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61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docx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岳麓版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教学模式介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

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经济建设成就,二是“两弹一星”,三是青蒿素与“东方魔稻”,从整体看,知识点相对较少。

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

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

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基本上都学会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事件──“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展开叙述。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尽管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高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东方魔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本课通过对经济建设成就、“两弹一星”、青蒿素等有代表性的建设或科技成就的介绍,让学生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2.掌握“两弹一星”的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

3.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3.通过讲述法、分析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东方魔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教学难点】

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二、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

(一)经济建设成就(1956-1976年)

学生讨论,教师讲述明确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1)新建了包头和武汉两大钢铁基地。

(2)新建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到1965年,我国做到了原油与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3)工业布局有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4)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5)建立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6)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课件展示胜利油田、南京长江大桥图片。

◆教师提问: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政府措施)

◆学生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一五”计划的奠基作用

(3)全国人民的高昂热情与艰苦创业

◆教师提问:

取得这些成就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

史料1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史料2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 如图。

教师:

“两弹一星”指什么?

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

“两弹一星”指: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4 如图。

史料5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教师:

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

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教师: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学生: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卫星研制

展示图片材料:

教师: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教师讲述:

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

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我国有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收回技术的国家。

(三)青蒿素与“东方魔稻”

1.青蒿素

史料1:

史料2: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教师:

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学生:

屠呦呦。

教师: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学生: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东方魔稻”

史料1: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2:

如图。

教师: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

他被称为什么?

学生:

20世纪70年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学生: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教师: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成就:

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原因:

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科技落后。

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央政府又重视科技,所以发展很快。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

(一)出示材料并讨论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从我国国防、农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来看,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

(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二)本课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方面:

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三个板块:

(一)经济建设成就。

(二)“两弹一星”。

(三)青蒿素与“东方魔稻”。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和建设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

通过学生对军事武器,科技成果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