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08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教材基础实验题

专题三 教材基础实验题

1.(2018新疆乌鲁木齐中考)下列实验的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实验现象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先向右再向左移动,冷却至室温后,最终停在刻度“4”附近

装铁丝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装铜丝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说明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说明铁与铜的活泼性Fe>Cu

答案 A 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减小,汽水喷出,说明气体溶解度减小,因此得到的结论应是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A错误。

2.(2017广东中考)下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A 木炭燃烧生成CO2气体,集气瓶中压强变化不明显,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不能达到目的。

将试管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声音,则说明气体较纯,故B能达到目的。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能达到目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能达到目的。

3.(2017山东临沂中考)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

A.为便于观察,在教室内关闭门窗做红磷、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C.在实验室里,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D.测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其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答案 A 红磷、白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应将门窗打开,故A的做法不科学。

4.(2017湖南娄底中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涤纶和羊毛点燃时,都可闻到一股烧焦的羽毛气味

D.在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答案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A正确;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B错误;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C错误;电解水时,可观察到: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D错误。

5.(2016广西南宁中考)下列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是(  )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B

鉴别CO和CO2

分别通过灼热的CuO

C

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D

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待没有气泡产生后,过滤

答案 C 插入空气样品中的木条正常燃烧,插入呼出气体样品中的木条熄灭,故该实验设计可以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A项正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化铜不反应,故该实验设计可以鉴别CO和CO2,B项正确;酒精可以燃烧,水不能燃烧,故该实验设计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C项错误;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故该实验设计可以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盐酸,D项正确。

6.(2016江苏苏州中考)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通过观察塑料瓶扁瘪的程度,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的强弱

B.用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

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天然水中Ca2+、Mg2+含量的高低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往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答案 C A项的比较中,只有气体的种类这一个变量,故设计合理;B项的比较中,只有催化剂的质量这一个变量,故设计合理;C项的比较中,有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和不同体积的肥皂水这两个变量,故设计不合理,无法得出正确结论;D项的比较中,只有水的温度这一个变量,故设计合理。

7.(2015山东莱芜中考)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

下列有关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C 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则会使所配溶液中溶剂偏多而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A项正确;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使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小,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B项正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所用铜粉必须足量,否则会因铜粉过少不能够耗尽氧气而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C项错误;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只要装置密闭,白磷质量的多少、反应是否进行完全均不影响实验结果,D项正确。

8.(2015山东莱芜中考)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甲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答案 B 图甲实验中变量有两个:

金属和酸的种类,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图乙中一个有水,一个无水,其他条件均相同,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图丙实验中变量有两个: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是否使用MnO2,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图丁实验中变量有两个:

可燃物的种类和是否接触氧气,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9.(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                 。

 

(2)B实验中玻璃管的作用是         。

 

(3)C实验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4)D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            。

 

答案 

(1)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2)引燃红磷

(3)较多固体

(4)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解析 

(1)硫燃烧时,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红磷。

(3)蒸发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水分蒸干。

(4)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10.(2018贵州贵阳中考)学会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准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已知:

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g/mL)

实验一:

溶液配制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需要氯化钠    g,水    mL。

 

(2)0.9%的医用氯化钠溶液俗称生理盐水,可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电解质。

生理盐水中的溶质为    。

 

实验二:

粗盐提纯

(3)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操作②的名称为    。

 

(4)20℃时提纯9g粗盐,若已知粗盐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溶解时选择哪一种规格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最为合适(提供的量筒规格有“10mL”“25mL”和“100mL”),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

 

(5)提纯后的精盐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 

(1)5 95

(2)氯化钠

(3)加速溶解 过滤

(4)选25mL量筒;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算出粗盐中氯化钠为7.2g,20℃时至少需要100g÷36g×7.2g=20g水才能将该氯化钠全部溶解,选25mL量筒量取20mL水误差小

(5)混合物

解析 

(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5%=5g;水的质量为100g-5g=95g,水的密度是1g/mL,折算成体积为95mL。

(2)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其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3)操作①是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操作②可把固体和液体分开,是过滤。

(4)9g粗盐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7.2g,因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因此7.2g氯化钠至少需要溶解在100g÷36g×7.2g=20g水中,折合成体积为20mL。

为了减小误差,应选择25mL的量筒量取水。

(5)提纯后的精盐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但是含有可溶性杂质,因此仍然属于混合物。

11.(2018山东泰安中考)以下是初中化学一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下图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②配制11%的氯化钠溶液100g。

如按下图进行称量和量取,其他操作均规范无误,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不能确定”)11%。

 

(2)下图为某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实验Ⅰ

实验Ⅱ

①实验Ⅰ中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 

②写出实验Ⅱ中C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实验Ⅱ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填字母序号)。

 

答案 

(1)①BDC ②小于 

(2)①酸的种类不同 ②Cu+2AgNO3

2Ag+Cu(NO3)2 ③CD

解析 

(1)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

②如图量取蒸馏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1%。

(2)①A中加入的是硫酸,B中加入的是稀盐酸,酸的种类会影响反应的速率。

②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

2Ag+Cu(NO3)2。

③由C可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金属活动性:

铜>银,D中的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金属活动性:

铁>铜,可得金属活动性:

铁>铜>银,至少要做的实验是CD。

12.(2017山东青岛中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    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用图A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4)用图B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中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硬度 

(2)氧气的浓度 (3)化学

(4)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Ca(OH)2+H2SO4

CaSO4+2H2O(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其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将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硬度大小;

