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712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docx

土古洞眼垒是汉函谷关

土古洞白超垒是汉函谷关

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古洞村历史悠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土古洞村南高崖头发现了仰韶、龙山古文化遗址,遗址东临溪流,西靠丘陵、南依郁山,东、西、北三面临沟壑,呈长方形,分布范围广,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20米。

几千年后的今天,这里虽已被农田所替代,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陶片随处可见。

这些遗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早期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它证明了土古洞村历史悠久。

新安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董社志认为:

土古洞遗址面积比较大,它有两万多平方米,它的包含物丰富,这个遗址既有仰韶时期的,又有龙山时期的,时间跨度长。

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同时还发现有冶铁业的存在(土古洞村古时称南冶镇),村民曾挖出过炼铁炉址和铁块。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张宗子认为:

东到厥山,西到克昌,南到土古洞,北边到南岗,老百姓在地里,河沟边,红薯窖内,都见到和挖到过古时炼铁的铁块,有的还比较大,这些情况说明古代这里确实有个炼铁遗址。

二、大石堰、土古洞与白超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专家们在土古洞南面东、西郁山上发现20多道大石堰总长达1000多米。

堰上重量超过一吨的石头比比皆是,相传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白超垒的一部分。

这些石堰引起了省市专家的兴趣,凭着职业的敏感,专家们断定这些石堰在古代应该有着特殊的用途。

这些石堰何时建造,何种用途,当地的老人们一无所知。

由此可以断定这些石堰并非现代所建。

这些石堰分布均匀,会不会是古代人们用来围堰造地用的呢?

新安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董社志认为:

第一,山上石堰不是造地用的,古代人口稀少,山洼的好地足以够种了,不会来山上种地;第二,这里石多山峭,山腰里土地稀薄,种地也不可能;第三个方面就是它的工程量特别大,不是民间农户能干成的。

大堰上的石头有些一吨重,有些甚至两吨重,除非大兵团,青壮年,众多力量才能干成。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工程,个体人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么大的工程只有古代为某种军事设施所建,才能得以实现。

古代的新安,北限黄河天堑,南襟宜洛山峦,东通都城洛阳,西锁崤函古道。

它独有的地理位置使新安成为刀光剑影的杀伐舞台,兵家必争之地。

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新安的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屡屡出现,它所处的位置也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

那么,这些石堰若真是古代的某种军事设施,在史料中是否也会有所记载呢?

在《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有一幅台湾学者严耕望绘制的唐代长安至洛阳的驿程图(该图附后)。

在这幅图中,长安至洛阳的古道新安段,铁门往东,赫然标注着铁门、白超垒、新安、函谷关……

在《水经注》中记载:

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

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便有地方武装势力的头目白超带领民众修筑了保卫自己家园的防御工事,后人称此为白超垒,又叫白超坞。

欧阳修的《集古录》中还记载:

除白超防主。

又隋韩擒虎当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为戌镇。

《周书·魏玄传》也记载:

保定元年(561年)移镇函谷。

四年(564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年,即567年,进爵为候。

除白超防主……。

东郁山有纪念贺若弼父子的将军庙,村北有官庄寺、官庄堡。

元代皇家派大将忽哥儿和宣武将军驻守官庄。

土古洞白家门自然村,现有150余人全为白姓,旧时祖上曾出过白总兵的官职。

历史上白家曾被皇帝敕封为“世袭游击府”,并赠有匾额。

白家河享受“种地不拿粮、告状不下跪、见官不下马”的特权。

汉代白超筑垒于土古洞一带,有可能是白超的后裔。

土古洞现存一雕龙碑首,上刻篆书“涧上金汤”四字,其意甚明,乃为赞誉军事防御,城防要塞一类的用词,有可能是褒奖白超垒(城)。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张宗子说:

“魏玄是新安县人,他曾经镇守过函谷关,当时叫通洛防,以后因军功封侯,又镇守白超防,也就是白超垒。

另外欧阳修:

写了一本书叫《集古录》,这里边曾记载韩擒虎也当过白超防主,由此,这两处的历史记载说明,当时的白超垒和函谷关一样,在军事上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些记载,可以使我们从侧面窥探到白超垒做为军事设施,在古时所起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那么白超垒在今天的哪个方位,是否留有遗迹,史书文献中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水经注》记载:

谷水自缺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

水出广阳北山。

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

戴延之《西征记》云:

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道从中出。

是垒(白超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

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址尚存。

这里所说的缺门即今天的铁门,微山就是今天的郁山。

意思是说从铁门往东,南望郁山的地方,云峰连绵。

在距函谷关十五里的地方,有建筑白超垒,左右还有两山夹立。

白超垒又在铁门东十五里的地方,在它的附近还有冶铁业,魏晋时期,曾引谷水为水冶。

这段记载中指明白超垒东距函谷关十五里,西距铁门十五里,所说位置不就是铁门与函谷关的中间位置吗?

