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成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243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法成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句法成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句法成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句法成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句法成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法成分.docx

《句法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法成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句法成分.docx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前面介绍过八种基本句法成分的定语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

本节将讲解九种句法成分(含"独立语")的构成材料和结构类型、意义类型、语序以及少数容易混得成分的辨别等问题。

一、主语谓语

主语可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1、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主语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如:

(1)(明天)-是星期一。

(名词)

(2)(前面)-围着一圈人。

(方位名词)

(3)(九)-是三的三倍。

(数词)

(4)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代词)

(5)(院子里)静悄悄的。

(方位短语)

(6)(今天晚上)特别冷。

(定中短语)

(7)(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定中短语)

(8)(一米)等于三尺(数量短语)。

(9)(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

(数量短语)重叠)

(10)(咱俩)是一条心。

(同位短语)

(11)(粮食、棉花)丰收了。

(联合短语)

(12)(小型的)比大型的好得多。

("的"字短语)

如果谓语以及物动词为中心时,要考虑动词所陈述的对象是不是必有成分,是不是施事、受事。

拿全句表示时间和处所的词语来说,它可以作陈述的对象,也就是作主语,如例2和例5。

如果动词前还有表施事受事的名词语作陈述对象,那么时间、处所词语都成为状语了。

例如:

(13)(前天),(这里),我-看见没有人卖东西。

(14)(后天),这个学校所有老师-都到指定的医院检查身体。

(15)(树林里),鸟儿-叫得正欢。

例(4)(14)的"明天这个时候"、"后天"是时间状语,例(13)(15)的"这里""树林里"是状语,由处所词充当。

例2的"前面"是处所主语,这句是存在句,是特定的句式,动词已有施事作宾语,再无别的主语。

是特定的句式,动词已有施事作宾语,再无别的主语,处所成为陈述的对象,可以充当主语。

非动作动词"是、有"等,前头的时间处所词语是陈述对象,当然可以是主语,如例1。

2、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

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例如:

(1)看看-好不好?

(动词)

(2)苦-变甜。

(形容词)

(3)"这样-行不行?

""这样-好"。

(代词)

(4)生男生女-一个样。

(动词联合短语)

(5)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形容词联合短语)

(6)拆台-比搭台容易得多。

(动宾短语)。

(7)他不参加-也好。

(主谓短语)

(8)请他作报告-已经不是个新事了。

(兼语短语)

(9)认真地学习-是对的。

(状中短语)

(10)学得认真-是应该的。

(中补短语)

(11)去北京查资料-很有必要。

(连谓短语)

(12)两国总统互访-意义重大。

(主谓短语)

名词性主语后头的谓语在词性上不受限制,只要语义能搭配,可以用各种谓词语充当。

而谓词性主语后头的谓语要受到限制,它总是由非主动性谓词(含判断动词、形容词等)充当。

主题与话题,一个是句法概念,一个是语用概念。

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指一句话中新情况的陈述对象。

话题与"说明"配对共存,一前一后,"说明"是对话题的陈述,话题又叫"主题",说明又叫"述题"。

话题与主语相似而并不等同。

主要是在句中占据的位置不同,话题出现在句首,可以由句中时间、处所状语充当,(如例(13、15)),更多的是由句中主语充当(如例1、2、5、12)),这时两者重合,说明也就与谓语重合。

例13、14、15的说明就都是主谓短语,说明与谓语并不重合。

话题与主语不同,还表现在语用方面的不同,话题往往带强调的口气。

附件:

口气指说话时表露的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以及思想感情色彩。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用作谓语中心的动词、形容词等通常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核心,它和前后的主语、状语、补语、宾语都可以发生语法、语义联系,抽出它,句子就散了架。

因此认准谓语中心,以及它跟前后各成分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十分重要。

动词性词语经常作谓语。

动词单独作谓语,常常要在前面或后面带上别的成分,如前例1、2、11。

动词单独作谓语有以下条件:

1、用在对话里(例如"你瞧!

