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605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docx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第一章并购双方情况简介

1.1并购双方集团概述

1.1.1吉利集团概述

吉利集团全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曾经被评为我国汽车行业内的十强企业,同时,也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

该企业于1986年成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零部件方面获得辉煌的成就。

吉利集团凭借自身的经营机制和不断的创新,并且连续进入全国500强企业的名单,被评为我国汽车行业五十年里发展快速和成长最好的企业。

1.1.2沃尔沃概述

沃尔沃,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曾译为富豪。

该品牌的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

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

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2010年,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从福特手中购得沃尔沃轿车业务,并获得沃尔沃轿车品牌的拥有权。

1.2并购双方企业文化

1.2.1吉利的企业文化

吉利的愿景是“让世界充满吉利”。

该愿景的含义就是希望吉利所产的汽车和它的先进技术能够走向国际,走遍全球,同时,也是把大吉大利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吉利的目标是造出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吉利很注重企业精神这一方面的培养。

吉利不断的创造汽车行业内的奇迹正是因为吉利拥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吉利的企业精神包括团队精神、学习精神、实事求是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种吉利精神,不仅是其目Hlf成就的关键,也是保障吉利走向持续经营的精神态度。

吉利一直依靠着企业的“元动力”这一核心理念经营和壮大。

这里所指的元动力便是企业员工的动力。

企业的员工是否能够积极进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保持旺盛的态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下去。

离开了员工的努力,企业便会黯然失色,也就不可能形成企业的战斗力。

吉利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享誉世界,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些年也致力于提高企业汽车的销量,并企图找出汽车出口的方式。

1.2.2沃尔沃的企业文化

沃尔沃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特殊资产形式。

沃尔沃的企业文化主要就为了能够实现其品牌价值以及员工的价值。

首先沃尔沃的核心理念是品质、安全、环保。

沃尔沃非常看重顾客的需求和愿望,其目标就是使客户的期望值达到最大。

沃尔沃一直致力于能够为人们造出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汽车为理念进行奋斗,这也是沃尔沃的名声能够国际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企业员工管理上,沃尔沃认为上司对员工要有责任心,要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上司还应当积极听取下层员工的建议,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对员工保持信赖的态度。

这些管理政策,使得沃尔沃的员工从内心觉得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繁荣发展与员工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相应的激起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沃尔沃还很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问题,沃尔沃每年对员工发展的投资会占到公司总支出的10%左右。

沃尔沃还拥有一个重要的员工培训方式——相互教育。

即一些有成功经验的员工拿出自己的观点和其他的员工进行分享,互相学习。

这是员工之间一种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第二章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

2.1吉利“蛇吞象”并购沃尔沃

2.1.1中国民营企跨国并购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始于上世纪80年代,企业海外并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9年之前):

这阶段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

第二个阶段(1999年之后):

1999年我国确立了“走出去”战略后,企业的海外并购开始普遍出现,这阶段我国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开始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并且崭露头角。

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并购数量少、交易规模小;

(2)并购行业相对集中;(3)并购对象集中在发达国家;(4)并购动机主要是获取无形资源。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显得非常活跃。

在这些并购中,吉利并购沃尔沃在规模上是首屈一指的。

2.1.2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沃尔沃汽车公司原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曾经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现在属于中国吉利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

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

自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货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动荡,由此所引发的需求减弱,也使得世界主要汽车市场的汽车销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二大生产国。

国际化道路似乎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恰逢金融危机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进行资源整合的好机遇。

2010年3月28日21时,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了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股权并购协议,进驻汽车行业不过十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并购了拥有将近90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这是中国跨国并购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沃尔沃是瑞典最大的轿车公司,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8年,仍保持了147亿美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而吉利集团进入汽车行业不过十余年,总资产只有230亿元人民币,利润不过十几亿,吉利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这样庞大的海外并购的呢?

