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536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docx

地质灾害考试重点新

工程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考试重点

资料整理:

胡玉卫泽众(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

1、引起地质环境变化的四种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作用、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

2、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四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所指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4、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5、地质环境要素由地形、地质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

6、按致灾动力或成因,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7、地质灾害管理的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

8、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的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三种类型。

9、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

10、地质灾害灾情的评估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1、按滑坡的动力学特征分为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混合式滑坡、平移式滑坡。

按岩土体类型分类土体滑坡、岩石滑坡。

12、按崩塌的破坏模式,崩塌可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错段式崩塌。

13、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石型泥石流、泥流型泥石流、水石型泥石流。

二解答题

1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有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其中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哪些?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事件摧毁或损坏的现有设施的价值;而救灾资金的投入、各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等均属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五部分:

(l)用于人员伤亡的善后处置费、医药费和灾民生活、生产救济费;

(2)原地无法重建时的易地搬迁费和人员安置费;

(3)自生产力遭受破坏或影响至恢复期间所损失的工农业产值;

(4)国土资源损失,如崩塌和滑坡造成的林地损失、农田毁坏或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的损失等;

(5)对次生灾害所投入的抗灾、救灾等费用。

2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1)灾害监测;

(2)灾害预报;(3)灾害评估;(4)防灾;(5)抗灾与救灾;(6)安置与恢复;(7)保险与援助;(8)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

(9)组织与指挥。

3典型滑坡具有哪些要素?

请画出示意图?

1 .滑坡体; 2 .滑动面. 3 .剪出口. 4 .滑坡床. 5 .清坡后璧. 6 .滑坡洼地(滑坡湖) .7. 滑坡平台。

8.滑坡台坎. 9 .滑坡前部(滑坡鼓丘、清坡舌) .10 .滑坡顶点, 11 .滑垫面, 12 .清坡侧壁

图.典型滑坡

4如何识别滑坡?

(1)识别方法:

航片解译、地面调查、勘探面线点

(2)识别标志:

i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

ii变形破裂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iii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

iv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

v滑动面的鉴别,勘探:

钻探。

变形监测:

钻孔倾斜仪。

5发生滑坡的内因和外因有哪些?

内部结构要素:

坡形结构、岩土结构、软弱部位(滑面)等

外部环境要素:

降水、河流下切、人工开挖、加载等

6滑坡防治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绕避、削方减载、抗滑桩、锚索、格构护坡、挡土墙、排水、岩土体改良。

7崩塌和滑坡有哪些区别?

崩塌是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

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答案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区别: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是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

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鼓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答案二)

滑坡与崩塌的主要差别

崩塌

滑坡

01.斜坡坡度

一般>50°

一般<50°

02.发生的斜坡部位

只发生在坡脚以上的坡面上

发生在坡面上,或在坡脚处、甚至在坡前剪出

03.边界面特征

侧面和底面各自独立存在,不能构成统一平面

侧面和底面有时可连成统一的曲面(平面或曲面)

04.底面摩阻特征

底面摩阻大

底面摩阻小

05.群体的底面几何特征

各崩塌块体底面往往各自独立存在

各滑动的底面有时为统一的滑动面

06.运动本质

弯裂

剪切

07.运动速度

极快

极快至极慢

08.运动状态

多为滚动、跳跃

相对整体滑移

09.运动规模

很小—较大,块体一般不超过数千立方米

较小~极大

10.典型标志

坡面上出现反向错台

地表裂缝,滑坡平台

11.典型内部结构

松动开裂,局部架空,叠瓦状构造

总体上保持岩层原始结构、构造特征。

也可出现叠瓦状构造

12.堆积体名称

倒石堆

滑坡体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G3]4A&h9v~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

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8崩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崩塌的形成条件

(1)斜坡体系统结构(岩体结构系统)

i坡形:

崩塌多发生在山地、高原沟谷及陡立河岸等陡峭斜坡地带,一般坡度在45°以上。

ii岩性:

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

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

③黄土等边坡,土质硬,含有裂隙,风蚀、水力作用下易形成崩塌。

④组合型边坡。

iii分离面及组合特征:

分离面可以是岩层的层面、节理面、断层面、各种成因的裂隙或裂缝,通常统称为“结构面”。

分离面把岩土体分割为各种形态、大小不一的块体,每一次崩塌都含有部分分离面转变为坡体的临空面,从而改变危岩体的力学边界

(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触发因素)

i地震:

地震引起的山体震动可引起斜坡体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急剧、反复的应力变化,破坏坡体内部和临空面原有的脆弱力学平衡,导致危岩体失去重心。

地震甚至可以使一些原本较稳定的岩土块体也发生崩塌。

因此,地震是崩塌发生频率和规模最大的一种外在激发因素。

ii降水:

①雨水的渗入可增大裂隙网络中的动水压力,提高坡体向临空面方向的推力;②雨水的浸润使分离面两侧的岩土软化,或减小分离面的抗滑阻力;③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岩土体的水力侵蚀,尤其是沟蚀,使分离面的隙缝不断增大

iii风力、水力、冻融作用

iv植物的根劈作用

v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诱发崩塌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人为的工程活动改变坡地系统结构(修筑铁路等改变坡形、采矿掏空);人为活动促进了外部激发条件(爆破等)

9崩塌防治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一)主动撤离,躲避

对于危害性较大的不稳定斜坡体,应首先考虑人员撤离现场或工程线路绕避等措施。

(二)防护措施

采用遮拦建筑物,对崩塌运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速度,同时对建筑物进行遮拦,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使之不能成灾。

主要防护措施有:

(1)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

(2)拦石桩、障桩。

(3)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

(4)遮挡明洞、棚洞。

(三)地质体改造措施

1、地质体材料的强化改造

一般采用注浆加固,常用水泥、水玻璃、环氧树脂和化学灌浆。

2、结构面的强化改造

灌浆、锚固、抗滑楔、挂网喷浆。

3、结构体改造

头部削方减重、削坡、采空回填支撑、倾倒、悬空危岩支撑。

4、地质环境条件的改造

(1)水域边岸崩塌体坡脚防护、抛石护坡、防坡堤、护坡墙、导水墙、丁坝、拦沙坝。

(2)地表排水工程、防渗工程、排水工程、坡面绿化工程

10泥石流有哪些运动特征?

(1)泥石流的直进性和爬高性

泥石流粘稠度越大,运动惯性也越大,直进性就越强;颗粒越粗大,冲击力就越强。

因此,泥石流在急转弯的沟岸或遇到阻碍物时,常出现冲击爬高现象。

在弯道处泥石流经常越过沟岸,摧毁障碍物,有时甚至截弯取直。

(2)泥石流漫流改道

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因而流速减小,携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

但由于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特点,首先形成正对沟口的堆积扇,从轴部逐渐向两翼漫流堆积;待两翼淤高后,主流又回到轴部。

如此反复,形成支岔密布的泥石流堆积扇。

(3)泥石流的周期性

在同一个地区,由于暴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等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泥石流治理有哪些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形成区:

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园形开阔地带,周围山坡陡峭,多为30—60度的陡坡.

流通区:

是泥石流通搬运的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和冲沟,谷壁陡峭而纵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堆积区:

泥石流物质的停留场所,一般位于山口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平缓.

地质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水源条件(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

防治原则

“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

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坡面排水等;→泥石流形成区

拦挡措施:

各种拦挡坝与坝群;→泥石流流通区

排导措施:

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

→泥石流堆积区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

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即种数植草,合理耕牧,形成并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

通过这些措施,可是流域坡面得到保护,减少松散物质的提供量和后动阻力。

12按照地裂缝发生成因分类,包括哪几类?

