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925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docx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消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病症

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局部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

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9.3-50.6)微米x(2.8~5.6)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3~18.9)微米x(6.7~10.3)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

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

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1.种薯种苗传病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就会产生病苗,病苗又可侵染健苗,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

引进带病苗将病菌带人无病区,从而又产生新的病地或病区。

2.土壤和粪肥传病土壤传病的轻重,依土壤含菌量多寡、薯块伤口的多少而定,一般而言,大田土壤传发病较轻。

用病土育苗、垫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带菌传病。

土壤带菌主要来自病残体和带菌肥料。

用病薯、病残体沤肥,或用病床土垫圈和用病薯水泼圈等,均可使肥料带菌传病。

病菌在粪肥中,冬季可存活120~190天,春季可存活60~70天,夏季可存活28天。

可见带菌肥未经腐熟者能够传病。

3.黑斑病在收获期可借人畜携带以及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病菌,主要从薯块的伤口、裂口、根眼侵人。

如将病薯和带菌薯块入窖后,在密集的情况下,抱子能借水滴、空气以及昆虫、老鼠等进展传播。

〔四〕发病条件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温湿度、土质、甘薯品种以及薯块伤口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其发病温度最低为8℃,最高为35℃,最适为25℃。

在10℃以下,35℃以上一般不发病。

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加而加重,又随湿度的增高而递减;但在14%~100%间,均能发病。

例如,育苗期因苗床加温、浇水、覆盖以及薯块上存在大量伤口,是黑斑病流行最有利的条件;而35℃以上高温育苗,那么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

生长期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开展,如地势低洼潮湿、土质勃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地块发病轻。

生长前期于旱,而后期雨水多引起薯块生理破裂者,一发病重。

田间有地下害虫和田鼠危害,造成伤口多,黑斑病相应也重,贮藏期间感病最适温度为23--27℃,15℃以上对发病有利,到达35℃又可抑制发病。

〔五〕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壮苗

〔1〕种薯消毒。

消毒方法有2种。

温水浸种:

温水浸种的作用是借助热力杀伤病菌,以获得无病薯。

方法是用52~54℃的温水浸种处理10分钟,以杀死种薯外表附着的及潜伏的菌丝。

利用这种方法处理种薯,防病效果可达80%左右。

经过温水消毒的种薯上炕(床)后,如遇低温,易受冻腐烂,必须做好苗床的增温防冻工作。

温水浸种要求比拟严格,同时由于各品种的耐热力不同,应用时要先做试验,掌握处理后以皮不变色为宜。

药剂浸种:

利用药剂直接杀死种薯上所带病菌。

有效药剂有以下几种:

50%代森按:

用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效果良好,还有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各地已广泛应用;50%或70%甲基托布津:

用200~300倍液浸种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种薯平安,但分解快,残效期短;50%多菌灵:

用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防病效果良好,不仅有治疗作用,还用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其缺点也是残效期短;50%麦穗宁:

用500~700倍液浸种10分钟,也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2〕高温育苗。

采用高温育苗,一方面可以控制病害的开展,另一方面还可防治腐烂,并可促进早出苗,提高出苗率。

高温育苗的形式,有火炕育苗、室内催芽结合薄膜覆盖育苗、温床薄膜覆盖育苗等几种方法。

高温育苗是在育苗时把苗床温度提高到35~38℃,利用热力杀死或控制病菌在苗床上的活动和侵染,以到达控制病害的目的。

顿水顿火高温育苗的方法,是将炕温升到30~32℃,即可伏薯。

伏完后,浇水350~500千克,接着施无病菌肥土10厘米左右。

用大火争取3-4天把床温提高到35~38℃(如果床面覆盖有塑料薄膜,那么应注意床的适当通风换气,以免高温高湿造成缺氧烂床)。

之后,封闭炕火,在7天内使床温不低于28~31℃,温度低了要酌情适当烧火。

拔第一茬苗时,自然降温到20~22℃,拔完后的第一天浇水500千克左右,并立即用大火增温到30~33℃,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苗受伤,以后可保持苗床温度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除浇足水外,苗床温度也应提高到35~38℃,以利催芽,并保持床温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后,如果天气较暖,那么可省去烧炕。

采用室内催芽结合露地薄膜覆盖方法,主要是先把种薯放在室内进展高温催芽,即在35~38℃的温度,90%左右的相对湿度的条件下保持4昼夜,然后降温到30~34℃,催芽6--8天,待芽长到1厘米时,再将带芽种薯移到冷床或露地加盖塑料薄膜进展育苗。