2.2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资金来源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杠杆收购的范例,吉利以18亿美元并购沃尔沃100%股权,后续运营资金大约9亿美元。

如图2-1所示,并购以及后续发展地区,国内的资金来源50%是吉利的自有资金,另外50%来自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资金。

吉利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都签订了贷款协议。

被业界惊呼“蛇吞象”的吉利,此次成功并购的主要方式就是杠杆收购,外界融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2-1吉利杠杆收购资金来源

金融危机使得许多海外资产被低估,通过海外并购,吉利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汽车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可以迅速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

吉利并购沃尔沃成为了中国企业成功进行跨国并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但成功并购只是第一步,在众多的杠杆收购案例中,大多数的杠杆收购失败最终都归因于杠杆收购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的风险。

作为一种以小博大的并购方式,在成功并购目标企业后,并购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运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吉利集团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杠杆收购后在经营方面和财务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只有充分认识与分析,采取正确的防范控制措施,才能使这次鼓舞人心的杠杆收购最终取得真正的成功。

2.3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原因

2.3.1福特巨额亏损,卖掉沃尔沃以实现资金迅速回笼

1999年,福特汽车在其全盛时期,花费了64亿美元并购了沃尔沃,让这个总部位于瑞典的豪华乘用车品牌成为福特旗下一个全资子公司。

沃尔沃汽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福特汽车出现巨额亏损,不得不卖掉那些不挣钱的品牌。

在把捷豹和路虎两个品牌卖给印度塔塔汽车集团后,去年12月福特汽车又决定出售沃尔沃业务能缩减生产成本,能全力保证福特品牌的开发及运营工作。

2008年底,福特公司汽车业务债务为258亿美元,减债后仍然有100多亿美元的缺口,卖掉沃尔沃能迅速回笼资金,避免福特进一步陷入困局。

2.3.2沃尔沃有吉利想要得到提升的价值

沃尔沃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四方面:

①中高端汽车的生产线及技术能力;②百年历史和高端品牌形象;③完备的经销商团队;④知识产权通行证。

吉利,作为一个国内民营草根企业,它希望在今后提升的方面主要这四个方面:

①国际品牌价值;②操控核心技术;③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国际市场渠道等价值链④中高端车型及其技术体系能力。

由此可见,吉利想要的东西沃尔沃恰好都能提供,这是吉利成功并购的基础。

并且从并购的结果可以看到,吉利确实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沃尔沃轿车品牌、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车型平台、2000多个全球经销商、供应商体系、沃尔沃知识产权。

2.3.3吉利欲借沃尔沃实现战略转型

从2001年吉利汽车拿到轿车生产资格的“准生证”开始,李书福为吉利定下的口号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吉利汽车以低价策略与国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合资车企们实现差异化竞争。

吉利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口碑就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

沃尔沃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高端的品牌形象,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一直为外界好评。

对于现阶段的吉利集团而言,并购沃尔沃是其摆脱低端品牌形象、实施战略转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利用沃尔沃多年沉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来打吉利汽车的“安全牌”,从而实现吉利旗下品牌的重新定位。

第三章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风险与整合措施

3.1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风险分析

3.1.1运营风险

1.运营资金困境。

作为以小博大的并购方式,杠杆收购的并购方往往资本实力比较弱小,而并购目标企业后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品牌与生产线建设以及一系列的后续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营运资金。

杠杆收购方资本实力一般与被并购企业悬殊较大,如若没有后续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并购成功后的经营风险不可预测。

由表3-1可见沃尔沃2007年至2009年的经营出现持续亏损,吉利并购后仍需承担弥补其亏损的职责。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利集团2009年的营业收入不过141.5亿元,净利润仅12.5亿元。

表3-1沃尔沃营业利润

表3-2吉利集团净利润

尽管吉利宣称为沃尔沃的后续发展准备了9亿美元的运营资金,但是据估计,并购后仍将要弥补几十亿美元的持续经营资金缺口,才得以完成沃尔沃国产化的进程,这使人不得不担忧吉利激活并购后资金链的可持续性。

事实上,对运营资金困境带来的风险,2011年7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吉利集团宣布启动一项10亿元的企业债券融资计划,其中将有3亿元用于补充集团营运所需资金。

