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41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docx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超强版

中学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

按内容分

(一)人物描写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

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

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

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

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

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

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

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

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

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

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答题思路: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2.分类别:

条理清楚。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答题思路: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打比方:

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答题思路: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列数字:

科学、准确、具体。

(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答题思路: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5.作比较:

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思路: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6.下定义:

科学、准确、精练、严密。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答题思路: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配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概说)——分(具体)”式、

“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方法:

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平实两类。

生动的语言,常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没有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般就是平实的语言。

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加以分析;否则,就应举出那些运用限制性词语或数字加以说明的句子加以分析。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能否删去、能否替换、有何作用等)

这类题的答题技巧:

①不能删或不能替换。

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

②删去就成为+去掉该词后的原句+不符合原文意思。

③语言就不准确严密了。

(六)、判断说明文内容正误或选择内容符合(或不符合)原文的项。

这类题的答题技巧:

找出A、B、C、D四个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核对原文,对比出它们与原文细微的差别,采用排除法尽量选准。

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如“某句话在文中指什么”一类问题的答题技巧:

到该句附近(句前或句后)找答案。

整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

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

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1]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分辨先后顺序。

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2]

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