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27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docx

美学基本原理复习

美学基本原理

一、美学的定义

1、美学: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人的审美价值态度:

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4、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

王国维

5、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鲍姆嘉登

6、审美:

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7、审美活动:

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审美关系:

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9、美(广义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0、审美形态:

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1、审美经验:

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2、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二、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美本体研究:

1、美的本质2、审美对象3、美学发展史

2、审美主体研究:

1、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2、真善丑3、美感4、审美心理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人所处的文化、所处地域、成长阶段密切相关。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对象从来没有纳入审美范围内。

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

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

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

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中国历史上对美有多种评价,如唐朝以丰腴为美。

1976年以前,国人以“三寸金莲”为美;1978年以后,国人模仿欧美,关注“三围”。

但是至今日,中国人仍喜欢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美女。

古希腊对人体极度迷恋,到了罗马时代,焦点转到了女人身上。

基督教崛起后,人的眼里没有人,只有神。

一千年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又重新关注起女性。

3、美学基本范畴研究:

1艺术美2形式美3自然美4意境与传神5优美与崇6悲剧与喜剧

三、美学的研究前提

1、学习美学课程需要的基础:

1)哲学理论

2)艺术理论

3)各门类艺术: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学等

4)跨学科知识:

伦理学等

2、必读的中外美学参考书籍:

(1)钟嵘《诗品》

(2)刘勰《文心雕龙》

(3)王国维《人间词话》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5)李泽厚《美的历程》

(6)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

(7)黑格尔《美学》共三卷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

(9)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四、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1、

(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关系。

美学讨论美,不能单独考察一个对象。

不但要有审美客体,还要有审美主体,进而产生审美关系。

主体必须拥有审美能力,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所有的审美总是指向某一个实体而言的对象。

(1)认知模式:

当主体把目光投向客体,“你并不一定能看见这个对象”。

因为主体和客体能否建立审美关系,受到认知模式,语言模式和文化模式的影响。

例如911,美国人,中国人和伊斯兰教徒,每个群体对该事件的感觉都不同。

,大量图片影响你的认知。

(2)语言模式:

语言的边界,是你认识世界的边界。

自然的语言:

诗。

(3)文化模式:

所有人一出生就被文化包围,并且很难打破。

欧美世界的世界观中,人被放在最高的位置。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观念被打败,因为人在战争中显得相当脆弱和卑贱。

从14世纪开始,欧洲开始对世界进行扩张,眼中是金钱、权力等各种欲望。

直到印象画派的出现,才开始关注“物”本身。

从关注阳光,到点彩化阳光下的景物,到最后的热烈灿烂的向日葵——印象主义演变为新印象主义,再演变到后印象主义,才真正的把目光锁定在“物”上。

中国则从南北朝时代,南迁的北方人被江南秀丽的山水吸引,就已经开始关注“物”。

写实写意的山水画中当然也有人,不过中国喜欢把人置放在大自然中,即把“人”放在“物”中去思考。

西方是人定胜天,东方则是天人合一。

主体与客体因多重因素之影响。

此外,审美也分阶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之审美都不同。

美的共通性和美的个别性。

例:

乌鲁木齐事件和韶关两民族人民的打斗;城中村;石史森林

2、审美意识的表现与外化:

(1)水墨意境

(2)中国陶瓷器皿艺术:

中国红陶较多,汉以后,瓷器增多

(3)中国建筑艺术

(4)埃及艺术:

建筑、壁画等

(5)古希腊古艺术

(6)两河流域的建筑、壁画、青铜器等艺术

(7)原始部族艺术:

纹身、舞蹈、宗教仪式等

瓷器:

(汉代以后的两宋)

青铜器:

(夏商周,被珍藏:

故宫博物馆、台北博物馆、纽约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七星级酒店:

“帆船酒店”

书法:

东晋王羲之

线条直接具有表达力

欧洲拍卖会极少买中国古代绘画,多数买当代中国油画。

3、审美意识与实用主义紧密相联

离开实用主义谈艺术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万里长城,苏州园林,都是实用的建筑。

不实用的建筑,靠模仿别人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文、天文、地理紧密结合。

4、审美意识总在一定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之中发展

审美意识的发展在历史时期内发展。

古代奥林匹克,人们欣赏的是强烈、优美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运动员健美的肌肉。

到了现代的奥林匹克,已经是金钱,投资,以及综合国力的代名词。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视觉在转换。

5、审美的历史意识是其主客体统一的表现之一

(1901年前后描绘英国社会的书籍)

主体的意识可通过客体反映出来(鸟巢、老城区的消失,正是北京尝试发展的新方式)

6、艺术的产生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

请关注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游戏说:

席勒、斯宾塞: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

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

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劳动说:

艺术起源于“劳动”。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五、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

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

(1)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柏拉图是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

1)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a)石器古希腊时代的文化

b)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发展

(关于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

公元前16世纪到9世纪的历史记载在希腊神话中。

直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有确切详细的历史纪录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佛教、伊斯兰和基督教正在兴起。

古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滋润了古希腊文明成长。

从神话到史诗到音乐,到建筑在到雕塑,全都给希腊人创造出来了。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发源地。

(“金苹果”,美丽和完美的象征。

雅典娜、阿弗洛狄特和赫拉都在争夺者个苹果。

最后苹果判给了美神阿弗洛狄特,这便是《荷马史诗》的楔子。

希腊的戏剧也十分发达,众多题材都是源自《希腊神话》。

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如巴特农神庙,以大理石为材料。

没有墙,只有柱子,此为特色一。

没有崇拜的偶像,此为特色二。

2)美学思想核心:

柏拉图的代表性观念:

A.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而美的理式世界又是短暂的。

柏拉图对美的认识层次:

美的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B.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同样割裂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观点:

“白马非马”的辩论

C.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山,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例子: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

由此提出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理论:

理式论——艺术只能摹仿幻象;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

艺术的社会功用:

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柏拉图主张摹仿说)

(幻象(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例:

在悲剧中重现悲惨)

灵感论:

迷狂说(许多作家、画家创作作品时陷入迷狂状态)

(对柏拉图迷狂说的见解:

柏拉图的迷狂说构成了创作和欣赏的原动力。

在迷狂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如写日记,这是完全否定作者,否定艺术的主张。

艺术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以后,两者再也没有关系。

艺术品可以被每个人欣赏;每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都不一样,因此非只有作家才有最真确的认识。

补充: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如《荷马史诗》、神话、戏剧、建筑(解释见上古希腊文化)

《柏拉图全集》

柏拉图代表作:

《理想国》、《斐得若》、《会饮》、《伊安》、《法律》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形式

 

(2)康德(I.Kant1724-1804)

康德对美的分析:

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以情感为内容,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以下是康德对美的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三点。

1) 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趣味判断的对象——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区别与欲念的对象涉及利害关系和逻辑判断的对象涉及概念。

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康德企图把真善美加以区别,这是康德对美分析中的合理内核。

但由于他的形式主义和看问题的方法绝对化,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加以割裂并推向极端,认为它们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则是错误的。

2) 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所谓没有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一个事物之所以能成为那个事物,就是具有该事物的结构形式和目的用途,就必须有关于那个事物的概念,只有符合这种目的性的概念的事物,才能使完善的和好的。

在趣味判断中,即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自由活动。

而从中引起的快感是判断美与不美的判断依据。

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例:

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而建筑上的簇叶式和自由图案,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概念,但却能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3)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这心境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性,是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通感”。

审美判断虽然是只有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但产生快与不快情感的的理由对一切人都有效,带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带有的普遍性,而是主观的,即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同感”。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思想,也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美是真与善之间的桥梁。

911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让我们都感到壮美(美的一种),从心灵上得到一种震撼。

但上升到道德层面,我们不得不去批判和谴责它,因为它是恐怖袭击。

玫瑰,植物学家会从茎叶花角度欣赏它,这是“真”的层面。

爱花惜花之士欣赏它的美艳,这是“美”的层面。

情人节送玫瑰,因为人们习惯把玫瑰与爱情相联系,这达到了“善”的层面。

三大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

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讨论核心是求真。

(知识/认识)

2、《实践理性批判》:

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讨论核心是求善。

(信仰/意志)

3、《判断力批判》:

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讨论核心是求美。

(情感/感性/审美)

 

(3)黑格尔

思想核心;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

(例子:

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教寺内部的墙壁,柱子向上耸立伸展,在上部形成尖拱型的特殊形式,表现出自由的向上升腾的外貌;外部形状的昂然高耸,显示了宗教的向上飞腾和庄严。

窗户上嵌着半透明的彩画玻璃,光透过玻璃表现出来的神秘的色调使人感受到只有在天堂才能享受到的那种神秘的幸福。

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1)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

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

没有理念感性形式等于失去光源。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

例:

晚会烟花展现盛世繁荣;宗教理念可通过普通物件传达至群众(成功的传播宗教理念,建筑);

美,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强烈感受到,而深深吸引(自动的征服)

表现理念的细节,如国庆晚会的主题是盛世,该晚的烟花转换成功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比喻: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体现的圆圈。

----《潜伏》敌战动画化、国庆晚会表达的主体、阅兵转播的不同

“怎样改变世界?

怎样对象化?