可见资金链紧张带来的风险对杠杆收购后的吉利是不容忽视的。

2.销售业绩风险。

目标企业的未来经营现金流量是企业进行杠杆收购后偿还巨额借款的保障。

杠杆收购的对象往往是发展相对成熟稳定的企业,但是其并购后的经营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无论从宏观环境、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还是自身的产品策略的影响来看,吉利杠杆收购后未来的销售业绩仍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由于沃尔沃庞大的资产与高昂的运营费用,沃尔沃的销售业绩波动对吉利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吉利自身产品的销售业绩将直接影响到对沃尔沃未来发展的保障。

现实中这样的风险也已经显现出来,2010年吉利的总销量增幅低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吉利汽车并未能跑赢大市。

沃尔沃2010年以来的盈利和销量状况有明显好转,实现扭亏为盈,而这与2010年以来全球车市好转有关,2011年上半年,在中国销量为2.177共需27亿美元,国内和境外融资比例约为1:

1,境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等万多辆,同比增长36%,但这样的销量和增幅与宝马、奔驰等竞争对手60.8%和59.0%的增长率相比却并不出众。

3.品牌风险。

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如品牌的保持与融合。

低端产品目前仍是吉利的主销产品,例如自由舰、远景、熊猫等,沃尔沃并不能解决吉利所面临的整体品牌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吉利的整体品牌文化形成仍需一段路要走。

而在吉利“蛇吞象”的并购之后,品牌若不能实现正确的定位,沃尔沃作为豪华汽车的品牌定位将遭到损害,很可能使其脱离包括奔驰、宝马和奥迪在内的豪华汽车阵营。

定位的降低非但不会提升沃尔沃轿车的销量,反而会加速沃尔沃品牌的衰败。

4.质量风险。

为使沃尔沃快速实现扭亏,吉利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的低价格原材料降低成本,让沃尔沃轿车取得价格上的优势,但中国化采购带来无法回避的质量风险,这一风险在其后的一年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从人们的心中转变到现实里。

沃尔沃向来以“最安全的汽车”闻名世界,但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发布了4次召回公告,中国汽车召回网召回公报信息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1月2日期间,沃尔沃召回案例为10起,位居豪华车品牌召回案例之首,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5.文化冲突。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沃尔沃被并购后的经营战略与发展路线,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

吉利与沃尔沃分别作为中西方经营思想的典型代表,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对产品的偏好上,如在生产中国人偏好的大车还是西方人推崇的环保经济的小车问题上所产生的分歧;在产品系列快速发展与稳步发展之间的争论等。

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并购企业协同效应的产生效果。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工会方面,沃尔沃轿车出身于北欧高福利国家,北欧社会高福利带来的必将是高成本,这也是沃尔沃轿车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吉利承诺沃尔沃轿车在瑞典总部地位、生产设施、研发机构不变,也承诺不会裁员。

这意味着,高成本将成为吉利的一大负担。

3.1.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因融资方式不合理或财务结构偏差而使得企业财务成果受到影响的现象。

进行杠杆收购的企业资本应呈现倒置的金字塔结构。

顶端是以企业资产为抵押借到的一级银行贷款,约占其全部资金的30%-70%;中间层是次级债,约占杠杆收购资金的10%-20%;最下一层是并购者自己投入的股权资本,仅占并购资金的5%-10%。

杠杆收购的结果是使并购方企业的负债比率急剧上升,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风险。

1.偿债风险。

杠杆收购给并购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定期的利息和本金偿付占用了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杠杆收购中最大的危机来自于短期的债务风险。

此外,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也因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而存在差异,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企业到期还债压力陡增,可能面临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

并购沃尔沃以来,吉利集团的偿债压力十分明显。

据统计,由于沃尔沃本身负担着35亿美元的债务,吉利并购的同时也接管了这一债务,这使得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9年的160.5亿元攀升至2010年的710.7亿元。

2010年吉利集团的资本负债率达到了73.47%,相比同行业最高的也不过60%,可见吉利集团将面对长期的偿债压力。

从短期来看,吉利集团的短期资金压力也越来越严重。

根据吉利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其流动负债在其710.7亿元负债中占至近70%。

