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98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7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docx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精品】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我们爱整洁》名师教案

教材分析

《我们爱整洁》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第2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与本单元其他三课都是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习惯而设计。

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在整洁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整洁、文明的好习惯,使学生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逐步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材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镜子里的我”,教材呈现的是孩子们照镜子的画面。

此图包含着教学活动的暗示:

1.先让学生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关注自己,进行自我检查,发现自己身上整洁和不够整洁的地方在哪里。

2.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检查对方整洁与不整洁的地方。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帮助,为对方找出在整洁方面做得好与还需努力的地方,使同学(他人)成为自己成长的支持性力量。

同时,也让大家了解,整洁是一种大家的感受。

教学这部分时,要着重定位于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子是整洁的。

第二部分:

这样做好不好。

教材呈现的是三个画面,这三个例子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呈现了儿童日常生活中在整洁方面的情景。

教学本栏目我们要定位于辨析深化整洁的内涵,除了让孩子简单地判断对错之外,更要引导学生从上一环节对静态的整洁的认识,转换到对日常生活中动态整洁的认识。

主持人的话“你见过哪些不整洁的样子”,是提示学生根据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去分析、判断自己或同学还有哪些行为是不整洁的。

第三部分:

保持整洁有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小组讨论图。

几个孩子在分享交流自己保持整洁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这个栏目时要定位于学习保持整洁的具体方法。

教材右下角小主持人的话“我还知道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是这课的落脚点,也是这一课我们要讨论的重点话题。

第四部分:

这样是爱整洁吗?

此页呈现的三个场景都是学生在保持整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顾虑,呈现了为保持整洁而出现的错误生活行为。

教学此栏目时我们要定位于通过辨析,帮助孩子解决在整洁方面产生的误区,。

知道在劳动、游戏等活动中,弄脏了,能及时清洗干净就是爱整洁的表现。

教材的下方还配有绘本《皮皮的故事》。

绘本是以童话的方式说明整洁的社会意义:

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孩子不受欢迎,也是在告诉学生,整洁不只是个人卫生问题,也是社会交往时的一种礼貌。

绘本的故事情节基本与主版教材不同板块的主题相吻合。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能认识到整洁的具体表现,知道了整洁不仅是仪表干净、衣着整洁,还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懂得爱整洁不仅是个人的卫生问题,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礼貌。

但是,孩子们还没有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很多孩子早上出门时挺整洁、挺干净,放学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个样子,头发散了,脸脏了,手黑了,衣服也凌乱了,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缺乏平时保持整洁的技巧和方法。

因此,第二课时重点是要指导学生爱整洁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保持整洁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并学习、掌握这些保持整洁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保持整洁的好方法,并学习掌握这些保持整洁的方法和技能。

2.懂得保持整洁在生活中要灵活应对,在学习、游戏、劳动中不小心弄脏自己,能及时清洗、整理,这是爱整洁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保持整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保持整洁在生活中要灵活应对,避免陷入爱整洁的误区。

教学准备:

视频、录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爱整洁从清晨开始。

1.揭题导入,播放“清晨整洁好习惯”的视频。

2.看完视频,夸夸小星同学。

3.统计:

班里哪些小朋友跟小星一样不需要爸爸妈妈的提醒就已经养成这些清晨整洁好习惯了呢?

请这些孩子给自己贴一颗整洁星。

4.学学这些同学,全班一起操练操练。

(闹钟响,起床啦!

衣物穿整齐,被子要叠好。

刷刷牙,洗洗脸,耳朵后面不忘记。

梳梳头,洗洗手,指甲缝里也干净。

二、学一学,爱整洁从细节做起。

(一)学保持仪表整洁的方法

1.PPT呈现一组照片:

每天清晨,我们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穿戴整整齐齐去上学,多开心哪!

你看,**的小脸洗得多干净,**的辫子扎得多漂亮,**的衣服穿得多整齐,**的红领巾围得一点都没有歪,你们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2.可是,不知不觉,上完几节课,有的小朋友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出示另外两张图:

写字手黑摸脸、红领巾歪了)

3.你有没有这样过?

怎么会变成这样?

简单交流。

4.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持我们的仪表一整天的整洁呢?

