师:
看!
我这里有6小棒,我们怎样将它分成两个部分呢?
6由哪两个数字合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组成,解决这个问题。
二、实践操作:
拿出6根小棒。
1.教师提出要求后,让学生充分的摆,然后各自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填空。
□□□□□□
╲╱╲╱╲╱
6 6 6
2.师生一起总结6的组成式。
让学生学会说记6的组成。
三实践与应用
1、 把6的组成填在书上。
2、 同学互相考卡片,说数的组成。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实践操作:
拿出7根小棒。
1.教师提出要求后,让学生充分的摆,然后各自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填空。
□□□□□□
╲╱╲╱╲╱
7 7 7
2.师生一起总结7的组成式。
让学生学会说记7的组成。
二、实践与应用
1、把7的组成填在书上。
2、同学互相考卡片,说数的组成
三、课后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题:
合与分(三)8、9的组成 总第19——20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1月9日——11月10日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个整体分成任意两部分的过程。
2.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说出8、9的组成。
3.在游戏中,体会数的奥妙,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说出8、9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8、9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