2.大田防病

开展药剂浸苗消毒或实行高剪苗,结合进展轮作倒茬,即可有效地减轻或控制黑斑病在大田中的危害。

〔1〕药剂浸苗。

50%多菌灵:

用2500~3000倍液浸薯苗下部10厘米,2~3分钟(或一蘸),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

500克50%可湿性粉剂可处理2000~3000棵薯苗;70%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用500~700倍液浸苗,效果很好,在各地广泛推广;50%麦穗宁:

用500~700倍液浸苗,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上述药剂还能刺激薯苗扎根,促进生长,但对已经出现病斑的薯苗,那么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因此,在浸苗前,对薯苗要经过精选,剔除病苗。

同时,考虑到薯苗根基部带菌量较大,假设先剪去带白根局部6~10厘米,那么有助于防病效果的提高。

〔2〕高剪苗。

根据黑斑病主要侵染幼苗根基部的特点,通过高剪苗,可以减少薯苗带病时机,减轻危害,春苗的苗床(炕)薯苗距地面6~10厘米处剪取栽插。

如果栽夏薯种苗缺乏,可采用剪春薯秧栽夏薯,均可收到一定的防病效果。

〔3〕轮作换茬。

由于土壤中病菌积量的增加,造成病害在大田中的恶性循环。

因此,采用轮作换茬,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一般与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高梁、谷子等作物轮作较好,轮作以3年为宜。

〔4〕建立无病留种田。

建立无病留种田是获得无病种薯的经济有效措施。

方法是选择3年未种过甘薯的地块,施用净粪,采用地高剪苗或剪春薯蔓栽夏薯,作为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面积为甘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

3.高温大屋窖贮藏

高温大屋窖具有贮藏量大、便于管理、平安防病的特点。

除了高温大屋窖外,还有半地下加温小屋窖,以及根据地形改造的窖洞窖等。

所有这些窖型平安贮藏的效果都很高。

高温处理能够防治黑斑病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高温热力抑制病菌的生产繁殖,加速薯块伤口木栓化(伤口愈合)的形成。

高温愈合处理的简要方法是:

利用专门建造的加温屋窖及其加温散热设备,在甘薯人窖后,构筑火道,关闭门窗,速烧火加温。

要求在较短时间内使薯窖温度升高到38~40℃,保持4昼夜,然后翻开门窗立即散热降温,将窖温降至12℃左右,以后按一般窖温要求进展管理。

对于一般窖那么主要掌握适时收获,精细入窖,作到四轻(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五不入(带病、虫咬、破伤、露头青、受淹)。

控制窖藏量在70%左右,严格控制窖温在11~13℃。

加强管理过好三关(高温发汗、越冬低温、还阳变暖),提高平安贮藏效果。

另外,用50%多菌灵500~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处理甘薯,即把甘薯放入药液中浸泡,随即捞出而后人窖的贮藏方法,对控制窖藏期黑斑病、软腐病的发生蔓延收到良好效果。

4.开展检疫防病,防止扩展蔓延

严格实行检疫,是防止黑斑病随种薯、种苗人为传播蔓延的主要措施,也是综合防病措施的组成局部之一,全面开展三查(查病薯、虫咬薯、破伤薯不进窖,查病薯不上床和查病苗不下地),三防(防止引进病薯病苗,防止调出病薯病苗,防止病薯病苗在本地流地)收效很好。

无病区要开展检疫工作,病区也要注意检疫防病。

二、甘薯茎线虫病防治

甘薯茎线虫病也叫糠心病、空心病等。

在我国南北各省(区)都有危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此病可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造成烂种、死苗、烂床、烂窖,一般危害可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产。

除危害甘薯外,还可危害马铃薯、花生、豌豆、大豆、大麦、三叶草、紫云英等300余种植物。

对玉米、高梁、谷子、小麦以及棉花,那么不危害。

〔一〕病症

甘薯茎线虫可以寄生危害薯茎和薯块。

凡被寄生危害处,内部组织均呈黑与白的疏松花瓤,群众称为糠心。

这是因为茎线虫侵人寄主后能分泌唾液,溶解甘薯内部细胞间的中胶层,并再次感染杂菌所致。

这种典型病症在种薯出窖时,表现最为明显。

苗期被害后,基部变青,没有明显边缘或病斑。

剖视茎部,里面有褐色糠心,严重者糠到顶;但当线虫侵人数量少或侵人时间短时,病症不明显。

薯茎被害后,在主蔓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的斑块,内部也呈褐色糠心。

严重者糠心延达顶端,病株蔓短,叶黄,生长缓慢,甚至主蔓枯死。

薯块受害,先是外皮退色,不久变为青色或暗紫色,有的还稍凹陷,发生裂口,其皮下组织发软,褐色,而里面空心。

被害薯块在田间由于细胞分裂不协调,常出现龟裂;但收获贮藏的薯块因已停顿生长,故不龟裂。

薯块被害可分3种类型:

1.糠皮型

仅皮层被害,而内部完好,通常贮藏、出窖的薯块和芽苗多属此类型。

2.糠心型

薯块内部为糠心而皮层完好,外形与好薯一样,但重量大减。

老式“窝瓜〞的病薯多属此类型。

3.糠心与糠皮混合型

外观为糠皮型而内部为糠心型,这是糠皮型与糠心型后期病症,两者最终都可开展为既有糠皮又有糠心。

〔二〕病原

此病是甘薯茎线虫引起,该虫属侧尾腺口线虫亚纲,垫刃线虫目,垫刃线虫科。

线虫一生有成虫、卵、幼虫3个时期,成虫为雌雄同形、白色细长蠕虫状,但雌虫较雄虫略粗大。

雌虫大小为(0.9~1.6)毫米x(0.03~0.04)毫米,吻针长11~13微米,卵巢(58~65)微米x(17~19)微米。

每个雌虫一生可产卵100~200粒,在适宜环境下,20~30天完成1代。

此虫在2℃时开场活动,最活泼的温度为26℃,夏季高温能抑制其繁殖,因而大量繁殖和危害主要在春秋两季。

甘薯茎线虫一年发生多代,在15℃下,每代约需20天。

以卵、幼虫和成虫越冬,其中以幼虫为主,占90%以上。

越冬幼虫在土壤里呈休眠状态。

茎线虫属喜湿性种类,耐涝性强大,浸幼虫于水中,半个月以后还不死亡;但抗旱力亦强,当薯干含水量12.78%时,贮藏3年死亡率才到达98%。

土壤中,茎线虫的活动层为离地10~15厘米;离开寄主后多居土壤干湿交界处。

这种线虫较好气,在薯贮藏时,以薯堆表层和近气洞地方发生多,危害重。

〔三〕传播途径

此病传播主要有以下4种途径:

1.薯块用健薯作种薯育成的薯苗,栽种在无病田里不发病;但用病薯育成的薯苗,栽植在无病田里所产的薯块那么多数发病;健薯与病薯混合人窖,茎线虫病可以从病薯块传给健薯块,引起发病,发病率可达50%以上。

2.薯苗和薯蔓在疫区查到的薯苗和薯蔓都有茎线虫。

薯苗和薯蔓的带虫规律为:

〔1〕苗床拔苗次数越多,那么带虫率越高。

〔2〕整个薯蔓越近基部带虫数越多。

栽植越早的薯苗带病时机越少。

〔3〕从疫区或病株剪下的薯蔓和薯苗,带虫率都高,容易引起茎线虫病的扩大蔓延。

3.土壤

在病地的土壤中,都能别离到甘薯茎线虫,多的每克土壤有虫20条,用无病苗栽植病地,收获时病薯达100%以上,这足以说明土壤可以传播茎线虫。

4.厩肥

用病土填圈,其中混有未经煮熟的病薯残渣,以及在圈顶晾病薯干和病薯蔓,都会使茎线虫大量混入圈中。

施用这种厩肥于甘薯地,那么茎线虫经土壤侵人薯株而发病。

〔四〕发病条件

1.茬口

春薯生长期长,线虫侵人寄主后繁殖代数较多,所以病重;反之,夏薯病轻。

连作地年年有寄主供茎线虫寄主繁殖,故病重;轮作地或生茬地,那么发病轻。

2.土质

因茎线虫喜湿好气,土壤湿润、涝洼多水的沙土地发病快而重,薪土地发病慢而轻。

痔薄地虽肉食线虫数量少,但因较少受到天敌制约,所以同样病重。

3.品种

对此虫抗病性弱的品种较多,如一窝红、济薯1号、栗子香等,抗病强者较少。

〔五〕防治方法

1.消灭病原

每年在育苗、栽植和收获时,应收拾病薯、病蔓和病苗,集中于非耕地晒干,然后充作燃料,或煮熟后作饲料。

病薯干也可用作酿酒。

切勿将病组织随地乱丢或进展沤肥,以防病害传播蔓延。

2.推行轮作

重病区或重病地,应实行轮作,以甘薯与高梁、玉米、粟、棉花相互轮作。

隔3年不种甘薯,能根本控制甘薯茎线虫的发生危害。

3.选用抗病品种

在重病地,应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以减少危害,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甘薯"868"、红心王2号、徐-71-236、553、宁32-16、烟薯6号、青农8号。

