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247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电饼铛(dàng) 鼎铛玉石(chēng)腈纶(lún)羽扇纶巾(guān)

B.反间计(jiàn)间或一轮(jiàn)脉冲(mò)脉脉流水(mò)

C.便宜货(pián)便宜行事(biàn)不更事(gēng)改弦更张(gèng)

D.伛偻(yǔ)老妪(yù)敛裾(jū)拮据(j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湮没畏葸冰雪消融人才倍出

 B.猩红瞋视苍海桑田以德报怨

 C.赦免踌躇百无聊赖沸反盈天

 D.阜盛盥沐蘖根祸胎娇生惯养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中铁大桥局工程项目经理张武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人行道、路灯等附属的拆除,引桥的大部分沥青路面和水泥砼桥面也已拆除,铁路防护棚架也正在搭设。

②又到了一年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虽然放风筝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但因放风筝不当造成的高压线短路、大面积停电、逼停火车或人身伤亡、火灾事故等案例,需引起高度关注。

③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称得上是对20世纪理想青年最理想的召唤。

作品浩荡,,中译本近百万字,卒读者想来不多。

翻译家傅雷的学识修养,当属一个时代的标杆,这从《傅雷家书》可见一斑。

A.设施屡见不鲜纷纷扬扬

B.设备习以为常洋洋洒洒

C.设施屡见不鲜洋洋洒洒

D.设备习以为常纷纷扬扬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类向何处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给出的响亮回答,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B.随着国内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收紧,海外房产成为中国买家再次关注的焦点。

但购买海外房产不是件容易事儿,过程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坑”,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买家都可以顺利过关。

C.《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不少家长立下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武亦姝和陈更,要求自家孩子多背古诗,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古诗词培训班。

D.毕飞宇的新作《小说课》,是他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集结,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组成的。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人们爱看书话,一半原因是为了获取一些版本知识,另一半,依我看,也许还是大半,就是想看看这些藏书故事。

②然而,书又具有商品属性,并非你所爱、所想的书都买得起、藏得住,

③文人与书结缘,是非常自然的事。

④因为文人的事业、生计都与书分不开,由此而爱书、藏书也就理所当然。

⑤所以又生出许多文人与书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A.③⑤②④①B.③④②⑤①C.④③①②⑤D.④③②⑤①

6.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皆,都)戍卒叫发,函谷举(拔,攻占)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穷饿无聊(无所事事)

B.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逼近,接近)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

是寡人之过也(是,表判断)颜色不少变(脸色)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殆例送死(接近于)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立刻)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D.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举止轻佻放荡)

7.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草行露宿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学,也称“道学”,是宋明儒学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明清统治者特别提倡。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标题中,“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名。

C.《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D.《指南录后序》中的“后序”意思是写作本序前已经为诗集《指南录》写过一篇自序,而不是写在这部诗集后面的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李秀才东园亭记

欧阳修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

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李氏世家随。

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

鲁桓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

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

其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

僖二十年,方见于经,以伐见书。

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

其后乃希见。

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

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

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①岭徼②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

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

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③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

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予亦壮,不复至其家。

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

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枿,草之茁者丛,荄④之甲⑤者今果矣。

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

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

噫!

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

计亭之梁木其蠹⑥,瓦甓其溜⑦,石物其泐⑧乎!

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公佐好学有行,乡里推之,与予友善。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注】①陬:

角落。

②徼:

边界。

③封:

疆界④荄:

根部。

⑤甲:

草木萌芽时的外皮。

⑥蠹:

木质朽烂。

⑦溜:

指砖瓦被剥蚀。

⑧泐:

石块风化、开裂。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抵洛,命修志之志:

记载,写B.李氏世家随家:

C.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才:

方,始D.见李氏方治东园治:

修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前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随州的演变及自然条件的贫瘠,地不灵,人不杰,这些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情和关注,也反衬李氏东园亭的可贵。

B.文中写李氏是很有名的,家里藏书很多,重视后代的学习。

C.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后,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建东园,又在其中建了亭子,欧阳修天天去园中游玩。

D.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李公佐与自己的关系。

来信请求作记的的时间、地点。

结尾说明写记的年月日,这是作作记的常见的格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予亦壮,不复至其家。

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

(4分)

▲▲

(2)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

(2分)

▲▲

12.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有几点?

请作概括(3分)。

▲▲

三、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②灞桥烟柳,曲江池馆:

长安的风景区,当时在金兵占领区内。

13.作者为何说“多情谁似南山月”?