吉利集团在完成并购后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迅速下降。

流动比率从2009年的1.15降至2010年的0.83,速动比率从1.07降至0.59。

再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在2010年末也上涨至了108.85亿元,更为偿债增添了压力。

表3-3吉利集团2008-2010偿债能力分析

2.高息债券偿还风险。

在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的资金中,约有13亿元的境外资金。

而高利息是这些国外资金这么愿意支持一家中国民营车企的主要原因。

大量的高息债券为吉利带来的是极大的财务压力。

并且当出现高息债券偿还危机时,往往会由于承载的风险过大而偿债能力有限难于快速寻得资金来源,从而造成违约,面临无法偿还到期高息债务的风险。

3.再筹资风险。

由于在杠杆收购中大举借债,势必会影响到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率等经济指标变差,这些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影响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增加其再筹资成本。

如表4所示,代表吉利集团偿债能力的两个指标,产权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都大幅增加,使得其对债权人资产的保护能力受到质疑。

吉利集团再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已经非常的困难且会进一步增加财务风险。

表3-4吉利汽车偿债能力指标%

而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也将加大吉利集团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难度。

相比在中国A股上市的一汽轿车、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上海汽车、江铃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吉利集团73.4%的负债率已经偏高,这对旗下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的融资前景是不利的。

吉利集团的再融资难度将会非常之大。

4.汇率风险。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形下,企业杠杆收购融资,大都是通过跨国银行和财团进行长期外币融资,由于借款和还款之间存在时间差,企业的偿债规模或因货币增值和贬值而增大或缩小。

吉利集团的资金来源业已依赖国际融资,2009年9月份,通过与高盛资本合伙人(GSCP)的合作,GSCP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对吉利的总投资达3.3亿美元。

在可转换债券未兑换成股票前,吉利需以3%的年息支付给GSCP利息。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50%的资金来源于国外,美元、欧元、港币等的汇率变动严重影响着吉利的经营稳定和财务安全。

可见汇率风险将给吉利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

3.2吉利与沃尔沃文化整合中的主要问题

3.2.1瑞典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心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差异导致企业的管理风格的不同。

从宏观角度来看,吉利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具有我国本土企业的大部分特质。

而沃尔沃本身就是在瑞典生存的历史悠久的企业。

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上,而这种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点是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上。

中国是个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奋斗精神强大的国家,因此,对于任何事情都主张跟随团体,不主张个人的行为。

而瑞典却正好相反,是个强调个人主义比较强的国家。

因此,瑞典虽然追求个人低调,但是还是鼓励追求自我、追求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而我国是强调舍己为人的思想,一切服从集体的观念。

因此,两个国家在个人与集体利益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第二点是在权利方面,我国是权利集中度较高的国家。

这是我国文化中比较典型的部分,从古时候的孔孟提倡的君臣制度到现代社会的尊敬师长,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是个讲究等级的社会。

而瑞典则是一个主张人人平等,因此,权利和贫富差距也相当均衡。

因此,在权利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最后是不确定性方面。

瑞典人的生活比较休闲随性,因此对生活中出现的不确定状况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不会因为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扰而使自己困扰。

瑞典人拥有较强的忍耐能力,工作态度佳,因此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总之,瑞典是个容易接受不确定性事件的国家。

而我国则尽量在避免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人们往往难以接受不确定的事情,讨厌脱离准则的时间,为了达成共识会相信绝对的真理。

中国人常常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感到焦虑,因此,在风险容忍度上也比较低。

3.2.2吉利与沃尔沃双方的企业文化

在对吉利与沃尔沃的各自企业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吉利集团的企业文化与沃尔沃的企业文化具有相同点,同样也具有不同点。

首先,相同的地方是两个企业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员工团结友爱。

另外,两者的差异主要是在两个企业的管理方式、组织沟通和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的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但是企业文化的冲突可以依靠企业文化的共性来消除。

