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423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

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

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A.朴素,质朴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

(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

它向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

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

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

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

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

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

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

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

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

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

……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

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

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

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

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

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2.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

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

心中悲伤。

③苟:

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少孤  孤:

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

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

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然:

……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C

(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3)示例:

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解释不正确,其:

代词,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苟:

如果,要是。

资:

费用。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故答案为:

⑴ C;

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⑶示例:

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

“你想要读书吗?

”邴原说:

“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

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

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

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

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公曰:

“但.以实告。

”中使曰:

“然则当得罪。

”公曰: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中使嗟叹而去.。

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

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

”公谢曰:

“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真宗笑曰:

“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

”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

②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

③谕德:

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_______

②但以实告________

③中使嗟叹而去________

④使者具如公对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

“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写出了①________。

“真宗笑曰”的“笑”写出了②________,一“叹”一“笑”突出了③________。

【答案】

(1)才;只;离开;回答

(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离开。

“对”:

回答。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乃”“但”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译为:

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

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

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

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

“真宗笑曰”的“笑”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

一“叹”一“笑”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一“叹”一“笑”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

⑴才;只;离开;回答;

⑵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⑶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

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

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

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

“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

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

”公说:

“以实情告诉他。

”使者说:

“这样的话要得罪的。

”公说:

“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

”使者叹息着走了。

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

真宗问公说:

“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

”公道歉说:

“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

”真宗说:

“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

”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

5.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刘禹锡,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人名)。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甲文中与末句“孔子云:

何陋之有?

”首尾呼应的的句子是________。

(4)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文作者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并以孔子的话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以此为荣的自豪。

B.乙文作者自比陶渊明,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菊花那样恬淡、隐逸、与世无争。

C.乙文作者从陶渊明谈到今世人,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荷花那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D.甲文作者从山到水再到陋室用类比的说理方式表达了陋室不陋,有德则馨的观点。

【答案】

(1)唐;周敦颐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B

【解析】【分析】

(1)《陋室铭》是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鲜,少;闻,听到。

(3)首尾呼应是指句意上的相互对照。

“何陋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呢?

作者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写自己虽然身居陋室,但是因为品德高尚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开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就不显得简陋了。

二者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4)B.乙文作者自比莲,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故答案为:

⑴唐;周敦颐;

⑵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前后的呼应。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