(2)将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再插入到氧气的集气瓶内,会观察到木炭燃烧更剧烈,所以可以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3)题图A是利用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的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化学方法;(4)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向其中滴加盐酸至恰好中和时,红色消失,盐酸过量,溶液仍呈无色,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只要是酸和碱的反应都符合中和反应的实质,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常见的酸还有硫酸等,其中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H2SO4

CaSO4+2H2O。

13.(2017青海中考)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    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指出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    。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             。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 

(1)2H2O2

2H2O+O2↑ 

(2)4P+5O2

2P2O5 1 (3)氢气 (4)下层燃着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混合物

解析 

(1)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3)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试管1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4)实验中观察到下层燃着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5)经过简易净水装置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

14.(2017重庆中考)“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A中,可观察到    (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2)图B中    (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

 

(3)从图C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图D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答案 

(1)外焰 

(2)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4P+5O2

2P2O5 (4)压强(气压)

解析 

(1)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故可观察到外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题图B中左边的试管发烫。

(3)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题图C中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可燃物不同,故可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4)打开可乐的瓶塞,瓶内的压强变小,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且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15.(2016北京中考)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

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

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

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活动3:

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 

(1)小于 

(2)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CO2不支持燃烧 (3)AB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故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O2不支持燃烧,故蜡烛逐渐熄灭。

(3)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蜡烛会熄灭,故A正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最终玻璃杯内压强减小,杯中液面升高,故B正确;虽然消耗氧气,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错误。

16.(2016湖南常德中考)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请参与以下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A装置是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测量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教材实验所需试剂是水和    (填物质名称),实验前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将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五等份,该操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仪器是    ; 

(2)小华用A装置测定的氧气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任答一点); 

(3)B装置也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4)使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需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移开酒精灯,恢复到室温后读数即可计算出氧气含量,B装置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二)实验异常现象探究

在学校实验室开放日,小明用氯化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与稀盐酸等药品设计了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验证实验,请参与他的实验过程。

【查阅资料】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NaHCO39.6g;Ca(HCO3)216.6g

【实验设计】小明用稀盐酸和上述三种饱和溶液设计出下图所示的四个验证实验

【实验预测】

小明依据所学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规律预测,在Ⅰ~Ⅳ四个实验操作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共有    (填数字)个; 

【发现问题】

小明在实验Ⅱ的操作中发现产生了白色沉淀X。

【提出假设】

小明认为X可能是Ca(HCO3)2、    、    (填化学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理论计算】

小明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经理论计算发现,X不可能是Ca(HCO3)2;

【实验探究】

将实验Ⅱ中的白色沉淀X过滤后,取少量X固体于试管中并加适量水振荡,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X一定不是      (填化学式);另取少量X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一定是    (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小明查询得知:

高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许多化学反应事实也证实:

在不同条件下(如浓度、温度、颗粒物大小等),物质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

 

答案 

(一)

(1)红磷 量筒(或量筒和胶头滴管)

(2)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红磷燃烧后未完全冷却即打开止水夹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2Cu+O2

2CuO

(4)使注射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充分反应 实验不污染环境(或实验测定准确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二)【实验预测】3

【提出假设】Ca(OH)2 CaCO3

【实验探究】Ca(OH)2 CaCO3

【拓展延伸】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却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一)

(1)人教版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所需试剂是水和红磷,将集气瓶内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五等份应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2)造成测定的氧气含量偏低的原因有: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3)B装置中的实验原理为2Cu+O2

2CuO。

(4)使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氧气与铜丝充分反应;B装置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测量结果精确等。

(二)【实验预测】根据已有知识可知,CaCl2+Na2CO3

CaCO3↓+2NaCl,2HCl+Na2CO3

2NaCl+CO2↑+H2O,HCl+NaHCO3

NaCl+CO2↑+H2O,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不反应,因此四个实验中共有3个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验探究】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X一定不是Ca(OH)2;X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X固体是CaCO3。

【拓展延伸】不同条件下,物质会体现不同的化学性质,例如: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高温下可以和氧气、金属氧化物等物质反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等。

17.(2015云南昆明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

请回答:

(1)A中集气瓶内预先加少量水的原因是                ; 

(2)B中能观察到火焰上方冷而干燥的烧杯中出现水珠,说明气体中一定含有   (填元素符号),然后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填元素符号); 

(3)C实验的目的:

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 

(1)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合理即可) 

(2)H C (3)氧气

解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加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2)烧杯中出现水珠,证明该气体燃烧有水生成,进而确定该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而确定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3)热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发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

18.(2015甘肃兰州中考)某同学对含有泥沙的粗盐进行提纯,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按下面步骤提纯粗盐:

①取一定质量的粗盐样品,加水溶解;②通过    操作将泥沙除去;③将滤液移入蒸发皿,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

 

(2)在上述实验步骤中,都使用了同一仪器    (填名称),它在步骤①和③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步骤①的目的是        ,步骤③的目的是 。

 

(3)利用上述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晶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溶液的步骤:

计算、    、溶解、装瓶; 

②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    mL的量筒。

 

答案 

(1)过滤

(2)玻璃棒 加快溶解 搅拌、散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称量 100

解析 

(1)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操作,粗盐中的泥沙经过滤即可除去。

(2)溶解、过滤、蒸发中都用到玻璃棒,步骤①中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步骤③中的目的是搅拌,散热,防止液体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3)①用食盐固体和水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