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85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树郭橐驼传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整理优化 大综合.docx

种树郭橐驼传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整理优化大综合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优化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张明炬

一通假字

1致其性焉尔(尔,通“耳”,罢了)

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既然

既然已(已经这样)

3.不过

若不过焉则不及(不是过多)

4.去

去不复顾(离开)

5.小人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

百姓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⑦而卒以祸(受到祸害)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逐渐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译:

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

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3.吾又何能为哉!

(“何能为”即“能为何”意为“能够做什么”)

译:

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4.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

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

(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

不也很好吗?

五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

虽窥伺效慕。

(即使)

虽曰爱之。

(虽然)

其土欲故。

(旧)

故不我若也。

(所以)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其置也若弃。

(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鸣鼓而聚之。

(表修饰)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隆然伏行。

(……的样子)

既然已。

(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病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以致其性焉尔。

(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而)

而卒以祸()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

无不活,且硕茂。

(并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尚且)

故病且怠。

(又,又……又……)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不害其长。

(妨碍)

其实害之。

(伤害)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整理优化

一、通假字

1、羞: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世: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通“耶”)

6、兆: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7、馀:

以待馀年:

(通“余”,剩下的)

8、曷: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二、古今异义

1、成家:

将成家而致汝(成家:

①古义:

安家。

②今义:

男子结婚。

2、少年:

吾与汝俱少年(少年:

①古义:

青年男子。

②今义:

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

志气日益微(志气:

①古义:

精神。

②今义:

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几何: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

①古义:

多少。

②今义:

几何学。

5、强者:

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

①古义:

强壮的人(生理上)。

②今义:

坚强的人(心理上)。

6、成立: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

①古义:

成长立业。

②今义:

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复:

①古义:

再,又。

②今义:

重复,往复)

8、吾去卞州(去:

①古义:

离开。

②今义:

往,到……去)

9、而齿牙动摇(动摇:

①古义:

这里是“松动”。

②今义:

不稳固,不坚定)

三、词类活用

1、西: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

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

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

即“汝从我于东”)

五、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

①皆不幸早世。

(通“逝”)②两世一身。

(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世间,天下,名词)

12、其:

(本文中“其”的用法比较典型,见后边试题)

六、小试身手

1、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图远者,莫如西归。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C、将成家而致汝

D、不能与汝相养以生

2、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惟兄嫂是依

B、何为而在吾侧也

C、其又何尤

D、汝殁以六月二日

3、“其”字总结正确的几项是()

A、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韩会。

B、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指十二郎。

C、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表示反诘,难道。

E、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

F、“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与“曷”连用,表疑问语气。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优化

一、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它实际上的数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至:

到;于:

引出结果。

以至于。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智谋和力量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先例,旧事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两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这样以后

(8)刺客不行

古义:

不去行刺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

咽下咽喉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

结交

(11).始速祸焉:

古义:

招致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

按理来说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

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

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

吞下

以地事秦  事:

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

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

小的方面,大:

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 速:

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却:

使……退却,译为打退

四、一词多义

(一)文言实词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9)势有如此之势(优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

(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与战败而亡者

(3)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代指“秦”;后结构助词,的)

3.以

(1)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介词,把。

举以予人

(5)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动词。

交好,亲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六、成语

如弃草芥:

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

薪:

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七、小试身手

1.下列哪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A.暴秦之欲无厌夫晋,何厌之有?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不抑耗其实而已

C.战败而亡旦视而暮抚

D.苟以天下之大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2.意义相同的一组?

()

A.洎牧以谗诛以吾一日长乎尔

B.苟以天下之大早实以蕃

C.以地事秦以致其性焉尔

D.举以予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较秦之所得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吾实为之

C.其势弱于秦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举以予人惟兄嫂是依

4.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

(  )

A.日削月割 旦视而暮抚

B.李牧连却之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C.惜其用武而不终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5.文言句式相同的两组?

()

A.举以予人从于东

B.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其势弱于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D.苟以天下之大求人可使报秦者

6.哪一组通假字最少?

()

A.暴霜露,斩荆棘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暴秦之欲无厌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C.当与秦相较皆不幸早世

D.洎牧以馋诛零丁孤苦

7.哪一句不是典故或引用古语?

()

A.薪不尽,火不灭

B.满招损,谦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8.下列文学常识关联不正确的是?

()

A.苏洵、苏辙都著有《六国论》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B.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和苏东坡的谥号都是文忠

C.柳宗元《柳河东集》郭橐驼

D.韩愈字退之韩吏部谥号“文正”,又称韩文正

《伶官传序》知识点整理优化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和他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

相当于“以至于”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官名这里指官员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推究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

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

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究

(5)泣下沾襟下:

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

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

细小的事情;智勇:

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

在前边

(2)仓皇东出东:

向东

(3)一夫夜呼夜:

:

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

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

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

使……兴盛;亡:

使……灭亡

(2)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

梁,吾仇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五、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具告以事(告诉)

告之于帝(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表转折,但是)

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承,然后)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并且)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承,之后)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介词,用)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介词,跟)

与尔三矢(动词,给)

六.小试身手

1、负

①负而前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

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整理优化

一、、通假字

1、与可没与陈州:

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贵重,古:

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古:

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

废,古:

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

以为,古:

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

发,古:

打开;今:

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

与,古:

赞成;今:

7、以书遗余曰:

遗,古:

赠送;今:

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3)与可厌之:

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

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

岂……乎:

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

岂……哉?

哪里……呢?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

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

熟练

今语士大夫:

告诉

2、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

说法

不学之过也:

过错

3、过

有“车过”“腹痛“之语:

经过

1、然

予不能然也:

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

然而

自视了然:

……的样子

2、以

以追其所见:

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

把……

吾将以为袜:

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

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

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

代词,指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