那么在铁门与函谷关之间,有没有与史书中所记载的地形相吻合的地方呢?

新安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董社志说:

“只有土古洞这一带的地形和古书记载一样,左右郁山两山对峙,中有通道,练峪口处,两山形成的夹道内,最狭窄的地方也就有百余步,与《水经注》中所记载一样。

同时,在土古洞古代的冶铁遗址,也与史书记载相符。

古代作战,防御工事多会形成犄角态势,在两山相峙的东、西郁山上,两处古寨的遗存(东郁山为郁山堂寨,西郁山为牛心寨)。

东山古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一百多米,南北宽有三、四十米。

行走在乱石横亘的寨墙之上,寨墙之外便是山崖绝壁,仍基本保存了原有的规模和风貌,放眼望去,可以窥视涧河两岸,崤函古道的一切动向。

另外,土古洞村还有南寨和北寨,也是军事用途。

《水经注》中有记载:

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现郁山)东麓,东北流,入于谷。

古县志曰:

“石默溪水即今土古洞水”。

村中发现两处古代土古洞,弯弯曲曲,时断时连,洞洞相连,洞内蜿蜒曲折,左右分叉,神秘莫测,犹如迷宫(有的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到底如何,无从谈起)。

清理出来近500米(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坑道里,有20多间土室,可以住人,有小型粮仓、厨房,坑道墙壁上有小龛,俗语灯台,用以在洞内照明。

村北、村西、村南有六道长300至900米,深5至10米,宽10至15米的运兵战壕,直通东、西郁山。

据省市文物考古专家推测,土古洞的藏兵洞,年代久远也属于重要文物。

新安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董社志称:

这个地方是个战略要地,它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攻,可以居高临下,主动进攻,守,两山对峙,一夫当道,万夫莫开。

退,越过练峪口向南,地面平坦,退却很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是极好的战略要地。

三、白超垒与汉函谷

汉函谷关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西汉时期是进入关中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屏障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一道门户,对防卫京畿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东汉定都洛阳之后,又为八关之首,是洛阳盆地周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函谷关作为古时雄视八方、逐鹿中原的险道雄关,关内必有屯兵的地方。

自战国以来,有正史记载发生于新安的战事达四十余役。

其中超过十万以上大军的战事也有多起。

东西郁山的防御工事若真的是白超垒,它与汉函谷关东西遥相呼应,应为汉函谷关内驻兵的最佳选择。

那么,有驻兵,它的附近应该还用许多为之服务的行业存在。

函谷关和平时期开放,战时关闭据守。

平时关隘上只有部分兵力执行战备值班任务,其他守备部队则屯扎在距函谷较近军堡和卫所。

如遇来犯之敌,还有可能调动驻在军事重镇白超垒的重兵来增援。

总之一旦函谷关的烽火台上升起狼烟信号,周边驻军则会根据敌情调拨兵力应对。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张宗子称:

在土古洞北边,过去有一个官庄,在清代县志上叫官庄堡,它辖管包括厥山、克昌、土古洞、辛庄,这一带都是官庄堡辖管的范围,过去官庄堡有可能就是白超垒的一部分,或者是白超坞炼铁场所,或者是驻军的军营,官府所在的地方,因为这些都属于官方的,所以当时叫官庄。

加之练峪口石默溪水也为当时屯兵作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也许凭借着紧临官道的便利,雄踞着两山夹立的态势、充足的水源,使白超垒成为古时固若金汤的城防工事,也使土古洞成为古时作战的天然屏障。

东、西郁山上的石堰,马蹄石,村中的运兵战壕和村内土古洞,练峪口石默溪,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说明白超利用东、西郁山居高临下的天然障碍和石默水充足水源,屯兵驻军占据有利地形,垒堰、筑寨、打土洞、挖战壕建造众多防御设施,符合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堡寨防御体系的结构形式和基本的营建特征。

它既是一个古代战场,又是汉函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白超垒土古洞作为汉函谷的军事防御体系脉络清楚,证据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