(3分)

▲▲

14.请分析词作最后“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的表达特色。

(5分)

▲▲

四、句句名篇默写(7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2)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3)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激昂大义,▲,亦曷故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痛何如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放鹰

迂夫子

①老赵退休头几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场“放鹰”。

为这,他不只一次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

②老赵的老婆给儿子家看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

老赵天天去“放鹰”,自然就帮不上忙。

老婆忙得心烦了就开骂,骂老赵天天去广场放那个破风筝。

老婆一说破风筝,老赵就不爱听,不爱听也不敢犟嘴,就嘟囔:

“那是鹰!

”老婆说:

“风筝!

就是个纸糊的破风筝!

天天耍那玩意儿,能当吃当喝?

③老赵的老婆,长得五大三粗,嗓门更粗,干活顶个好老爷们儿,把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说一不二。

瘦小枯干的老赵在她面前就是一条虫。

其实,不仅在家,老赵在单位也是一条虫。

老赵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干活儿任劳任怨。

可是工作三十多年,啥好事儿都没他老赵的份儿。

没脾气的老赵窝窝囊囊大半辈子,到退休时还是个科员。

④老赵迷上盘鹰,还是退休前。

有一回他经过广场,看见一圈人围着看一个老头儿“放鹰”。

那是一只灰色的“鹰”,两个翅膀展开足有一米多宽,看上去威风凛凛,跟真鹰没两样。

别人的风筝都是在高空飘着,老头的风筝是在低空盘旋。

只见那“鹰”在老头儿手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飞得变化多端。

看得老赵心潮澎湃,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叼鸡的鹞鹰。

⑤老赵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

那时候的农村一穷二白,家家都养鸡,抠着鸡屁股过日子。

开春,下蛋鸡金贵,老赵他娘越发上心,早晨把鸡放出窝,晚上抓进窝,全程得一五一十地清点,生怕被黄鼠狼等野物祸害一只。

尤其白天,得提防鹞鹰来叼鸡。

看到有鹰盘旋,全村人都出来敲锅敲盆,那阵势跟防空警报一般。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只老鹰在村子上空盘旋。

老赵他娘把一只瓷盆敲掉了漆,也没救下那只芦花鸡。

老赵他娘边骂鹰,边拉着长腔哭她的芦花鸡,转而又哭她那敲掉漆的瓷盆。

从那时候起,老赵就对鹰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感。

⑥老赵缠着那老头儿拜师学“放鹰”。

几年下来,老赵“放鹰”的技术就出神入化,超过了他师傅。

老赵“放鹰”,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成了广场一景。

人越多,老赵就越人来疯,手上的“鹰”就飞得越发让人眼花缭乱。

“放鹰”讲究手、眼配合,需要肩、腰、胯、肘、腕子发力,还要收放线的力度恰到好处。

因此,老赵“放鹰”就像解牛的庖丁,手舞足蹈。

那“鹰”忽而一个鹞子钻天,直冲云霄,忽而一个雄鹰搏兔,箭一样地俯冲,眼看着要撞到地面,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老赵轻轻一抖腕儿,“鹰”又擦着地皮儿一个轻巧的翻身,窜了起来,又引来一阵惊呼。

观众越惊呼,老赵越陶醉。

每当这时候,老赵就有一种错觉:

线的那头飞的不是“鹰”,是他老赵。

对,他就是一头鹰,一头威风凛凛的雄鹰。

⑦那天,老赵太陶醉于他的“飞鹰”了,以至于一个追着“鹰”跑的小男孩儿,收脚不及,撞到广场的龙柏树上,他都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

孩子的脸被龙柏针一样的叶子刺得流出了鲜血。

一个男子,应该是小男孩儿的父亲,一脚踢碎了老赵的“鹰”。

老赵怒不可遏,像发怒的雄鹰扑向一只兔子一般,拽住男子的胳膊,要跟人家理论。

却见那男子膀大腰圆,胳膊上纹着一只吊睛阔口的虎头。

老赵一下子泄了气,泄气的老赵灵魂里的那只鹰就一下子从他的躯壳里飞走了。

⑧老赵是被闻讯赶来的老婆解救的。

老婆叉着粗腰和吊睛阔口虎头纹身的男人对峙也不落下风。

老赵却跟没事人似的,捡起风筝蔫头耷脑地往家走。

他老婆呼哧带喘地追上来,骂老赵:

“你还是不是个爷们儿了?

老娘替你挡灾,你不帮腔就算了,还脚底抹油溜了!

你啊,就是一条虫!

⑨“是鹰!

