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docx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资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比如:
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
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
“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
”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
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并解释: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
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
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
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
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
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
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
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
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
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是什么?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不等同于德育。
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
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
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
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一是学习压力感。
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
二是偏执。
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三是敌对。
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
四是人际关系敏感。
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五是抑郁。
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
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六是焦虑。
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
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八是适应不良。
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
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
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
十是心理不平衡性。
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
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其次,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
这是当前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现在,一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
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
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
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
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
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
?
第四是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学方式不当。
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
?
事实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工作来抓紧抓好。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八“自”方针
1、自觉——勤奋学习,不把学习当作负担。
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2、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
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急等消极情绪,心胸比较开阔,性格开朗、豁达,充满朝气。
3、自持——积极、向上。
反映适度,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对复杂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不肓从。
4、自知——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相貌、体形、体质、生理特点体能、健康状况和兴趣、动机、态度、情感、能力、气质、性格品德、智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自爱——正视自己,悦纳自己。
不论自己长得美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身体疾病,智力和能力水平的高低,都能喜欢、悦纳自己。
6、自尊——有友谊感、责任感、善于与人交往。
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7、自强——有理想、有追求、有明显的生活目标。
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
能树立远大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
8、自制——能较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纪律。
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能经受各种挫折和打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健康心理的六大特征
现代心理医生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心理,需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1、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思想与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于自我苛责或过于自夸。
2、有适度的自信及自尊,并能够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并适度接受自己的基本需要,不强行压抑或过于放纵。
3、具有与别人建立友善及亲密关系的能力。
不过于自我孤立、自我为中心或一味利己主义,对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应了解和体谅。
4、在群体中有适度的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能适度控制个人欲望,但另一方面亦不盲目从众或一味只想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
5、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对失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及容忍能力。
6、性格具有弹性,不固执僵化,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使性格具有完整性以及和谐性。
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惶惶不可终日,人很快就会衰老。
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在生活中,如果勉强自己去做超越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对一个人的身心大为不利。
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这样也不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按常理来讲,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很快的社会,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使生活和工作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同时也有负向的消极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个人的喜、怒、哀、乐。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过分发泄,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地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不能损害团体的利益;不然,将会引起人际纠纷,增添烦恼,无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前提当然必须要合法,否则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也就无心理健康可言。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