按形成的动力条件分类:

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构造型)

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非构造型)

按应力作用方式分类:

压性地裂缝

扭性地裂缝

张性地裂缝

构造地裂缝: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直接或间接在基岩或土层中所产生的开裂变形。

非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常伴随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降等灾害而发生;矿山塌陷、岩溶塌陷以及特殊土的理化性质改变也会引发地裂缝。

其纵剖面形态大多呈弧形、圈椅型或近于直立。

13地面沉降的成因有哪些?

地面沉降(Landsubsidence)是地壳表面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造成地壳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或大面积的、区域性的沉降活动,其垂直位移一般大于水平位移。

(1)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

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沿海);

土层的天然固结(次固结土在自重压密下的固结作用)。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大,速率小。

自然因素主要是构造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一般情况下,把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壳形变或构造运动的范畴,作为一种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究。

(2)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

抽汲地下气、液体引起的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

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大范围密集建筑群,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范围较小,但速率和幅度比较大。

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将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研究和防治。

14地面塌陷形成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哪些?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发生的先决条件,地下空洞可分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两类。

目前面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人为诱发地面塌陷的最主要类型。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

(1)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

具备一定规模的地下无岩土的空间,即空洞。

地下空洞的存在有着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它是洞体顶板、侧壁局部冒落物以及塌陷发生时坠落物的储容空间,在地下岩溶发育区,地下洞穴以及溶蚀裂隙还起着将洞穴暂时堆积物输移到远处或深处溶洞的通道作用。

其二,地下空洞为具有多个临空面的空腔,空洞的顶、底板和侧壁在周围岩压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应力集中,而处于稳定性很差的状态,一旦受到外力干扰,容易失稳而发生覆岩的冒落,甚至发生波及地表的塌陷。

地下空洞的形成,可以是自然力,也可以是人工挖掘的结果。

1)岩溶系统:

在可溶盐岩分布区的岩溶洞穴包括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

一般而言,当可溶岩岩性较纯,岩层厚度较大,出露分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时,岩溶较易发育。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

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

洞穴愈大,塌陷规模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2)地下井巷系统是最易引发地面塌陷的一种人工洞室。

人为针对某种专门目的而挖掘,可出现在不同的岩性地层中,而不限于可溶盐岩地层,洞室规模可大可小、可深可浅。

随施工进度或采矿计划不断扩大,即在施工完成或闭矿之前,洞室的面积和体积随时间而变,采掘区地应力的变化和调整一致在持续进行,而处于宏观的不稳定状态。

人工洞室,尤其是长时间不间断采掘的矿山发生地面塌陷的几率最大。

(2)洞穴围岩状况

地下洞穴的受力状况如同梁的受力,洞的顶板相当于承载上覆岩土体自重的梁,洞的两侧如同位于梁端的两个支点。

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

(1)自然影响因素

(a)大气降水

降雨入渗水可以使洞顶覆岩的含水层增大,自重加大;

下渗水流会湿润裂隙面,降低岩石块体间的抗滑阻力,从而引起洞顶和洞壁的进一步变形而失稳。

降雨强度大、历时较长时,入渗的水流进入围岩中的宽大裂隙,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和冲刷作用。

在岩溶地区,降水入渗对补给封闭岩溶洞穴,快速上升的岩溶水会压缩洞内,形成上挤的压力,导致气爆发生,引发洞顶塌陷。

(b)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

河、湖近岸地带普遍分布着孔隙潜水与岩溶水组成的双层含水介质。

汛期洪水位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河、湖水将向地下水产生侧向倒灌,地下水位随之上升。

这时岩溶地下水对洞隙上覆盖层土体产生正压力或使浮托力增大。

在洪水位迅速回落时,岩溶地下水位回落快于潜水位,对洞隙上覆盖层的浮托力很快消减,通过洞隙开口处从潜水含水层向岩溶洞隙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在盖层中形成土洞进而扩展形成塌陷。

