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373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限时规范特训习题40

选修一综合特训

对应学生用书P3491.[2013·南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

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

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

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不同点。

综合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认识。

(1)问的第一小问易错在不能对两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归纳。

第二小问中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易错在没有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背景及对变法触犯了哪些阶层的利益进行分析思考。

(2)问,对于两次变法的不同点,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具体情况,易错在不能从背景、目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自己得出的认识易错在没有注意从这两次变法的成败上升到对改革的综合认识。

答案:

(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

本质不同。

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

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由于(北面)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 武帝非常满意,就把理财的重任托付给他。

桑弘羊欣然接受。

……把灾区贫民……迁往陇西……等郡落户垦荒。

……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减轻法定钱币重量,实行货币贬值。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生产和销售……实行算缗……就是按缗计算税额的征税办法……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

——《经济奇才桑弘羊》

(1)材料一中的“大事”指什么?

由此可见,桑弘羊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归纳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

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

(1)指与匈奴的战争。

直接目的:

解决财政危机。

(2)内容:

让灾民迁居垦荒;国家统一铸造、发行货币,实行通货膨胀;实行盐铁等官营;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各种物产的运输和销售,统一物价;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重税等。

(答出3点即可)根本着眼点:

不仅限于解决财政困难,而且立足于巩固整个封建制度。

3.[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

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

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

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的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据吴延谬《日本史》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这些改革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

为“吸纳外国的文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

(1)问:

第一小问,材料中1832年《工厂法》、1842年《矿业法》、1875年《住房法》都旨在改善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对民生的关注;1832年和1867年议会的两次改革使得工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选举权扩大,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英国改革通过立法推进,反映法制化的趋向;改革历时半个世纪,呈现渐进性特点。

第二小问从两次工业革命影响角度分析,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弊端的暴露,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争取更多政治权利、无产阶级要求改善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同时也与欧洲进步思潮的影响分不开。

(2)问:

第一小问由“强烈的自卑感”“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等有效信息可见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

第二小问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措施对西方文明的吸收,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富国强兵;文化上文明开化;政治制度方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仿效德意志确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

(1)特点:

进行民主化改革(或扩大民主权利);进行法制化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立法;持续时间长,呈现渐进性。

(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或自由放任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进步思潮的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

(2)感受:

羡慕西方文明;对本国文明感到自卑。

措施: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任答三点即可)

4.[2013·河北石家庄二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

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

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

1872年,制定出《学制》。

《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

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

1970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黄冀《洋务教育

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解析:

(1)问,从材料中兴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培养实用型人才,各地模式不一,经费来源等角度分析“特点”。

(2)问,从材料信息看,日本政府对适龄学生加大教育力度,这体现了发展国民教育的思想。

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人才等角度回答“意义”。

答案:

(1)特点:

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

(2)指导思想:

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

意义:

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

5.[2014·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

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

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

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

解析:

(1)问把握材料关键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白银不断外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等即可。

(2)问结合第一问币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材料中法币贬值的危害从前期积极、后期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白银外流严重;国内货币发行混乱。

(2)评述:

法币政策实施之初,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后来为了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6.[2014·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3年,新加坡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与马来西亚合并,建立马来西亚联邦政府。

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政府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一、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二、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三、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四、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五、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

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六、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改革的成功经验。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改革的背景包括:

二战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以及从马来西亚联邦中独立出来,自身经济发展的劣势。

(2)问,从整体上看,涉及六个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到政府机构、社会、教育、法律习俗等方面,分别起到了加强廉政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依法治国的作用。

答案:

(1)背景:

二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刚摆脱殖民统治,巩固独立、谋求发展是当务之急;国小、自然资源缺乏。

(2)经验:

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