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5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主要手段

1.判断正误。

(1)防灾减灾应以救助为核心。

(×)

(2)不同灾害防御措施不同。

(√)

2.下列属于防灾减灾灾后措施的有(  )

①计划规划 ②安置 ③应急准备 ④救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计划规划、应急准备是平时为了应对灾害的发生而做出的灾前措施;安置、救济是对灾后居民进行的生活、卫生、健康的保障性措施,属于灾后措施。

3.修建水库可以防御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 洪涝、干旱等。

二、自救与互救(以地震为例)

1.判断正误。

(1)没有灾前准备,无法自救。

(×)

(2)灾害发生时,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救助他人。

(×)

2.发生地震后,逃生方式不正确的是(  )

A.躲在床下 B.藏在桌下 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

答案 D

解析 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藏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只会增加伤亡。

3.面对自然灾害,应如何自救与救助他人?

提示 在灾害来临之前,积极准备,备好防灾物资;在灾害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灾后,要积极行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

任务探究

 防灾减灾手段

人民日报北京2月19日电 2019年1月以来,青海省多地连续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造成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严重雪灾。

根据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向青海省雪灾区派出工作组,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救灾工作。

据青海省应急厅报告,截至2月19日17时,玉树州直接经济损失6548万元。

省、州、县各级共累计安排救灾资金6500余万元,通往各受灾乡村的道路已基本打通,灾区草饲料储备相对充足,农牧民基本生活均有保障。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的行动属于防灾减灾的哪一个环节?

(2)减轻雪灾对玉树的危害,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大幅提高,为什么?

(4)从地理角度,你对青海玉树灾后恢复有什么建议?

[成果展示] 

(1)灾害救援与救助。

(2)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快速实施灾中救援与救助;积极稳妥地安置灾民;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积极防御自然灾害;加强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当地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救助能力等。

(3)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积极实施各种防御措施;经济水平提高,救灾物资充足;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等。

(4)加强灾害成因调查,为灾后重建进行科学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恢复不能等同于恢复原貌;对灾害造成的环境变化,寻求新的利用方式;对灾后环境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新的保护方案和灾害防御措施等。

1.灾害监测

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

监测能力;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预测预报自然灾害。

2.灾害防御

3.灾中救援与救助

(1)

灾前准备:

储备救灾物资,加强救灾演练,选择救灾避难场所等。

(2)

灾中应急:

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调拨救灾物资和人员,打通救灾通道,抢救受灾人员,稳定灾区秩序,安置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等。

4.灾后恢复

恢复

生产和

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家园。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

据此完成

(1)~(3)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减灾的作用是(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

D.消除旱灾灾情

(3)能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措施是(  )

A.加固房屋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D.挖掘机井

科学思维

防灾减灾的分析方法

(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

(2)题,修建水库可以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用水,提高抗灾能力。

第(3)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

[答案] 

(1)A 

(2)C (3)C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B.洪涝

C.旱灾D.寒潮

答案 B

解析 沙尘暴、旱灾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严重,一般不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的破坏,救灾中需要优先开展生活、生产恢复重建的工作,故A、C、D不符合题意。

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最后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等,故B项符合题意。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 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 ⑤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调整产业结构与应对地震灾害无直接联系,排除①;人口外迁不能解决防灾问题,排除②;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③正确;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水平,④正确;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⑤正确。

故选D项。

任务探究

 自救与互救

2017年6、7月份,我国江南等地接连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频繁的雨水导致江南大部、华南北部、贵州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湖南中部偏多1~2倍。

6月22日夜间起至7月2日白天,强降雨带已涵盖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十余省(市、区)。

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截至7月2日早晨,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超过200毫米,湖南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广西北部等局地降雨量达500~800毫米。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当得知周末可能有暴雨时,应提前做好哪些防范措施?

(2)城市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出现洪涝时,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3)洪水中救人可采取哪些措施?

(4)山区居民发现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时,需要防范哪种自然灾害?

[成果展示] 

(1)准备好雨具、生活必需品等,尽量避免雨中外出。

必须外出时,提前关闭门窗,选择安全出行方式和线路。

(2)可因地制宜采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将家中电器移至高处,房屋进水时,及时切断电源。

(3)抛救生圈、救生衣;划船、游泳去救人(要用绳子系到固定物上,保证施救者的安全)。

(4)泥石流。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

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

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

据此完成

(1)~

(2)题。

(1)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2)当山洪来临时,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漂浮树枝,防止下沉

科学思维

自救与互救的分析方法

(1)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2)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洪水。

逃向其他方向或在水中漂浮都是很危险的。

[答案] 

(1)A 

(2)C

                   

  提升运用能力

在某次地震中,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藏族妇女。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藏族妇女之所以能够被埋压130小时后获救,得益于有正确的自救措施。

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答案 B

解析 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持体力,倾听外界动静,若有救助人员时,方可呼救,故B项符合题意。