这种现象称之为洪水倒灌潜蚀塌陷,简称为洪水塌陷。

(c)地震

一是地震力可使洞顶覆岩以及洞壁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引起岩层破裂、位移加剧;

二是洞隙上覆松散饱水细粒物质发生“液化”,而形成地面塌陷。

(2)、人为活动的影响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

人为激发活动主要表现在地面施加荷载、人为爆破和车辆振动、水库蓄放水的人工调节等。

岩溶地面塌陷:

除上述人为活动外,地下水的抽排、回灌,尤其是快速、大降深的抽水活动往往是引发地面塌陷最普遍的原因。

15岩溶地面塌陷塌陷治理方法有哪些?

“以防为主、及时治理”

1、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预防

(1)查明洞穴分布:

调查工作应在查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运用钻探和物探手段确定浅表洞穴的分布情况,并从危险性的角度进行分区。

对松散堆积物厚度不大,且直接覆盖在溶洞和隙宽较大溶隙开口处的那些地段,要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布设任何建筑物。

(2)对已出现地面变形,但尚未塌陷的地点,要圈围出警戒区,及时撤离人员。

(3)拟建的以岩溶水为开采对象的供水源地布设地点,场地选择时,应事先进行致塌危险性的充分论证,并尽可能远离村镇和人口密集区。

(4)对分散开采的农村井机,应强调小流量小降深逐渐过渡到预定开采量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洞穴负压的形成。

(5)在可能出现塌陷的地段,要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对严重漏水的河溪、库塘进行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6)加强对岩溶水位,尤其是地面变形的监测,要注意宣传,加强群测群报的工作。

2、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1)清除填堵法

常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或埋藏浅的土洞。

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块石、碎石形成反滤层,其上覆盖以粘土并夯实。

(2)跨越法

用于较深大的塌陷坑或土洞。

对建筑物地基而言,可采用梁式基础、拱形结构,或以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跨越、遮盖溶洞,避免塌陷危害。

对道路路基而言,可选择塌陷坑直径较小的部位,采用整体网格垫层的措施进行整治。

(3)强夯法

在土体厚度较小、地形平坦的情况下,采用强夯砸实覆盖层的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层的强度。

(4)钻孔充气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5)灌注填充法

在溶洞埋藏较深时,通过钻孔灌注水泥砂浆,填充岩溶孔洞或缝隙、隔断地下水流通道,达到加固建筑物地基的目的。

灌注材料主要是水泥、碎料(砂、矿渣等)和速凝剂(水玻璃、、氧化钙)等。

(6)深基础法

对于一些深度较大,跨越结构无能为力的土洞、塌陷,通常采用桩基工程,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7)旋喷加固法

在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在其上再设置筏板基础。

“硬壳层”厚度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设计而定,一般10~20m即可。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答案一:

评估级别的确定

主要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进行确定。

建设项目重要性一般划分为三种:

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复杂、中等复杂、简单三类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建设项目评估级别划分为三级:

危险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为评估报告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否的主要依据。

包括的主要内容:

1 需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确定;

应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貌单元内可能产生的潜在地质灾害类型进

行判定。

2 现状评估

是指对现有潜伏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主要任务是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等进行危险性评价对决定各类地质灾害稳定性或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及变化趋势作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

对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可进行定量分析的灾种,属一、二级评估的应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并列出相应的参数或计算公式。

对采用物探、钻探、槽探等手段进行测量的,应附相应的图件及测量结果。

3 预测评估

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及采用的施工方法,预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估是否会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预测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危害程度。

4 综合评估

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二个指标进行分级,凡是重要建设项目,无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哪类,均应进行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则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

在实际应用中,除对建设项目重要性较难把握外,评估级别的确定还受到项目性质、评估周期等非技术性因素影响。

如军事设施的保密性、评估周期一般较短等。

在不影响评估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评估级别。

答案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

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类型、活动规模和活动方式。

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