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70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汇总.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三汇总

高频考点三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2012·江苏)《伯父墓表》(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

(1)“屈”意思是“降低”;“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委”意思是“委托”。

(2)“以”,作为;“于”,介词,比。

(3)“尔曹”,你们;“逮”,及,赶得上;“姑”,姑且;“寡”,少。

2.(2011·江苏)《陈公弼传》(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解析 “勒”“持满”“贷”“流”容易翻译错误,也是主要得分点。

3.(2010·江苏)《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 

(1)两处倒装为重点:

“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2)注意“以”(因为)、“累”(焦虑)、“其”(第一人称代词“我”)。

(3)“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

1.江苏《考试说明》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如何具体要求的?

答案 

(1)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放在文言实词里讲解了)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2.江苏《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如何具体要求的?

如何理解“直译”这一要求?

答案 

(1)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翻译作出了什么样的特别说明?

答案 属于难的是文言句子翻译。

这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这样才能表达正确。

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4.江苏高考文言翻译在命题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1)这一考点是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总分的一半还多。

(2)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

(3)考点全面而突出。

全面: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

突出:

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

(4)赋分点多。

几乎一字之译关乎一分,绝对不可马虎大意。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

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

(2)“此……得也”为判断句。

整合点拨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

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

如2010年湖南卷第10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句式特点。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

(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整合点拨 被动句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被动句也是高考翻译题常考的句型之一。

如2010年山东卷第13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

(三)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1)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2)“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整合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

如2010年浙江卷第21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何为”就是一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例子。

可译为:

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

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整合点拨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

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

(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五)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1)“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

(2)“缙绅……者”“四海之大”都为定语后置句。

整合点拨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

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

可译为:

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

(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六)省略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

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

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整合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

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

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

如2008年山东卷第13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况”后省略主语“他”,“遂”前省略主语“张讷”。

(七)固定句式

1.对下列固定句式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整合点拨 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

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

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

(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

”“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

(2)(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整合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顺序也不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翻译。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句子,要根据其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

(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错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

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2)原句:

(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督”字。

“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

②错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原句:

(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

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译句有两处漏译。

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

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

这里的人称须译出。

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4)原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有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中“也”是个句中助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将原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出来,也是违反“信”的标准的。

(5)原句:

(2010·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译句:

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

赘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译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原则和“信”的基本标准,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坐船”等内容。

赘译是考生不忠实于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的表现,更是无“信”。

2.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

(1)原句:

(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2)原句:

(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

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

“闻”属错译。

(3)原句:

(2009·全国Ⅰ)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句:

馆陶的全体百姓都悲伤痛哭,于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的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全体百姓”,而是整个境内的百姓;不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而是跟随魏德深去安家。

整合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意思。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如何落实得分点?

一、下面文段的现场译文均有问题,请你修改为正确译句。

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

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

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现场译文

修改为正确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

现场译文

修改为正确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二、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

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

改正:

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误译:

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问题:

“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译: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

“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

“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

否则,无法现句式特征。

改正: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误译: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

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

“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

该句翻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

改正: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矫正指导 文言语句翻译应具有三种意识:

语境意识、推断意识、得分点意识。

得分点意识是指在翻译中能找出可能是得分点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能落实到位;在三种意识中,其他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