(同桌讨论)。

5.全班交流,随机知晓以下好方法:

洗一洗、擦一擦、整一整、掸一掸、扎一扎说出好方法的贴一颗整洁星。

6.教师小结:

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的仪表不整洁了,一定要及时地洗一洗、擦一擦、整一整、扎一扎、掸一掸,这样就能经常保持整洁了。

(二)学保持抽屉整洁的方法

1听录音:

抽屉的烦恼。

2.你们的抽屉有没有过这样的烦恼?

举手统计。

3.生猜测抽屉变乱的原因:

翻乱的、用完没有放回原处、东西乱塞等。

4.那你有没有好办法来帮帮明明,让他的书桌解除烦恼呢?

5.全班交流,知晓以下方法:

课间经常理一理,取东西不乱翻,用完及时放回原处等(请学生上来操作一下怎么取,怎么放)。

6.用上同学的好办法或者自己的好办法全班一起操练取书、放书。

7.采访:

刚才用了哪种办法?

同桌互看抽屉,整洁的同学贴整洁星。

8.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我们也要这样经常理一理呢?

(书包、书桌、书柜等)

9.课件出示班中从早到晚都能保持整洁的同学的桌面、抽屉照片,表扬这些同学,并贴整洁星。

10.师小结。

三、辨一辨,爱整洁也不怕脏。

1.PPT播放幻灯片,看动画片。

2.看完,先想一想谁是真正的爱整洁?

再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为什么。

3.全班反馈交流,结合班中实际,及时表扬班里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孩子。

4.小结:

在劳动、游戏、活动中,有时候难免会弄脏衣服和身体,如果因为怕弄脏自己而不参加游戏、活动,那真是太可惜了!

像丁丁这样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结束能及时洗干净才是真正的爱整洁!

四、念一念,爱整洁常记心间。

1.生跟着教师一边拍手,一边读记儿歌。

(手脸头发洗干净,衣服鞋子穿整齐。

书包桌面和抽屉,平时注意常整理。

爱整洁,讲卫生,良好习惯早养成。

2.全课总结。

《我们有精神》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在正式场合、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根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第2条“养成好习惯”而编写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栏目:

这样真精神、有精神才好、我们天天有精神。

第一个栏目“这样真精神”呈现了学生生活中典型的五个场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

第二个栏目“有精神才好”,通过两组对比图,让学生体会有精神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栏目“我们天天有精神”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天天有精神,让有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教材副本《谁精神?

》以绘本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精神”不仅仅指外表,而是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的结合。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栏目的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访谈后发现,一年级学生对于“有精神”的理解比较单一,局限于对外在精神的感受,往往认为坐得端正、声音响亮、穿得干净漂亮就是有精神了。

而对内在精神的理解比较欠缺,如他们会认为读书只要读正确就好了,不需要大声朗读;有些学生读书、做作业时姿势做好了,但不够用心;唱歌只要会唱就行,不需要感情投入等。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懒散,精神面貌不佳。

如认为孩子写字时坐姿不够端正;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孩子不能长时间保持“有精神”的状态,需要家长提醒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在正式场合、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难点:

1.理解“内在精神气质”的表现,初步了解有精神有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学准备:

课件(含音乐、视频等)、“有精神”奖章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绘本《谁精神?

(一)导入

师:

小朋友们,森林王国里马上要举行一个“看看谁精神”的比赛了。

好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呢!

小熊是比赛的裁判,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利用有趣的绘本故事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有精神”的状态。

(二)学习故事

1.观看故事

2.互动交流:

你觉得小动物们谁有精神?

预设:

(1)孔雀长得漂亮有精神;

(2)猴子眼睛明亮有精神;

(3)黄莺唱歌响亮有精神;

(4)大白鹅姿势美有精神……

(三)小结

师:

对!

像小动物们一样,漂亮、眼睛大又明、声音响亮、姿势美等都是有精神的表现。

(板贴:

我们有精神)不过,小熊裁判有点烦恼了,人人都能有精神,这可怎么办呢?

别急,我先到小朋友们这儿来看看再说。

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二、这样真精神

(一)导入

师:

小熊裁判来到了校园的操场上,看到哥哥姐姐们正在进行升旗仪式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引入,通过观察辨析、交流互动的方法,初步让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有精神”的状态。

(二)升旗仪式真精神

1.观察交流

(1)欣赏小朋友升旗仪式时特别有精神的照片;

(2)观察、交流、夸夸他们有精神的具体表现。

(板贴:

服装洁、站姿挺、脚步正、眼神亮)

(3)小结:

在学校升旗仪式上,“服装洁、站姿挺、脚步正、眼神亮”都是有精神的状态。

(二)其他正式场合也精神

师:

小朋友们,像升旗仪式这样的正式场合我们要做到有精神,那么还有哪些正式的集会场合也要有精神呢?