")2、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先行句和后续句里(例如"你来、我就走!

")3、用在对比、排比句里(例如"架不住,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4、常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词或动态助词(例如"春天来了。

")

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

1、在对话里,提问句和回答句都可以这样用,例如"哪个地方凉快?

"2、用在复句的分句里,主要是对比句或是先行句、后续句里,例如"说有易、说无难。

道远,你多走一会不久得了!

多穿点衣服再出去,外头冷。

"3、有时在句末要有语气词,例如"我累了。

-天晚了。

"

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有汉语特色的一大类型,例如"他-头脑冷静。

""人生-谁不爱惜青春。

"详见"主谓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作谓语比较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例如"明天清明节"。

"鲁迅、浙江绍兴人。

"详见"名词谓语句"

(三)主语和谓语的语义类型

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

当谓语表示动作时,主语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也可以是动作的涉及者、被动者;当谓语不表示动作时,主语既非施事、也不是受事,可以说是中性的,主语可粗分为施事、受事和中性三大类。

1、施事主语

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即施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施事+动作"。

例如:

(1)把小样咬死了。

(2)(两只水鸟)在水边梳理那晃眼的羽毛。

(3)(演员的表情)抓住了观众的视线。

从语法关系上看,这里说说的施事,是广义的施事,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也包括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

如例3的"演员的表情",但是仍然应该看成施事。

以上三例,是施事主语句,也就是主动句。

2、受事主语

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

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

例如:

(4)(羊)被狼咬死了。

(5)(这孩子)我也疼他。

(6)(这样的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例(6)"这样的好机会"并未结构动词"错过"的影响,确是"错过"所涉及的对象。

例(4)及例(6)又叫受事主语句,被动句。

3、中性主语

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又叫非施受主语。

例如:

(7)(小妹)只掉了几滴眼泪。

(8)我们跑丢了一只猫。

(9)这件事不能怪他。

(10)这个买卖你是怎么当的家?

这类例子值得注意,其中的谓语或谓语中心有时用及物动词,有时用不及物动词,后面一定有宾语,主宾之间语义上有领属关系。

这种主语有时像施事,如例7。

其实,主语只是跟谓语有关联,宾语才是施事,如例8。

也因此,有的句子的宾语可以移到动词前做主语或主语中心,例如:

"我们的猫跑丢了"。

但是不能删去宾语而只用主语,否则句子不能成立或者改变原意。

除此以外,主语还有多种语义内容。

可以表示动作结果,例如"大楼盖好了";表工具,例如"钝刀割肉";表原因,例如"外伤容易感染"'表处所,例如"汤里搁上点肉松";等等;这些小义类也一律归入中性主语大类里。

由此推广开来,谓语中心不用动作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合肥动作动词"是、油"等,其主语也属于中性主语。

例如:

(11)(远近高低)各不同

(12)(只生一个孩子)好。

(13)(大丫头),水灵灵的一朵花。

(14)(他)刚三岁。

(15)(他)是劳动模范。

(16)(山上)没树。

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要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

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与主语有关的一件事情,这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如例

(1)

(2)表示主语"做什么或怎么样"。

因此,有人把有叙述性的句子叫叙述句。

第二类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这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这里包括形容词性的主谓短语)充当,如例(11)(12),表示主语"什么样"。

有人把有描写性的句子叫描写句。

第三类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如"鲁迅是浙江人",又如"荷叶,是小青蛙的摇篮",表示主语"是什么"这种句子可叫判断句。

要注意,由"是、油、像"等非动作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尼啊,真有本事-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她的眼光好像一把利剑,这些句子只是作出解释、肯定具有、表示比喻等等,而不是叙述一个活动、一件事情。

二、动语、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部分,句内有宾语,就必有动语,无宾语就没有动语。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1)山坡上下来两个打柴的。

(动词)

(2)我们相互交流过学术观点(动词)

(3)我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合短语)

(4)他终于露出笑容。

(中补短语)