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 ③先保障生命,再从废墟中救出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先救近、后救远,有利于提高救助效率,故①正确;先救青壮年,有利于扩大救助队伍,故②错误;救助被埋藏于废墟中的人,首先保证其生命,再开展救助,故③正确;抢救时,同样应保护支撑物,故④错误。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10~11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专业地震救援队需要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所以成员应该由具有地震专业背景和经验丰富的地震局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生、护士等组成。

救援设备比较复杂,一般包括起重设备、挖掘设备、运输设备、切割工具、探测设备、医疗救护器械等等。

2.读出国际救援次数与总次数比较即可。

3.国际救援的重要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救援水平、救援能力、社会影响。

成果展示 1.救援人员组成:

地震局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生、护士等。

专业救援设备:

起重设备、挖掘设备、运输设备、切割工具、探测设备、医疗救护器械等。

2.60%。

3.强震后,灾区情况复杂,救援难度大。

国际救援可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提高救援速度,最大限度挽救更多的生命财产损失;国际救援可以使各国合作,互帮互助,形成整体救援能力,减小各国救援组织的规模,缩减救援工作的投入;国际救援有利于救援技术的交流,促进该国救援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培养各国、各民族高尚情操;促进国际间其他领域(尤其是救援设备生产)的合作。

[教材第11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2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一般大中城市中心和郊区都有分布,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

在XX地图等电子地图上直接输入“应急避难场所”就能搜到,点击“到这去”,地图导航就会为你选择理想的线路。

进入陌生而又有潜在灾害威胁的环境时,应首先搜索“应急避难场所”及线路存储于手机中,以备灾害发生时,来不及查询或网络中断。

3.若没有应急避难场所,选择周边环境避难,首先考虑空旷、不易被倒塌建筑砸到的环境。

成果展示 1.略。

2.略。

3.操场、公园、街心绿地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查阅我国历史上曾发生的几次地震灾害救援记录,总结我国地震救援的发展历程。

2.搜集国际上典型地震救援案例,比较独立救援与国际救援的效果差异。

3.搜索所在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制作专题地图,发送到朋友圈。

4.调查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规模、交通等信息。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下图为灾中应急行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

答案 D

解析 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主要是为洪涝灾害储备的救生设备,故判断附近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

2.我国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答案 B

解析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A项不符合题意;应急避难场所应备有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本设施配置,即应该备齐充足的水和基本的救生物资,B项正确;应急避难场所可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等交通便利的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得作为大型停车场,D项不符合题意。

3.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应急时间是指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

应急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和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2018年9月11日11时,针对广东省严重暴雨洪涝灾情,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都属于在灾害中的应急行动和对策,①②④正确;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工作,③错误。

故选B项。

5.救灾应急预案(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救灾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主要是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

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有(  )

A.台风B.海啸C.滑坡D.干旱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7.边坡上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装置防灾减灾功能是(  )

①可以保护植被生长条件,防止台风的危害 ②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 ③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 ④可抑制坡面破坏和土地荒漠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内的土壤可以提供植被生长条件,同时可以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

据此完成8~9题。

8.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

9.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答案 C

解析 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10.同学们进行互救演习时,把落水人救上岸的常见方式有(  )

①抛救生圈、救生衣 ②划船去救人 ③游泳去救人

④做人工呼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做人工呼吸是落水者被救上岸后的救治手段。

11.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雷电天气中,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都容易触电,在教室或家中靠近窗子容易遭雷击。

发生雷电时,应及时切断电源,关闭家用电器。

12.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答案 C

解析 在龙卷风灾害中,如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压力,并且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下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在野外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图为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10分)

(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8分)

(3)预防洪涝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

(8分)

答案 

(1)特点:

严重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原因:

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

(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和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逃生演练等。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使得人们破坏植被,降低了河流、湖泊的蓄洪、泄洪能力。

(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泄洪能力弱,同时人们围湖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湖泊的泄洪能力。

所以,一方面要整治河道,另一方面要退耕还湖,从而加强河流湖泊的分洪、泄洪能力,达到防洪的目的。

第(3)题,非工程性措施可从政策、宣传、法规等方面来分析。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材料一 2016年5月,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冰雹等灾害,此次过程造成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5省(自治区)多个地市受灾严重。

材料二 下图为灾害自救的几种方式。

(1)我国南方为洪灾多发区,个人平时应做好防洪准备,具体内容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有哪几种,原因分别是什么?

(8分)

(3)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4分)

(4)简述雷电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8分)

答案 

(1)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2)①和⑤。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淹没,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

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3)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等。

(4)关闭或远离带电设备及金属设备;不使用手机、耳机等电子设备;避免在大树或电线杆下躲避;不要在高处和空旷地停留,尽快躲在低洼处、房屋或干燥的洞穴;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

解析 第

(1)题,个人平时要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提前准备逃生物资等。

(2)题,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山崩时应躲在巨石后面,抱头蹲下;火灾首先要用湿布掩住口鼻;水灾要跑向高处;地震应躲在结实的墙角,头上顶软厚物防护,不能躲在屋梁下。

第(3)题,防御地震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第(4)题,发生雷电时,应切断雷电与人体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