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6363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docx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6单元知识考点

复习宝典2018年1月3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2、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判断变化依据:

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2、相互关系:

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

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检验:

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

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4、结论:

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燃烧后:

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考点一)

1、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2、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原理:

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存在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课题2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

密度为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2)

氧化镁(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

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合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A+B+……。

(简称:

“一变多”)

③: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

过氧化氢(H2O2)

水(H2O)+氧气(O2)

注: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④该装置的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

氯酸钾(KClO3)

氯化钾(KCl)+氧气(O2)

注意: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1、特点:

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2、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㈠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

分子、原子、离子。

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保持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保持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

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

㈡分子三个特点:

①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㈢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

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即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

㈤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不能笼统地说分子大,原子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最大。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

质子、中子、电子。

[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电子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

3、记住两个等式:

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对于原子)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

4、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氢原子为例):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氢原子质量)除以(一个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比值,但它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

二、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H2O可知(体会两种构成的区别与联系):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再如由O2可知: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三、离子:

1、①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1—20号元素,各原子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对于原子来说,排布的依据是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③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为8个(氦元素只有一层,为2个),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④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如Na+Mg2+

⑤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如Cl―O2―

⑥所以,阳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阴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Fe(铁原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三种粒子,因质子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离子的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CO32―、SO42―、OH―、NO3―、NH4+)。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因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目相等,电性相反,所以,物质对外不显电性。

如Na+与Cl―形成NaCl;Na+与CO32―形成Na2CO3Mg2+与Cl―形成MgCl2

四、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说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此,不同的元素,核电荷数不同,质子数不同。

氧原子、氧离子都是氧元素。

2、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养闺女铁”;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次是碳元素。

(含量是指元素总质量)

4、记住1—20号元素之外的元素P62MnFeCuZnAgBaHg

元素符号既表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也表示原子(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如:

H可表示二种意义①氢元素(宏观)②一个氢原子(微观)。

但如果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则只表示原子个数,如2H只表示:

两个氢原子。

类推……

元素可分类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将稀有气体元素单独列出来,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爱护水资源

1、爱护水资源一是要节约用水,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

日常生活当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水的二次利用):

①将洗菜的水用于浇花;②将洗衣服的水用于冲厕所;③将洗衣服的水用于拖地。

④及时关闭水龙头……

水的污染主要来源于: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防止水污染:

①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后排放;②农业上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③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强水质监测……

二、水的净化

1、水的四个净化操作,效果由低到高是:

①沉淀(包括静置沉淀、吸附沉淀)、②过滤、③吸附、④蒸馏,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吸附沉淀操作需要加明矾作絮凝剂。

吸附操作需要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主要吸附可溶性的色素和气体。

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沉淀和过滤是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

2、过滤:

是常用的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①“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②“二低”: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

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滤纸破损、③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①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

分别加入肥皂水,搅拌;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或有浮渣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②硬水软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蒸馏(实验室中)、煮沸(生活中)。

氢气 H2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默写文字表达式)

点燃现象:

①发出淡蓝色火焰,②火焰上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有水珠(或水雾)产生。

凡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都要检验气体纯度!

三、水(H2O)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默写文字表达式)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记住负氢正氧2比1.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

2质量比为8:

1

实验结论:

①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

2、化合物: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P2O5、Fe3O4、SO2、KCl、H2O、H2O2、KMnO4、K2MnO4、KClO3。

单质: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C、S、P、Fe、O2、H2。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一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P2O5、Fe3O4是氧化物,而KMnO4、K2MnO4、KClO3不是氧化物。

3、水的密度是1g/mL,有符号H2O表示。

它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还是氧化物。

画出分类图:

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

1、元素符号的意义——所有元素符号都能表示二种意思:

表示这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可表示二种意义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但“石”、“钅”偏旁的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第三种意思:

表示这种元素所组成的物质(单质),因为他们表示的物质(单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原子不是分子和离子。

如P可表示三种意义:

除表示磷元素、一个磷原子之外,还能表示物质红磷,因为红磷是由磷原子(P)构成的。

但H不可表示物质氢气,H2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是由氢气分子(H2)构成的。

2、化学式的意义,能了解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的构成或离子的个数比。

如H2O可知:

(宏观):

①物质水;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

③一个水分子;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在组长手中类推:

CO2的四个意义

五、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举一反三)

①前面:

表示粒子的个数如2K:

两个钾原子。

3H2O:

三个水分子。

3SO42―:

三个硫酸根离子

②正上方: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如+2FeO铁元素在氧化亚铁中的化合价为+2价

③右下角:

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如CO2和3CO2中的“2”都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④右上角:

离子所带电荷数

如Mg2+和3Mg2+中的“2”都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

1、单质的化学式书写:

①1—20号内,除H2、N2、O2、F2、Cl2外,其它元素所形成的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C、S、P、Mg等。

初中范围内,②20号之外除I2外,其它的一般都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其单质。

2、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①根据名称书写(名称里带数字的)CO2、P2O5、Fe3O4

②根据离子书写,如Na+与CO32―形成Na2CO3Mg2+与Cl―形成MgCl2

③根据化合价书写:

遵循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

④根据记忆书写:

如KMnO4、K2MnO4、KClO3

3、化合价:

(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推

(2)根据口诀记(3)根据已知推算未知

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价为零。

原子团化合价口诀: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通常化合物中,氧为—2价;氢为+1价,铁有+2价、+3价;金属都是正价。

※任何元素,当它处于单质态时,它的化合价都是0价。

仔细体会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以下仅仅列出原子团的。

(默写表格)

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符号

NH4

OH

NO3

SO4

CO3

化合价

+1

—1

—1

—2

—2

离子

NH4+

OH―

NO3―

SO42―

CO32―

默写:

硫酸钠、硫酸钡、碳酸钠、硝酸钾、氯化镁、硫酸铵、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

(注意:

a化学式写对、b配平c条件、d箭号)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