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2165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训练题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训练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7)城市与城市化

我国东部某市为促进城市进一步合理发展,规划建成了新的城市功能区,下图中①为该市老城区,②③④为城市新区。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功能区规划合理的是(   )

A.M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B.②为重化工业区

C.③为中心商务区D.④为高新产业区

2.随着该城市新功能区的建成,四个城市功能区人口平均密度增长最快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城市常住人口不等同于户籍人口,如图示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较。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两类城镇化率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B.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C.城市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D.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

4.自2014年开始,两类城镇化率差异呈减小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户籍管理趋严B.城镇内就业机会减少

C.农村人均耕地增多D.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

“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

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如图示意)。

据此完成5-6题。

5.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

A.湘、鄂、院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6.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城市首位度是用来反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一般用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10年的城市首位度(横轴)及其相对于2000年的变化(纵轴)。

据此完成7-8题。

7.根据城市首位度变化特点,对四类省份分类正确的是(   )

A.类组Ⅰ——高首位度扩散B.类型Ⅱ——低首位度集聚

C.类型Ⅲ——高首位度集聚D.类型Ⅳ——低首位度扩散

8.甲省可能是(   )

A.山东省B.辽宁省C.陕西省D.广东省

房价收入比是指家庭住房总价与年度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居民购买住宅的支付能力。

读“2018年中国部分城市房价收入比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为一线城市,广州的房价收入比远低于北京、上海的主要原因是(   )

A.居民收入水平高B.土地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较低

C.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好D.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10.与烟台相比,日照的房价收入比明显偏高,促进其合理化的有效措施是(   )

A.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生活环境B.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住房供应

C.减少农民工进城数量,提高就业率D.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M)的省际差异。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高的省区城市化问题更突出B.M高的省区就业机会较少

C.M低的省区城市化水平较高D.M低的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12.下列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是(   )

A.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B.加速郊区城市化程

C.降低城市化速度D.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

交通拥堵指数又称交通运行指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数值其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

下表为我国2015年和2017年交通拥堵指数前十位城市,其中北京市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

据此完成13-14题。

2015年

2015年

2017年

2017年

拥堵前十位

城市拥堵指数

拥堵前十位

城市拥堵指数

拥堵前十位

城市拥堵指数

拥堵前十位

城市拥堵指数

1

北京

2.06

6

广州

1.89

1

哈尔滨

2.22

6

济南

1.82

2

济南

2.04

7

上海

1.

87

2

重庆

1.95

7

长春

1.74

3

哈尔滨

1.99

8

深圳

1.86

3

北京

1.90

8

西安

1.73

4

杭州

1.98

9

青岛

1.85

4

大连

1.88

9

济宁

1.71

5

大连

1.91

10

重庆

1.84

5

上海

1.86

10

南京

1.68

13.与2015年相比,2017年下列城市中拥堵指数变化最大的是(   )

A.北京B.哈尔滨C.重庆D.杭州

14.北京市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与其密切相关的有(   )

①平均通勤距离短

②网约车大量出现

③机动车保备量多

④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

A.①①B.①④C.②③D.②④

家住我国东部某三线城市的王女士,准备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王女士考察了数家楼盘,并选取了四组做了下表。

据表完成15-16题。

楼盘

均价(元/平方米)

楼房走向

用地面积(平方米)

容积率(%)

建蔽率(%)

5800

南—北

9500

140

50

4500

东北—西南

6800

300

60

2800

东—西

13000

279

30

3600

西北—东南

8600

180

50

注: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15.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果布局不当,楼房之间经常会因“狭管效应”出现瞬时强风。

上表四个小区中,最容易出现瞬时强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6.城市规划中哪类功能区的建蔽率最低(   )

A.工业区B.风景区C.住宅区D.商业区

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又表现为功能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展的空间反映。

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330平方千米。

下图为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   )

A.商业服务设施用地B.居住用地

C.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D.工业用地

18.该城市功能用地变化表明,图示期间该城市的发展(   )

A.仍向城市中心集聚B.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D.以向外扩展为主

我国行政部门规划提出棚户区改造,在城市外围划定城市使用限制线,以后将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拆除城市棚户区,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小区,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来对冲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以此营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场所,此经验对我国现在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据此完成19—20题。

19.划定城市使用限制线的中心理念是控制(   )

A.城市面积B.城市人口密度

C.城市等级D.城市服务范围

20.棚户区的规划模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是(   )

A.提高农村建筑物高度积极推动B.农村居民“合村并居”

C.大力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D.拆解农村,人口就近迁入城市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A;2.B

解析:

1.M滨河带靠近市中心,人口密集,为方便居民休憩,适宜建开放式公园,A正确②地靠近市中心,建设重化工业区会污染城区的空气和水源,B错误。

③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流量小,不适宜布局中心商务错误,④位于城区河流下游,水质较差,不适宜布局高新产业区,D错误。