”老赵在心底狠狠地说,但是他瞅瞅自己手里那只折断了翅膀、已经没个鹰样的风筝,忽然又没了底气。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08月22日)

16.简要概括主人公老赵的形象特征。

(4分)

▲▲

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

18.小说第④段插入描写“老头儿‘放鹰’”的场景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

19.探究小说标题“放鹰”的意蕴。

(6分)

▲▲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传统文化会不会过时?

文运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了。

同时,也有人怀疑,传统文化形成于千年之前,会不会过时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不容易下。

对于难以准确定义的词,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各自表述”,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化概念来自《易经》。

《易经·贲卦》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指动物身上的斑纹,既有修饰、装饰的作用,也是不同动物之间互相区别的特征。

“贲”就是纹饰。

贲卦,上卦是艮,代表山;下卦是离,代表火。

山,是不可撼动的,可以类象为决断、取舍,也就是“文明以止”的“止”的意思。

火,是绚丽灿烂的,可以类象为“文明”。

“文明以止,人文也”可以理解为:

以文明来做决断、取舍,是人类异于动物的特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理解为:

深刻认识、把握人类这种以文明来决断、取舍的特征,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

比如,饿了就吃,是人类与动物都有的本能,不算文化。

吃出讲究,让饭菜具有情感含义,像长寿面、生日蛋糕等,这就不是动物所能理解的,而是人类所特有的“文明以止”,这就是文化。

善用它,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又如,一个普通的小铁片,其价值和作用是很有限的。

如果在这个小铁片上,刻上某著名大学的名称,它就有了纪念意义。

如果名称是由校方专门刻在铁片上的,而且获得这个铁片的条件是必须在高考中胜出,那么,这个铁片就成了校徽,具有了完全不同于铁片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文化。

善用这一点,就可以影响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因此,文化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也就是说它有器物、技艺层面的载体;同时,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比如器物、技艺背后所反映的习惯、规则等制度,以及思想、精神等智慧。

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面,才是文化的本质内涵。

如果从器物、技艺等载体层面谈,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会过时;但如果从更本质的制度、智慧等内涵层面谈,就不一定过时。

比如,电子计算机是现代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产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盛行于全球的586型号计算机,距离今天不过20年,就已经完全过时了,很多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

但是,生产586型号计算机的IBM公司、英特尔公司都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都还在,并没有过时。

将来有一天,IBM公司、英特尔公司也会不复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会不再适用。

但是,计算机技术所赖以产生的智慧,却一直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

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比电子计算机久远得多,在器物、技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过时也是正常的。

比如,商周时代的青铜鼎,从器物层面的作用来看,完全不能和今天最普通的铁锅、电饭锅相提并论,已经过时了;如果从鼎所反映的饮食习惯、礼仪规则等制度层面来看,今天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拿来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果从鼎所体现的教化智慧以及铭文中的一些做人、治国道理来看,今天依然有用,并未过时。

总之,要讨论传统文化会不会过时,先要分清所讨论的对象在传统文化的哪个层面。

如果是指器物层面,则迟早都会过时,不过时不足以谈发展;如果是指制度层面,则不会完全过时,今天依然可以借鉴;如果是指智慧层面,则完全不会过时,今天依然可以运用。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3月27日)

20.简要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6分)

▲▲

21.作者在文中说“‘文化’的定义不容易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阅读全文后,请根据作者对“文化”的理解,为本文作者对“文化”下一个定义。

(4分)

文化是▲▲

22.本文一个最主要的论证特色是运用例证法,化抽象为形象,事例和说理结合,让读者易于理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试再举一个社会文化传统的例子作简述,表达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6分)

▲▲

七、作文(7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择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

生命的本能无非是两样:

尽可能地让自己感受这个世界的一切;尽可能地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一点痕迹。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D(A.电饼铛(chēng)B.脉冲(mài)C.改弦更张(gēng))

2.C(A“倍”应为“辈”B“苍”应为“沧”D“蘖”应为“孽”)

3.C(设施:

是为某种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系统,如:

工程设施,军事设施等等,“人行道、路灯”是为行人和照明需要的系统;设备:

是指基本具有特定实物形态和特定功能,可供人们长期使用的一套装置,如:

车床、锅炉、水泵、汽轮机等等。

洋洋洒洒: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洒洒:

明白、流畅的样子。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纷纷扬扬:

纷纷:

众多;扬扬:

飘荡的样子。

形容雪花、花、叶等飘落的样子。

屡见不鲜: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含有“不足为奇”客观性强;习以为常:

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主观性强。

“案例”,客观存在,应选用“屡见不鲜”)

4.A(B语序不当,“再次”应放在“成为”前。

C成分残缺,“立下”缺少宾语,在“陈更”后加上“的念头”几个字。

D句式杂糅,去掉“组成的”三个字)