4.选用无病床址、床土,精选无病种薯、种苗

供育苗的床址,应选未种过甘薯的菜地或空地;使用的床土和种薯都需要严格选用不带茎线虫的;薯苗应用净苗,尽量减少大田危害程度。

5.药剂防治

〔1〕辛硫磷浸苗。

用50%辛硫磷300倍液浸薯苗30分钟后栽植,可使薯苗上带有的甘薯茎线虫大局部死亡。

方法:

大规模浸苗可在室内用土先堆成一个15厘米高、33厘米宽、66厘米长的池,外表铺一X薄膜塑料,然后倾人清水30千克,加50%辛硫磷50克,加药时边加边拌即成300倍药液。

薯面可以每百株捆成一把,将基部剪去一些,浸人药液中20~30分钟取出。

一次能浸苗2500株,药液可连续使用,到高度低于7厘米时,应补充同浓度药液,以保持7厘米以上高度。

辛硫磷忌阳光,所以,浸苗工作必须在室内进展;经此药浸过的苗,能杀死大局部侵人薯苗的甘薯茎线虫,但不能防治病地中的茎线虫。

〔2〕药剂处理土壤和粪肥。

用二溴乙烷处理土壤和粪肥,效果最好,每667.7米2用70%二澳乙烷2.5千克加水30倍,结合耕地施入15厘米深土中;粪肥处理,每2500千克粪堆用药0.5千克,加水15千克打孔施入,密闭消毒2个月,然后摊开捣碎散气。

三、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亦称烂根病,是一种消灭性病害。

发生在XX、XX、XX、XX等省,以XX、XX比拟普通,危害严重。

发病地块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绝收。

〔一〕病症

1.苗床期

发病薯苗叶色浅黄,生长缓慢,须根尖端和中部有黑褐色病斑。

出苗较晚,出苗率显著减少。

2.大田期

根系、薯块和茎叶都有明显病症。

〔1〕根系。

是病菌主要传染部位,开场从吸收根、根尖或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而后大局部根变黑腐烂。

地下茎也被感染,形成黑斑,病部多数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发黑疏松。

重病根系全部腐烂;病轻者地下茎近土表处仍能生出新根,但多形成紫根,不结薯。

有些病株即使结薯,薯块也少而小。

〔2〕薯块。

染病后形成大肠形、葫芦形等畸形薯块,外表生有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稍凹陷,外表初期不破裂,但至中后期即龟裂,易脱落;皮下组织变黑疏松,底部与健组织交界处可形成一层新表皮。

贮藏期病斑并不扩展。

病薯不硬心,煮食无异味。

〔3〕茎叶。

患病株茎蔓伸长较健株为慢,多分枝,遇日光暴晒呈萎蔫状。

人秋气温下降,茎蔓仍能继续生长,但每节叶腋处都会现蕾开花。

重病株薯蔓节间缩短,从底叶开场向上,各叶依次色淡发黄,延及全株,叶片皱缩.增厚反卷。

遇干旱天气,往往叶片边缘焦枯,提早脱落,蔓的顶端只余2~3片嫩叶,终致整株死亡。

〔二〕病原

甘薯根腐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原菌为腐皮镰抱,甘薯专化型。

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丝胞纲,瘤座菌目,瘤座菌科,镰刀菌属。

此菌繁殖器官为分生抱子。

小型分生

孢子卵圆形,呈短杆状,多数单抱,大小为(5.5~9.9)微米x(1.7~2.8)微米,少数有1个分隔(13.2~17.6)微米x(2.8~4.6)微米,聚合成假头状,生于瓶状小梗上。

大型分生抱子,纺锤形,上部第二至第三个细胞最宽,壁厚,分隔明显,顶细胞圆形或似嚎状3一8个分隔,以5个分隔为主,5个分隔的一般为(48.4~159.4)微米x(4.4~5.6)微米,黏分生抱子团呈淡米黄、乳酪黄或暗蓝绿色。

厚垣抱子生于侧生菌丝上或大型分生抱子上,单生或2个联生,呈球形或扁球形。

厚垣抱子有2种类型:

一种是外表光滑的,直径一般7.1~11.0微米;另一种外表突出,直径一般9.1~12微米。

〔三〕传染途径

土壤、土杂肥和病残体是此病的主要传染途径;田间病害的扩展主要靠水流和耕作活动;带病的种薯和薯苗那么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1.土壤传病

甘薯根腐病主要靠土壤传染。

病菌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以0~15厘米土层菌量最大,发病最重,根系感病指数为29.0;在3~45厘米的土层中感病指数为8.0。

随着土层的加深,菌量逐渐降低,发病程度也随之减轻。

2.土杂肥传病

病区用病茎、病根、病薯积肥或作饲料;或用粉坊洗下的病薯水、粉渣水喂猪或倒人猪圈,都会使土杂肥带大量的菌。

或用病土垫圈也会造成厩肥带菌。

3.病残体传病

病根、地下病茎以及病薯上,均潜存着大量病菌。

每年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是使土壤菌量积累和加重病害的重要原因。

所以,病地随着寄主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发病程度也逐年加重。

4.种薯和种苗传病

用病薯或在有病苗床(用病土垫床或使用病肥)上育苗,都可使薯苗带菌传病。

随着调运病苗,病菌可在无病区繁殖传播,成为疫区。

带病种薯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5.流水传病

流水携带病菌是根腐病的近距离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发病条件

甘薯根腐病发生规律是:

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夏薯重于春薯,连作地重于轮作地,晚栽重于早栽,沙土瘩薄地重于壤土肥沃地。

1.温湿度与发病关系

春薯一般在栽后20天到1个月,即5月下旬至8月份为发病盛期,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病情有所减轻。

发病温度X围在21--30℃,适宜温度为27℃左右。

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旱情严重,甘薯长势差,发病重。

2.品种与发病关系

不同品种抗病程度有明显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品种。

有些品种因种植地土壤带菌量的多少、发病条件适宜与否等因素,也有表现出不同的感病或抗病。

3.连作与发病关系病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病残体越多,发病也越重。

实践证明,病地实行3~4年轮作,改种花生、谷子、玉米等作物,能有效地控制根腐病。

4.土质、土壤肥力与发病的关系

据调查,丘陵旱薄地和瘦膺地、沙土地发病重,而平原壤土肥沃地、土层深厚的黏土地发病较轻。

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加强田间管理者病情相对减轻。

5.不同栽苗期与发病的关系

甘薯的不同栽插期发病的程度不同。

适期早栽,发病较轻;一夏薯发病重于春薯。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根腐病的经济有效措施。

目前,抗病高产品种有甘薯"868"、红心王二号、徐薯18,X红9号、济薯5号、四季红、烟薯3号、红皮早等,但品种的抗病性有随栽植年限的延长而逐年降低的趋势,因此,在病区注意年年选优留种,不断更新。

2.培育壮苗,适时早栽,加强田间管理

实践证明,早栽、早管、促早发能增强甘薯的抗病力。

春薯育苗,要选用无病种薯,做到早育壮苗,保证适时早栽。

麦收前锄2~3遍,灭草保墒。

发病盛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普遍灌1次水,遇天气干旱还应及时浇灌。

夏薯在麦收后力争早栽,栽前浇好造墒水,栽后半月左右,如干旱无雨,须再灌1次。

3.深翻改土,增施净肥

甘薯根腐病菌主要集中在0--25厘米的土层里。

对重病田实行深耕翻,以生压熟,并增施无菌有机肥料,可减少土壤耕作层的菌量,增强甘薯抗病能力。

4.轮作换茬

实践证明,连作地发病重于轮作地,实行甘薯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梁、谷子、绿肥等轮作,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

轮作年限要以发病程度而定,重病地轮作年限应在3年以上。

5.清洁田园,防治病害蔓延

平时将田间病株就地收集,深埋或烧毁。

收获时,对病薯、病拐以及病地的藤蔓,应进展妥善处理。

病薯、病拐须进展切碎煮熟前方可充作饲料,严禁随地乱丢或沤肥。

病地的土壤不用作垫圈土。

此外,对地势上下不同的发病田块,要修好水沟,以防病菌随雨水自然漫流,扩散传播。

6.建立三无留种地,杜绝种苗传病

建立无病苗床(用无病土,施无病肥),选用无病、无伤、无冻种薯,并结合防治甘薯黑斑病,进展浸种和浸苗。

选无病地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选无病地,一栽无病壮苗),培育无病种薯。

无病单位不要到病区引种、买苗,杜绝病害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