1.交流

2.小结:

是的,像这样一些正式的场合还有很多,我们就要像视频中的哥哥姐姐们一样做到特别有精神。

(板贴:

升旗集会有精神)

设计意图:

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都要做到有精神地参加活动。

三、亮眼睛找“精神”

(一)导入

师:

接下来,小熊裁判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想和我们一起找找“有精神”的小朋友。

(二)亮眼睛找“精神”

1.亮眼睛找课堂中的“有精神”

师:

其实啊,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同学很有精神呢!

你的亮眼睛寻找到了吗?

(1)讨论交流:

现场寻找课堂上有精神的人,并说说有精神的具体表现。

(2)重点指导“坐姿端正”:

夸榜样——随“坐姿口诀”做一做

(3)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堂上坐姿端正、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认真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真的特别有精神!

2.亮眼睛找照片中的“有精神”

(1)观察小伙伴日常生活照片,找一找:

谁的样子有精神?

为什么?

(2)互动交流,赞美榜样。

重点聚焦“认真读”:

个体展示——同伴点评——整体展示

(适时板贴:

认真读,高兴唱,响亮说,仔细听)

(3)小结:

读书时边读边想,响亮回答问题,认真聆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唱歌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都是有精神的表现。

3.亮眼睛找其他地方的“有精神”

师: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课堂上有精神的样子,还有哪些样子也很有精神?

小朋友们,请把你在课堂外找到的有精神的样子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1)自由交流

(2)出示照片,个别介绍

(3)同伴点赞

(4)小结:

是啊,无论是在课堂上、校园里还是家里,希望小朋友们在参加学习活动的时候能时时处处做到有精神。

(板贴:

学习活动精神好!

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找精神”展开,找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从过去的生活到现在的生活,从现场的课堂到课堂之外的场所,从观察照片到现场体验再到发散性思考,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样子,从而对“有精神”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营造“有精神”的氛围,鼓励孩子突破自我,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一面。

活动四:

课堂总结

(一)齐读儿歌

师:

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创编的这一首“有精神”的儿歌可以帮助我们做得更有精神!

我们有精神

服装洁,脚步正;

姿势挺,眼神亮。

升旗集会真精神!

认真读,高兴唱;

响亮说,仔细听。

学习活动精神好!

1.提示:

有精神地诵读。

2.齐读儿歌。

3.小结:

小朋友们读得真有精神,特别好听!

让我们记住这首儿歌,提醒自己做到有精神。

(二)赠送“有精神徽章”

1.给同伴贴“有精神”徽章并赠送一句话。

2.小结:

你们看,贴着徽章的小朋友各个精神饱满。

小熊裁判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更有精神地学习和生活。

(三)回应故事,学习总结

1.回应故事

师:

跟我们一起学了这么久,小熊裁判终于明白了小动物们谁有精神。

小朋友们有精神的样子也让小熊裁判大开眼界,它要为大家点赞!

2.学习总结

师:

有精神是一种特别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学得更好,收获更多的快乐!

现在,让我们一起排好队,精神饱满地走出教室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作为课堂总结。

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内容;另外以此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学习,同时共商诵读规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到“有精神”的知行合一。

板书设计:

《我不拖拉》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做事拖拉,初步认识拖拉的危害;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发现自己的拖拉行为。

3.体验抓紧时间做事的意义,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拖拉的危害,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听故事,感知“拖拉”

1、激趣导入:

播放鸟叫声,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2、倾听教材副版中的绘本故事,猜猜:

它叫什么名字?

3、想一想,说一说:

为什么叫它“拖拉鸟”?

4、讨论:

你觉得这样拖拉好不好?

为什么?

活动二:

看图片,说说“拖拉”

1、读读教材中的儿歌,想一想:

这样拖拉有什么坏处呢?

2、联系实际说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拖拖拉拉的行为?

3、根据课堂发言,呈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拖拉事件。

活动三:

想一想,辨析“拖拉”

1、播放故事《一分钟》。

2、讨论:

元元起床时拖拉了一分钟,后果是什么?

