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89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docx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大约在12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

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春天里放风筝的孩子们?

  南鹞北鸢普天同乐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

根据史书记载,风筝最初用于军事。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

随着风筝逐渐走向民间,它的类型也丰富起来。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风筝制作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代是我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此外,风筝还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和民俗。

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风筝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诸多民俗事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

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风筝还是一些礼俗的极好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祝福长者健康长寿的,有老寿星风筝、寿桃风筝、百寿图风筝等;鸳鸯风筝、日月龙凤风筝、龙凤呈祥风筝等,则是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

人们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

  因风筝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故有“南鹞北鸢”之说;但由于各地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受当地诸多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从而使风筝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在我国,放风筝的季节还受着岁时节令的影响,南方放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风筝在清明节前后。

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

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古人放风筝?

  中国风筝之乡——阳江  据考证,广东阳江的风筝已有1400年的历史。

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风筝放飞场。

由于山海之间的特定地理环境,每年中秋至重阳期间,阳江天气晴朗,秋风劲且顺,是风筝上天的最佳时节,放风筝自然成了民间活动。

自古以来,阳江在重阳节期间都要举办风筝赛会;阳江的风筝艺人在重阳节前更要赶制大量的风筝,以满足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阳江的风筝活动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阳江风筝已成为我国南派风筝的杰出代表。

  探究阳江风筝的来历,被认为与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有关。

551年,冼夫人与陈霸先会师时,陈霸先提到梁武帝放风筝求救一事,引起了冼夫人的兴趣。

她以一大袋行军必备的春砂仁,从陈霸先处换取了数架风筝。

回到高州后,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命能工巧匠依样扎了一批风筝,分别送给下属,并教会他们扎放风筝,约定风筝传送文书的做法。

随着冼夫人弃陈迎隋,促成国家统一,阳江周围百姓也学会了扎放风筝。

自此,风筝便在阳江扎了根,并延续至今。

  从地理环境上看,阳江最靠南,当地的风筝传统之所以保持上千年历久不衰,与潍坊风筝并驾齐驱,与阳江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以及古代的劳务输出基地有很大关系。

  在古代,阳江人离乡时,大多是乘船从海上离开。

由于当时交通落后、通讯困难,没法时时与亲人联系,阳江人便想起了可以在天空遨游的纸鹞。

他们给风筝挂上了下摆,在下摆上写满问候;但更多是画满了各种“意象”:

或冒着炊烟的房子,或父母儿女,或猪牛鸡鸭……为避免亲人留意不到,还设计了风筝的发声装置,“或悬藤弓其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

风筝飞上天空后,他们会割断风筝线,以便让风筝能到达亲人身边……  作为一种风俗,风筝在阳江流传兴盛起来,逐渐从幽怨的符号变成快乐的象征。

载满了风筝文化的阳江,也变成可与潍坊匹敌的“纸鹞城”。

在阳江长大的明代诗人徐渭,晚年曾回忆阳江重阳放飞风筝的盛景:

筝起飞后,在鹞线中套入一小管,附以展翅待飞的纸制天娥,带着燃香待放的鞭炮。

“吹娥”脱手后,顺风踏着鹞线起飞,当沿线上至半空离纸鹞一尺余处,触掣燃响炮仗,“吹娥”折翅下滑,而鞭炮“噼噼”作响,火光烟雾朵朵浮空,格外好看。

  阳江风筝具有明显的岭南风格与文化特色:

风筝题材多为本土题材,如能发声的灵芝风筝以及腰节上用带有草根的茎作横杆的“龙头蜈蚣”;在风筝图案描绘上,着重选择仿生型、粗犷型的大色块,以求远观欣赏效果;在放飞技巧上,讲究生动效果,力求动感。

  1991年,阳江市建成全国第一座风筝放飞场——南国风筝竞技场,其规模之大,可容纳30万名观众。

1993年7月,阳江被中国风筝协会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

此后,阳江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风筝节,年年都举办一次群众性的风筝比赛,吸引国内外的风筝爱好者参与。

风筝节期间,纸鸢满天,盛况空前。

  “灵芝”风筝  世界风筝之都——潍坊  南有阳江,北有潍坊。

山东潍坊是中外闻名的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的历史很久远,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

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的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

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

曾做过7年潍县县令的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诗文把潍县(今潍坊)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得淋漓尽致。

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发明之一。

经过岁月的变迁,潍坊的风筝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从一家一户的简单制作,到后来出现一座座规模较大的风筝生产工厂;从精细小巧的动物风筝,到形象逼真的人物风筝,再到量重而型大的企业形象风筝,变化多端,迷人眼目。

潍坊人喜爱风筝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每年春天,潍坊就成了风筝的世界,微风吹拂下的天空里,飞悬着数不清的风筝。

  潍坊风筝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以题材丰富广博、材料选用奇特、设计夸张变形,以及放飞时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中外。

它以轻薄的丝织材料为主,也用纤维较长、韧性较好、轻薄的纸质材料;骨架以质轻、挺拔、有韧性和弹性的竹材为主。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龙头蜈蚣最为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

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

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  历史上,潍坊风筝分“细货”“粗货”两大类。

“细货”指当地风筝艺人为官宦达贵、文人墨客赏玩制作的精品;“粗货”指以杨家埠为代表的农村制作的供民间百姓娱乐的商品,两大类风筝各有特色。

精品风筝从骨架到绘画细腻考究,题材丰富、品种繁多、造型逼真,面料一般用丝绢,绘画多采用工笔画法,不但适用于放飞,也是室内装饰陈设玩赏的高档工艺品。

商品风筝粗放价廉,面料一般采用年画纸,绘画多采用杨家埠木版年画手法,用年画“品色”绘画,色泽鲜艳、对比强烈,这种风筝在空中放飞的展示效果相对更好。

  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

潍坊的风筝吸取了木版年画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画风筝之长,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觉效果。

  自1984年起,潍坊每年举办一届国际风筝节。

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之都”。

在潍坊,还有一座世界最大的专业风筝博物馆,陈列展出着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

  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飞龙在天?

  沙燕儿·风筝魏·六角  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采而各有千秋,它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前面提到的阳江风筝和潍坊风筝外,还有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和南通风筝等颇具知名度的风筝流派。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而《北平风筝谱》中则收录记载了200余种。

事实上,北京风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记载。

清明时节出游放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各携纸鸢”于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有的也叫“京燕”。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眉梢上挑,两眼有神,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宛如燕子一般。

“沙燕儿”又分“胖沙燕”“瘦沙燕”“比翼燕”等品种。

人们还在“沙燕儿”的膀窝、腰节、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幸福、长寿和富贵,把“沙燕儿”打扮得五彩缤纷,充满情趣。

“沙燕儿”结构简练,只由五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使其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沙燕儿”的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

  春天的潍坊,风筝满天飞?

  天津风筝也是很有特色的风筝流派之一。

天津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

  天津风筝的代表人物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闻名天下。

“风筝魏”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中,携带方便。

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

1915年2月20日,“风筝魏”扎制的风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沙燕儿风筝  除此之外,江苏南通也是我国知名的风筝产地。

当地最有特色的风筝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

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壮观。

  【责任编辑】赵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