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7288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docx

至第二学期思修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

日期

3月4日

3月7日

3月8日

星期一

星期四

星期五

班级

662354035404

643376046432750456195620

64346435

讲授课题(章节题目)

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

重点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教学

难点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客观唯心主义的看法。

2、主观唯心主义的看法。

3、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看法。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2、道德的内涵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新知识新内容摘要

名人名言:

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部有赖于此。

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

——爱因斯坦

教学心得

通过中国传统道德发展历史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备注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

日期

3月4日

3月7日

3月8日

星期一

星期四

星期五

班级

662354035404

643376046432750456195620

64346435

讲授课题(章节题目)

4.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4.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

重点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教学

难点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一)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二)道德建设中错误思潮评析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知识新内容摘要

对共产主义理想及其追求的正确理解

第一,从理想与信念的统一来把握共产主义信仰。

在信仰中,理想与信念是互动的,在理想功能弱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化信念来弥补。

第二,从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来把握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个人道德理想。

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个人道德修养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

把握这一点,就更易于把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融在一起。

第三,从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来把握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的追求也是一个过程。

共产主义理想在人类的社会政治理想中是一个最大的理想,因而它的实现需要最长的时期。

第四,从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来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终极性,它是古往今来人类先进分子对社会的梦想的集大成,也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和终极追求。

但共产主义理想的终极性是相对的。

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在人类历史的彼岸,它的实现并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教学心得

联系具体事例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备注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

日期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星期一

星期四

星期五

班级

662354035404

643376046432750456195620

64346435

讲授课题(章节题目)

4.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

重点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

难点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内容要点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极其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建设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第一,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把自身生活放置于具体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中去。

第二,大学生道德修养要从自身的道德行为中体味道德,内化道德。

第三,大学生应自觉地从自身所学的知识中实现道德修养。

第四,大学生应自觉把握几种主要的途径进行道德修养。

(1)重学。

(2)自省、克己。

(3)慎独。

(4)力行、积善。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参与社会实践

新知识新内容摘要

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

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教学心得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备注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

日期

3月28日

3月29日

3月30日

星期一

星期四

星期五

班级

662354035404

643376046432750456195620

64346435

讲授课题(章节题目)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结合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公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

重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

难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群体性。

(2)利益相关性。

(3)场所的不特定性。

(4)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5)个体的自主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第一,经济状况的改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公德的建设创造了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

第二,第二,公民的权利意识、独立意识增强是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第三,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交往范围的扩大丰富了公民之间的道德联系,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

第四,第四,社会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公民道德意识的提高。

法治与民主制度相伴而生,是民主社会的一大特征。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道德

2、法律

新知识新内容摘要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调查:

北京大学版

1.迟到旷课

2.随地吐痰

3.践踏草坪

4.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

5.乱扔垃圾

6.占座不到

7.考试作弊

8.损坏公物

9.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

10.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广州大学版

1.在课桌墙壁上涂鸦,乱贴海报

2.考试作弊

3.在教室内吸烟,吃东西

4.情侣在教室内过分亲密,旁若无人

5.上课迟到,早退;旷课,逃课

6.沉迷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信息

7.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8.在寝室内打牌、打球唱歌等影响他人休息及学习

9.老师点名,请他人答到

10.作业抄袭他人或网上资料

教学心得

多采用课堂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备注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

日期

4月4日

4月5日

4月6日

星期一

星期四

星期五

班级

662354035404

643376046432750456195620

64346435

讲授课题(章节题目)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结合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公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

重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

难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