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是学习容积的基础。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和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是依据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这四个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的实际,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出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进作教学。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又通过再次实验验证,进一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
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
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
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表1份、小正方体的24个。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24个棱长1㎝的小正方体。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景
1、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教师出示正方体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这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作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举例计算。
小结:
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如建筑材料、机器零件等。
“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那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揭示课题)
【这样,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索新知】
(三)合作学习、归纳公式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准备分四步实施教学。
1、操作实验,发现方法
⑴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拿出学生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
摆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如下记录表。
长方体
总个数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层 数
①
②
③
④
⑵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⑶小组讨论:
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议,猜想方法。
回答:
师板书:
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小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增强实践性,拓宽活动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
2、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并讨论下面问题。
① 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什么来代表“总个数”。
②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
(板书上表)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为v=abh【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情境,提供动脑的空间,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
透彻理解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
】
3、实验验证,加深理解
⑴师发给学生每组一个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并用彩纸糊好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让学生自己量出它的长、宽、高,并按上面方法v=abh计算出它的体积。
之后打开包装纸,数出它们的体积,进而验证上面方法的正确性。
【同学们探索得出的这种计算方法是不是很正确。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加以验证,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再次合作,再次得出结论,并且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品尝到成功喜悦。
】
⑵让学生试做例1
【试做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对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
4、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⑴你能猜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用小正方体摆、验证
学生回答、师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
v=a.a.a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a3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
【猜想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
对于探索性学习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推断,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
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
⑵尝试做例2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深化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2 、 45叶第5题
3、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有一个形状如下图的零件,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反思评价,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
【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讨论。
】
答辩题:
教学中,如何辩证处理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四者的关系?
西港路小学费静芳
一、抓好基础,加强口算 。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如一个学生没有掌握3+8=?
的口算,那么笔算53+28=?
是无法下手的,对于估算也是同样的。
其次,口算由于其简洁、便利不需要携带任何工具而能直接算出结果,因此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极其广泛。
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质。
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九年义务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
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具体表现为: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
4.合理安排口算。
二、理解算理,运用笔算
笔算指借助于纸和笔等进行数学计算,笔算一般是在无法通过口算直接算出结果时进行的一种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
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尤其是允许计算机走入数学课堂),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反对过分的训练、繁杂的题目及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
但反对过分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
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
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
三、适当注意估算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
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所能购到的货物数量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
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
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义务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
在长度单位中要求学生根据对厘米、米的单位概念的掌握,估算一根绳的长度等;能够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
四、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因此在计算教学时必须沟通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联系。
就拿本册教材中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来说,本单元的教材虽然只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笔算和口算,但是他们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的,不论是笔算还是口算,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去处理笔算和估算,要把他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特别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练习中鼓励学生利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计算,并利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都相同的客观事实让学生实际感受到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在计算过程中特别是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都需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可以从各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但各位有进位时,笔算从十位算起比较麻烦。
)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
其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另外,在估算教学中通过把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看成整十数后再口算的过程,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估算离不开口算,从而进一步促进估算和口算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