(5)她临走前交代下几句话。

(中补短语)

(6)她昨天打破了一个茶杯(中补短语)

动语可以由单个动词充当。

更常见的是由动词带上补语构成,如例(3)(4)(5)(6),或带动态助词构成。

动语和动语中心通常是及物动词。

,在存在句里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例

(1)。

有时候,某些不及物动词必须带上补语之后共同带宾语,因为这里的宾语只跟补语发生某种语义关系,如:

"他走肿了脚。

"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兼属动词的词就能带宾语。

例如:

(7)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

(8)小枝只小我一岁。

(9)知识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也可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名词性宾语俯拾即是,可看前面例

(1)-(8)。

再如:

再如:

(1)这件客厅有二十平方米。

(数量短语)

(2)海棠已经有红的了,梨还是青的。

("的"字短语)。

(3)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与艺术的原有材料。

(联合短语)。

(4)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

(双宾语)。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语性词语的动语后边。

例如:

(5)参军就是(奉献)。

(动词)

(6)有成就的人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她却受到(伤害),这不能不使我感到(惊奇)。

(动、动、形)。

(7)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动宾短语)

(8)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群众的支持)。

(联合短语)

(9)谁说女子不如男子?

(主谓短语)。

(10)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

(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语义类型

宾语和动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可粗略分成三种:

1、受事宾语

表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如"割麦子-打落水狗-放跑了罪犯"),动作的对象(如"告诉大家-感谢你)。

2、施事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

施事宾语比受事宾语少见,多用于少数特定句型中。

例如"来了一位客人-走漏了消息-出太阳勒-荷叶上滚着水珠-高粱抽穗儿了-天上飘着白云-一锅饭吃十几个人"。

3、中性宾语

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

细分起来其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不同的变换式来辨认:

(1)结果宾语;盖房子(盖成房子)

(2)处所宾语:

回南方、坐车上(回到….、在….上坐)

(3)时间宾语:

熬夜、过中秋节(在….里熬着、在….时过)

(4)工具宾语:

编柳条、喝小杯(用….编)

(5)方式宾语:

存活期、寄航空(用…的方式存)

(6)原因宾语:

避雨、缩水(因….而躲避)

(7)目的宾语:

交涉过财产问题(为…而交涉)

(8)类别宾语:

他当班长,我是学生(他是班长)

(9)存在宾语:

那里有鱼(鱼在那里)

(10)其他宾语:

上年纪、出风头。

上面括号里的字,是用加字变换法来测试宾语属于哪一类,但不是没有例外的。

附件:

复句形式是类似复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

宾语是动词分类的主要依据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这是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来进行的分类。

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例如"做、给、看"等;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例如"休息、游行"和"来、去"等。

及物动词又可按照所带宾语的性质来分类;只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叫名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叫谓宾动词,能带名宾又能带谓宾的动词叫名谓动词。

例如:

(1)名宾动词:

敲、砍、摇、打扫、修理、收割、采购等。

(2)谓宾动词可细分三种:

A.打算、估计、计划、认为、主张、准备、省得等。

(真谓宾动词)

b给以、加以、予以、致以、进行等。

(准谓宾动词或形式动词)

真谓宾动词是能带谓词和动宾、状中等动词短语作宾语的谓宾动词,但不能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

例如"值得认真地学习",不能换成"值得认真的学习"。

准谓宾动词是可以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而不能带动宾、状中等短语,例如"进行认真的调查"不能是"进行认真地调查"。

真准谓宾动词可带真谓词性宾语,又可带准谓词性宾语。

例如"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和"开始了新的变化"。

(3)名谓宾动词可细分三种:

A指出、看见、说、表明、抱怨、埋怨等。

(名真谓宾动词)

B得到、有、作等。

(名准谓宾动词)

C想象保证称赞担心赞成反对等。

(名真准谓宾动词)

名真谓宾动词是既能带宾语,又能带真谓宾的名谓宾动词。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