”——黑格尔

——通过主体的努力对象化(世界被对象化)——审美意识上升

(4)克罗齐:

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认为美是直觉。

因为在欣赏美之中,我们不考虑善恶美丑,就是自由地欣赏花;美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突出美的内在性。

导致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创作的改变。

代表是波德莱尔《恶之花》,自此后歌颂丑、恶,改变歌颂主体,扩展艺术范围。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

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为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

 

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荷迦兹、博克、狄德罗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484-322)

核心思想:

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1)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2)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美在事物把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是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3)他是肯定了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

(例子:

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亚里斯多德开创性地把语言学上升为哲学,他同时也开创了政治学。

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老师的看法,认为物质第一,运动永恒。

他通过肯定现实,进而肯定艺术。

艺术追求现实,再现现实。

绘画中写实主义的出现是该思想的最高峰的体现。

但相机的出现,使该思想濒临崩溃,于是印象画派出现了。

(现实与艺术迷乱视野,许多人分不清现实和艺术的界限。

大学老师上艺术课脱衣服事件,从艺术角度来讲,显然是混淆了艺术中的真实与真实中的艺术这两个概念。

他企图用现实的真实假冒艺术真实。

所谓行为艺术,是艺术创作中的现实创作。

艺术家的创作如果逾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则为失败。

代表作:

《诗学》与《修辞学》

“四因”说:

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艺术的真实性:

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艺术心理

1)悲剧理论: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三一律:

时间、地点和人物。

3)净化论:

(为何艺术作品净化心灵,带来灵魂安静)审美来源于心灵的净化

著名的悲剧:

《俄狄浦斯》与命中注定抗争,展示了主体性,人的最终命运是死亡。

红字部分笔记并没有

(1)达·芬奇:

研究物体本身的美时,不仅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同时很重视比例和谐。

例子:

《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人的服饰、笑容与人物的特征很和谐。

(2)荷迦兹:

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美在于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综和量。

(3)博克:

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的物体的某些属性。

(4)狄德罗:

提出“美是关系”。

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

”例:

事物的“实在美”和“相对美”卢浮宫的门面,文学中的“妙语”

 

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核心思想:

他认为“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论证美是生活时,他提出两点:

1)“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我们心所宝贝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现象。

2)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生活便具有上述特点。

为了论证美是“应当如此的生活”,具体分析了现实各个领域中美的表现:

一是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社会美。

他分析了三种情况:

乡下每人的必要条件是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上流社会中美人则是以纤手细足为美,甚至以病态为美。

真正有教养的人(指知识阶层)认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上捺下了烙印。

二是自然美也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才产生。

注:

美德生活经过人们的改造,即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比化,即是说主体改造事物的能力(主体的实践观念)

 

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

罗马时代:

贺拉斯、朗加那斯、普洛丁(建筑)

中世纪: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但丁(教会神权统治的黑暗时代)

文艺复兴时代:

达芬奇

法国新古典主义:

笛卡儿、波瓦洛、莫里埃(《伪君子》、《太太》、《学堂》等喜剧作品)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是美学的顶峰。

20世纪西方美学特征

1、与西方哲学同步发展

2、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实践基础上

3、研究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4、高度重视艺术本质的研究

5、从传统的思辨哲学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

6、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7、流派之间相互渗透

8、全球化景观下的民族性得到突出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

20世纪60年代前(主要在欧洲,反思当代美学)

1、阿恩海姆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美学(南派禅宗我们与外界的联系)

2、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学(人为何创造艺术上层建筑与经济分离对艺术的追问)

3、桑塔耶那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美学

4、杜威、佩珀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

5、芒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

6、科林伍德、理德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

7、杜夫海纳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

8、理查兹为代表的新市政主义美学

9、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

10、卡西勒、朗格为代表的符号美学

20世纪60年代后

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判美学

以列维.斯特劳斯、戈德曼、托多洛夫、阿尔都塞、格雷马斯、拉康和罗兰.巴尔特为代表的各种结构主义美学

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

姚斯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与文学关系更密切,讨论生产机制)

福科、德里达的后现代结构主义(解构成关键,解构经典;解构文艺复兴,启蒙主义的作品,力求建构当代美学体系)

女权主义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美学

(“破碎”是其时代的重要词达利(画家),以梦境中的破碎与变形来表现欧美近百年发展的破碎感

90年代模仿西方表现后现代主义

古典哲学询问“美,是什么”

西方在各种扩张中,首先扩张的是经济,携取财富,再过渡到文化,如基督教扩张)

 

六、中国古典时代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

1.结合善(功力)来研究美

(1)墨子(前480—420)

主要著作:

《墨子》

核心思想:

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认为事物总是现有功力,再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必须以善为标准。

美与功力、与善事不可分的。

(他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非乐》中。

他说: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