3、联系生活,想想说说: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因为拖拉而造成的麻烦事?

4、看视频,感受做事不拖拉的重要意义。

5、做游戏,感受时间的意义。

6、小结,点题:

我不拖拉。

活动四:

续故事,告别“拖拉”

1、呼应课始,再次呈现“拖拉鸟”,请学生说说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2、听听“拖拉鸟”的自我反省。

3、学生展开想象:

给改掉坏习惯后的“拖拉鸟”,重新取个名字。

4、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5、总结本课。

四、板书设计

我不拖拉

不急……

明天……麻烦不断后果严重

等一下……

还没完……

《不做“小马虎”》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马虎,认识生活中马虎的种种表现,能进行自我查找,自我判别。

2.初步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种种麻烦。

3.学会初步探究马虎形成的原因,懂得自我剖析,形成克服马虎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不做“小马虎”》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4课内容。

教材中有两个部分:

生活中的小马虎和怎样才能不马虎。

其中有一个关于马虎原因的探讨——小马虎找原因,和克服马虎方法的指导,教材辅助部分是两个绘本故事:

小马虎添麻烦和马虎危害大。

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呈现马虎的普遍现实,指明马虎带来的麻烦和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克服马虎的办法。

有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唤醒,更有行为的指导。

本课的编写是基于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一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而编写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责任心,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认真细致,不马虎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家长、老师做了调查和访谈,发现以下情况:

在学习中,经常因马虎抄错题、算错题、漏做题;会忘记带学习用品,忘交作业等等。

在生活中,也常因马虎没听清事情,做错事、忘记事、耽误事。

对于马虎带来的后果没有直观的认识,既没有克服马虎的办法,更没有养成做事细致不马虎的习惯和意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年纪小,生性活泼好动,做事经验不足,经常在行动中出现一心图快而考虑不周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能找到自己马虎的原因。

难点:

学会探究自己做事马虎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对学生就马虎的认知情况做一个采访和调查。

2.设计一张马虎调查问卷。

3.准备相关模拟活动的道具。

4.相关的ppt课件和板贴。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听故事,只“马虎”。

1.趣味导入

师: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考一考大家,到底认不认识这些动物。

(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进入动物世界的方式让学生认一认、猜一猜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出一种“怪异”的动物,以开启故事的讲述。

师:

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呢?

(教师出示“马虎”图片,)

这种又像老虎又像马的动物,其实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而关于它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呢?

想听老师讲一讲么?

(教师,根据插图,绘声绘色的讲述)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马虎”这一词的由来。

也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事件的思考和探究,了解“马虎”的内涵,初步感知做事马虎的危害。

2.引导思考

师:

画家为什么会失去了孩子又赔了那么多钱?

(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小结

师:

现在我们把像画家那样做事不认真,不专心,随随便便,粗心大意称为马虎,是种坏习惯。

(“马虎”板贴)

活动二:

生活中有“马虎”

1.出示事例

说到马虎画家,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个马虎的小画家,他画画的时候可马虎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

以“丁丁画画”为切入口,导入生活中的“马虎”。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了解丁丁做事的粗心大意。

以此为“引子”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当中。

由远及近,由人及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师:

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

他画的马没画尾巴。

预设2:

螃蟹只画了2条腿

预设3:

鸭子的嘴巴是尖尖的了。

预设4:

兔子的耳朵是圆圆的了。

兔子5:

兔子有胡子了

师:

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呢?

我们来听一首歌曲,你就知道了。

(播放歌曲)

师:

你们找得真细心,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

其实这个丁丁在生活中也是个小马虎呢,我们接着来看,丁丁还出现了哪些马虎行为。

(出示马虎示例,让学生观察)

预设1:

丁丁扣子扣错了,乱扣的。

预设2:

玩沙子的时候忘记把铲子拿回来了。

预设3:

做作业的时候忘记做了一题。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因此通过同类现象的梳理和交流。

让学生回归生活,咀嚼生活,感受马虎现象在自己生活中的具体存在。

因此让课堂更真实,更富有针对性。

2.侦探调查

师:

像这样的马虎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

做过多少呢?