首先在管理方式上,沃尔沃强调的是员工的个人利益,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主张平等相待。

而吉利集团则强调层层分级,下级服从上级的观念比较突出。

在组织沟通方面,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语言障碍导致双方在信息传达上的准确性的影响。

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国家的背景不同,因此员工的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和价值观等都会出现不同。

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一定会面临对管理层的调整和员工的安置问题,如果不能够妥善的处理的话,将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3.3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的整合措施

并购的完成才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并购后的整合才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吉利已经入主沃尔沃五年之久,这五年间,可以看到在李书福“放虎归山”战略的清晰指引下,沃尔沃2013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呈现出了快速复苏的态势。

如今吉利也跃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战略转型中的一匹黑马,2015年1-5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为219038辆,同比增长约40%,达到2015年全年销量目标45万辆的49%。

这个增幅远高于行业增长幅度,在中国自主品牌中更为显著。

在近日举办的2015年全球汽车论坛上李书福还向外界透露,吉利与沃尔沃正在共同研发一款全新车型,将会归入吉利品牌当中。

据悉,该新车将于2016年日内瓦车展首发,随后于2016年年底正式上市。

可以看出,在经过长时间的整合之后,吉利亦然以一匹黑马的姿态进入我国汽车市场,其整合策略与措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3.3.1品牌及市场战略

沃尔沃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

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首先要维护好沃尔沃本身的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建立一个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经济情况下品牌形象。

其次,要稳固好沃尔沃已占有的汽车市场份额,更要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最后,由于目前吉利品牌处于中国汽车产业的低端,而沃尔沃则是高端品牌,为了能够使沃尔沃品牌形象不受影响,沃尔沃与吉利将各自独立运营。

同时,吉利应当逐步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由低端向高端不断迈进,并且利用好中国市场,采用市场发展战略,提高产品品质,使之得到用户的认可,也可以通过品牌移植,利用旗下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技术以及完备的经销团队来提升吉利的本土品牌价值。

具体做法是:

第一,创建服务品牌,在售前和售中服务方面,通过对销售服务中心的详细综合规划,融合沃尔沃独特的北欧建筑设计风格和先进的技术工艺,建造具有统一外观的汽车展厅和工作车间,通过对销售、维护和保养等多功能组合,让用户在购车和保养维修等各个环节都可以体验到沃尔沃“以人为尊”的品牌理念。

在售后服务方面,提高服务标准,以沃尔沃服务品牌为核心,制定细致的服务流程,涵盖服务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细节,用标准化的操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从主动接触客户到预约、从互动式体验到目录式报价等各个步骤都要有详实的工作内容描述作为依据,切实可行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二,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旨在通过长期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偏好。

并不断调整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策略,最终达到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目的。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车主们的个性偏好将呈现结构多样,层次复杂。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策略,这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客户关系管理是对以往4P营销的超越,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的管理方法。

通过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创造多种交流渠道或方式,达到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3.3.2技术整合战略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但是,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汽车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汽车企业困难重重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国外先进的研发团队和核心技术,是实现国产汽车技术跨越的良好时机。

为进一步缩小与先进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为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吉利集团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同时充分吸收利用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以全面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在进行科研创新时,吉利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于自主创新给予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同时可以尝试更多地与具有共同战略目标的汽车企业结成联盟,分担研发成本。

采用技术融合的整合模式随着双方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加深,吉利为最终吸收和消化沃尔沃的先进技术,采取了技术融合的整合模式。

具体做法是:

第一,加强自身技术整合能力。

对内实行“千名研究生培养计划”,对这些员工进行业务、外语、国际文化、国际法律等方面的培训,为整合的顺利进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对外聘用专业的整合咨询顾问罗兰贝格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吉利对沃尔沃技术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与方案指导。

第二,促进技术要素的融合。

吉利先在中国设立了一个与瑞典总部并行的沃尔沃总部;将自己优秀的技术人员和优良的生产设备有选择地安排到沃尔沃的技术要素中,实现双方技术要素的融合与重组。

第三,双方共同研发新产品。

吉利并购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