5.B(提示:

由“文人”到“人们”,再看关联词语,再看代词“这些”,再看标点符号。

文人与书结缘,是非常自然的事。

因为文人的事业、生计都与书分不开,由此而爱书、藏书也就理所当然。

然而,书又具有商品属性,并非你所爱、所想的书都买得起、藏得住,所以又生出许多文人与书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人们爱看书话,一半原因是为了获取一些版本知识,另一半,依我看,也许还是大半,就是想看看这些藏书故事。

(语出2017年03月23日16版《光明日报》)

6.C(A无聊:

没有依靠B是:

这D风骚:

指姿容俏丽)

7.A(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动词)

8.C(“纪传体”应为“编年体”)

9.C(才:

只,仅仅。

《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才”即此意)

10.C(“作者天天去园中游玩”错,文中“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是指李氏建园时天天去园中,表现其建园之辛勤。

11.

(1)我也长大了,不再到他家了。

不久(我)离开,客居汉沔,游学京师。

(1句1分,重点词“壮”“去”“客”“游”,注意语句通顺。

(2)然而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叹徘徊不能离开。

(1句1分,重点词“前日”“因”注意语句通顺。

12.①应好友来信要求,②借以寄寓人事皆非,世态变化的感慨,③回顾自己儿时的与友人家的交往及成长经历,表达感恩之情。

(每点1分,计3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公佐有一座亭子,修建在他居处的东园里。

今年春天,他写了封信到洛阳,要我为这座亭子写篇文章。

  李氏的先祖住在随州。

随,春秋时代称为汉东大国。

鲁桓公之后,楚国开始强盛,随临近楚国,经常与楚国发生争斗,两国互有胜败。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的山川土地既没有高峻深幽雄壮厚实的地势,分封的疆域广度和郧、蓼相当,只有一二百里,也没有古代强大的诸侯去约束礼法,却成为大国,这是为什么呢?

它在春秋时代,也不曾和中原会盟交流修好。

僖公二十年,才在经书上看到,因为被讨伐而被记录在书上。

哀公元年,才约合在诸侯之列,只是一次会盟就停止了。

那以后就很少见到。

随国居于偏僻的荆州蛮夷之地,大概在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相对较大的罢了。

所以在现在,虽然名义上设为藩镇,但它实际上小于一个州,山泽生产不出优良的木材,土地生产不出优良的作物。

从闽地这样的边远山区出来的并在朝廷显贵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而随地靠近天子千里之内,几乎一百年间没有出过一个士人,难道是它贫瘠偏远自古就是这样吗?

我小时候在江南生活,能够说出那里的风土人情,土地已经很贫瘠了,百姓供给生活不舒适愉悦,即使丰年,望族富裕之家,也不曾有树林池沼的乐趣,作为年终休闲的嬉戏之所。

只有城南李氏是名门望族,家里有很多藏书,教导子孙学习。

我是孩童的时候,和李氏家的几个孩子常在他们家嬉戏,看到李氏正修建东园,树木花草,都是亲手种植,向四周看看那些园子边上的树木,每天都很勤劳地来园子中打理。

李氏去世后,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又在东园里构筑了亭子,增建了先人所建的园子。

我也长大了,不再到他家了。

不久(我)离开,客居汉沔,游学京师。

很久之后才回来,再次到城的南边,李公佐带着我登上亭子,我向四周寻找小时所看的景物,被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新树已经有合抱之粗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树现已经砍去长出新芽了,茁壮生长的草现已经长成一丛丛的了,先生根的现在已经长出果实了。

问起以前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现在都已经有了孩子了,和我的孩子同龄。

我们互相回数过去的时日,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然而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叹徘徊不能离开。

  唉!

我因做官而四处奔走,不知道再到城南登上这个亭子又会相隔几年啊,如果侥幸再到,那么东园的景物又会有几次变化了。

估计亭子的梁木那时候该蛀了,瓦壁多么光滑,石头也裂开了吧!

随州虽然偏远,不是我的家乡,然而是我成长的地方,怎么能忘记对随州的感情呢!

李公佐好学有德行,乡里人推崇他,他和我很要好。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13.①作者晚登,南山月似有人情,特意推开层层云幕,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给作者一改悲哀之情为登临的开朗愉悦之情。

②引发作者故国之思,与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相通。

③让作者充满收复河山的信心。

(每点1分,计3分。

14.①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赋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多情与期待。

②从对面着笔(或“采用对写法”,或“诗从对面飞来”),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感表达委婉深挚。

③以景结情,引人深思,也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每点2分,三点5分)

鉴赏: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

《唐六典》说:

“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

“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

“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

“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