我们拿出课前的调查表。

做过马虎事的,请举手。

师:

那你做过几种马虎事

预设:

5种,6种,7种。

师:

谁来讲一件你做过的马虎事。

师小结:

我们周围居然也有那么多马虎事,我们小朋友一不小心都成了“小马虎”。

(板贴)

活动三:

“小马虎”有麻烦

1.绘本讲述,思考交流

(PPT出示14.15页下方的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

设计意图:

以教材的绘本故事为导入载体,让小朋友了解一件小小的马虎事所带来的麻烦。

让学生通过探究“忘带作业本,给哪些人带来了麻烦”。

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交流和对话同时,联系自己的马虎,进行真实的生活对接,切实发现因为马虎带给自己以及他人的麻烦,从而知道“小马虎有麻烦”,感受到马虎所带来的闹笑话,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等等方面的问题。

师:

我们知道丁丁是个出了名的小马虎,老爱做马虎事,这不,今天一大早他又做了一件马虎事。

他做了什么马虎事?

预设:

作业本忘带了

师:

丁丁把书本忘记在了家里,会给哪些人带来麻烦呢?

带来什么麻烦呢?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师小结:

这一个小马虎,居然带来了那么多麻烦。

2.曝光麻烦

师:

小朋友们,你们做过的马虎事中,我想也肯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麻烦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大家都来认识马虎的麻烦。

3.教师小结

师:

听了小朋友们的发言,我更加感觉小马虎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

老师还编了一首马虎麻烦呢。

(出示儿歌)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活动四:

“小马虎”找原因。

1.相互找原因

(ppt出示背景图)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模拟侦探的方式,引导学生转换身份,从局外人视角分析马虎事件的原因。

根据学生善于具象,倾向直观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形成类别化的问题查找,得出有真实意义的原因分析。

以引导学生剖析自己的马虎,产生自我反省。

师:

(老师带上侦探帽子)老师是其实是著名的马虎大侦探,看到那么多小朋友马虎了,我就想来找一找马虎的原因是什么?

你愿意帮我一起找么?

请先在四人小组内一起先讨论下。

预设生1:

太心急/着急了。

师:

你有哪件事太着急了。

师:

原来心急了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生2:

做事不专心。

师:

你做什么事不专心了

师:

原来做事不专心,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3:

做完作业没检查。

师:

你做什么作业没检查?

结果怎么了?

师:

原来做完事情不检查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4:

做事太粗心大意了。

师:

你做哪件事粗心大意了?

结果怎么样?

师:

原来做事粗心大意也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5:

做事不认真。

师:

你做了件什么事不认真?

结果怎么样?

师:

原来做事不认真会让我们马虎。

2.“智慧仙子”有秘方

师:

本侦探可不是小马虎,所谓为了搞清楚马虎的原因,特意去请教了智慧仙子。

看看她认为马虎的原因有哪些。

(图片出示智慧仙子,并点击马虎的原因)

师: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的马虎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也了解了马虎的原因,我们要不要做小马虎啊?

生:

不要做

师:

对啦,我们不做小马虎,并板贴“不做”。

小朋友们,这纸上有很多你做过的马虎事,让我们用力把他揉成一团,把小马虎扔进垃圾箱,从此告别这些马虎事,好不好?

(生揉纸团,然后扔进垃圾桶)

设计意图:

最后,借助于一个具有简单仪式效果的活动。

让学生把记载着自己马虎经历的纸团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从形式上告别这些马虎毛病。

也同时用告别活动警醒自己,做事细心,富于条理。

3.小结,收尾。

师: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呢?

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马虎,知道了它带来的麻烦,知道了发生马虎现象的原因,而且还立志要改掉马虎的坏习惯。

我相信,我们以后再也不会马虎哦,养成做事专心细致的好习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又快又好哦。

板书设计:

4不做“小马虎”

闹笑话不认真

丢东西不专心

成绩变差太心急

耽误时间粗心大意

没有检查

《风儿轻轻吹》名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风儿能帮我们”、“风儿的‘脾气’”。

“风儿能帮我们”定位于让学生了解风的功能。

教材中的四幅图分别呈现的是拿扇子扇风,帆船借助风力前行,风中晾晒衣服和风力发电。

这些内容,旨在提示风儿对人们生活无处不在的帮助,让学生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主持人的话,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补充风儿在生活中的其他作用。

“风儿的‘脾气’”定位于让学生认识不同级别的风,并了解在由风导致的极端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风儿的“脾气”是一个有较强的科学色彩的话题,教材避开了用风的等级来描述,选用“微风”、“大风”、“台风”这样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

主持人的话,旨在提示,在遭遇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时要学会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