2.②处距离老城区最近,便于分散其人口和职能,且交通便利,人口平均密度增长最快,B正确,①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增长较慢;③④位置偏远,人口增长较慢。

A、C、D错误。

答案:

3.A;4.D

解析:

3.图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人员虽成为城镇的常住居民却没有当地户口,A正确;B、C、D均与该差异无关。

4.两类城市化率差异减小,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减少,而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可以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减少,D正确。

目前我国户籍管理还是有利于人员流动的,并没有趋严,A错误,城镇内就业机会并没有减少,B错误。

由于农村人口增多,农村人均耕地不可能增多,C错误。

答案:

5.C;6.C

解析:

5.读图可知“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误。

“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错误。

“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围合而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量大,水循环活跃,C正确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少于农村人口,D错误。

6.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围合而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

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正确。

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均不属于生态效益,A、D错误。

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等远好于乡村,故城市绿心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误。

答案:

7.B;8.C

解析:

7.本题考查新概念解读能力城市首位度是用来反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一般用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来表示。

类型Ⅰ城市首位度大于2,说明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相差较大,且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说明类型Ⅰ为高首位度集聚;类型Ⅱ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则为低首位度集聚;类型Ⅲ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则为低首位度扩散;类型IV首位度大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则为高首位度扩散。

故选B。

8.本题考查不同省区的城市化特点。

观察图中,甲省的首位度指数为正,值较大,为高首位度集聚城市,相对于2000年人口更加集中。

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经济都很发达,而且人口都很多;辽宁省是传统工业区,目前人口外迁较多;陕西省位于西部地区,西安是本省的大城市,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市发达,吸引人口继续聚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不会形成高首位度集聚城市。

故选C。

答案:

9.B;10.D

解析:

9.广州与北京、上海同为一线城市,因此居民收入、环境质量与基础设施差别不大,即三城市的“年度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差别不大,除此外房价收入比主要受“家庭住房总价”的影响,广州土地供应相对充足,且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家庭住房总价低于北京、上海,因此房价收入比远低于北京、上海。

10.房价收入比明显偏高,说明城市住房投入远远高于当地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与烟台相比,日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低,因此促进房价收入比合理化的措施是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答案:

11.A;12.A

解析:

11.据材料可知,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x100%,当城镇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时,指标数值才会较高,城市化问题也较突出,选A;这些省区多数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就业机会较多,B、C项错误;M较低的省区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D项错误。

12.以人为本,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就业问题、生活问题等,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A项正确;加速郊区城市化过程,并不能解决这些非物质层面的城市化问题,B项错误;降低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相悖,而在农村宅基地上自建房也无助于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答案:

13.D;14.C

解析:

13.根据材料可知,交通拥堵指数又称交通运行指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数值,其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

据表格信息可知,杭州2015年城市拥堵指数位于全国第四,而2017年却没有出现在前十位名单中,说明其城市拥堵指数减少了0.3以上。

故D项正确。

14.交通拥堵成本是指市民因拥堵造成的经济成本,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基本工资越高的城市,因拥堵造成的损失越大。

北京市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的主要原因是车辆多,加之网约车大量出现,②③正确;北京平均通勤距离长,会加剧交通拥堵,①错误;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可以缓解交通拥堵,④错误。

故C项正确。

答案:

15.B;16.B

解析:

15.本题考查气候对建筑物布局的影响。

我国东部城市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或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或东北风,表中甲、丙两个小区楼房为南北和东西走向,不利于“狭管效应”的形成;乙、丁两个小区都有可能存在“狭管效应”,表中乙小区的建蔽率较高,不利于通风,所以瞬间强风出现的可能性增强。

故B项正确。

16.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建蔽率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而积之比。

商业区在市中心,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建蔽率高;工业区与住宅区,土地利用率高,建蔽率较高;风景区要保留自然风景,建蔽率最低。

故B项正确。

答案:

17.D;18.D

解析:

17.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读图可知,该功能区内部更替面积始终为负值,而外部扩展面积为正值,说明该功能区的土地被其他功能区所代替,导致该功能区逐渐向城市外缘扩散,应为工业区,D项正确。

18.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扩大,逐步向外发展,城市原业用地被住宅区等功能区所替代,D项正确。

答案:

19.A;20.B

解析:

19.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根据材料“我国行政部门规划提出棚户区改造,在城市外围划定城市使用限制线”可知,限制线是规划“红线”,划定城市使用限制线的中心理念是控制城市面积,避免城市乱占耕地,无限制扩大面积;对城市等级、城市人口密度、城市服务范围影响不大。

故A项正确。

20.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根据材料“拆除城市棚户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小区,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来对冲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因此营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场所”可知,该模式通过建设高密度小区实现人员居住改造,增加绿地等面积的供应,因此可以借鉴的是积极推动农村居民“合村并居”;新农村建设本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新农村并非新城市,该模式目的不是提高农村建筑物高度;大力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和拆解农村,人口就近迁入城市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故B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