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21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docx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经济学派整理

经济学派

一、公共选择学派

1、试论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2015财政)

理论简介:

(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

产生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在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影响下,人们逐渐地意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意识到政府有必要用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滞胀问题,这样,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公共经济活动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假设政府制定政策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被看做为外生给定的,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看成是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也就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为了揭露这一假设并不成立,就必须像微观经济学中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那样实证地分析政府的行为,这导致了公共选择学派的产生。

公共选择学派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学派的特征有:

1.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以往被经济学家是为外部因素而由政治学研究的传统淋雨;

2.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运用微观经济学的费用—收益分析方法,分析政府这一生产公共产品的“机器”是如何组织和构成的,并分析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

3.分析国防、法律、税制以及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的。

具体来说,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有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人行为、政党的政治学、官僚主义等,公共选择学派试图回答现代西方民主政体是如何运行,以及个人选择不同的公共选择做出的反应是什么,其后果又如何。

其代表人物有布坎南与戈登·塔洛克。

(二)公共选择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物品的特征构成了公共选择存在的理由,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这种特征使得在消费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免费搭车的问题,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是失效的,为此,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但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人不会因他所在的地位不同而使其本性改变,也就是即便在政治活动中,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因此,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学中的经纪人假设引进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分析中。

因此,没有理由把政府看做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政府也会犯错误,也会不顾公共利益追求,国家的决策过程是与经济市场类似的,是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公共选择学派把市场分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两部分:

在经济市场上,主体是消费者和供给者,人们同伙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是,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关于,选民和利益集团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政治家是供给者,用对大多数人有力的政策换取尽可能多的选票,人民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公共物品。

内容一:

民主制度下的集体选择行为:

1.一致同意。

公共物品的生产只有在所有当事人都同意或至少每人反对的情况下才能批准进行。

其优点是不会对任何当事人造成损害,一致通过的方案必定是帕累托最优的;缺点是无法排除个别参与者利用否决权进行敲诈活动,以及决定成本太大,其成本是人数的增函数。

2.多数票规则。

即所有当事人中越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以上的某一比例的同意,方案才可实施。

多数票规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所通过的方案往往只能改善多数人的福利,可以会损害反对该方案的少数人的福利。

因此,多数票制具有强制性,多数派成员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少数人,迫使他们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方案;

第二,它往往会引起稀缺资源在公共物品上的过度投入,如果一种公共物品的受益是部分人享有的而其陈本是全体人承担的,或者其受益是全体人享有而其他陈本是部分人承担;

第三,它在无形中助长了当事人忽视投票权的行为。

因为单个当事人的选择不像在一直同意规则下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当事人可能会愿意去进行选择或不愿意去进行认真选择,对投票持冷漠态度,从而导致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方案被通过;

第四,可能会出现投票悖论。

即投票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甚至全部供选方案都有可能当选,结果不具有唯一性。

其出现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偏好出现多峰现象,若当事人的偏好排列呈现单峰现象,则不会出现投票悖论。

单峰状态是指单个当事人的偏好排列像一座只有一个峰顶的高山,只能有最多一个上坡面和一个下坡面,而不能像群上那样上下起伏。

3.其他投票规则。

包含加权投票规则:

股份公司内部众股东的选择规则;否决投票规则:

当面临若干供选方案时,每个当事人都首先排除自己最不喜欢的方案,一轮一轮进行,直到剩下唯一的方案为止。

内容二:

公共选择“流”

公共选择学派指出,如果等强度偏好假设成立,即一个人对于不同的公共物品的偏好是无差异的,那么在投票过程中将不会出现交易选票的行为。

如果放弃等偏好假设,即承认对某一公共物品,有的人具有强烈偏好而另一些人只具有轻微反感;同时对于另一种公共物品则正好情况相反,于是两部分人就可能进行选票交易,交易的类型从简单的互投赞成票到公开的选票买卖。

互投赞成票好的结果可能使一些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真正赞同但态度强烈的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坏的结果是可能使一些从整个社会来看利益小于损害的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如果它的收益高度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儿损害广泛分散在大部分身上,另一个坏的结果是有可能使公共物品过度供给,以及从公共选择的连续进行的角度看,可能会导致各种永久或准永久的联盟,这种联盟有可能持续地把外部成本强加给一个相对固定的少数派群体。

内容二:

官僚主义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出现官僚主义行为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官僚主义行为通常是给政府官员带来个人利益的最佳方式;其次,政府的组织结构特征使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官僚主义的解决办法必然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市场的解决办法。

原因主要有:

第一,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可能以获利为目的,因而失去了追逐利润动机的政府官员不会把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努力压缩到最低限度;第二,政府部门往往倾向于提供超额服务,超出公众所实际需要的程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三是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往往是无效的,在于向监督者提供信息的正是被监督者,另外,监督者完全可以被被监督者所操纵。

为此,公共选择学派关于官僚主义的结论有:

1.社会中官吏越多,“官僚敛取物”就有可能增加的越多。

因为官吏有直接的理由和更便利的地位来进行比其他公民阶层更广泛更有效的政治活动。

结果是政府的开支、机构、人数随着官吏的增加越有可能增加;

2.用于政府干预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这种设想,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都证明无效之后,才是可以考虑的。

内容三:

民主政府

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政府;

1.慈善的专制者

意味着完全以社会的利益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他的专职意味着可以不受公民或其选举代表的牵制。

西方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暗含这种前提;

2.政府是个拥有自己独立利益的“巨物”

巨物型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最大的财政收入等。

该模式承认官员的经济人特征,巨物型政府从自身的长期目标出发,不采取不利于长期财政收入最大的行为。

这个模型主要适用于分析现代西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3.西方民主型政府

该模式既定全体公民以投票方式参与政府决策,政府的行为目标受到公民选票或民选代表的约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实际上处于民主模式和巨物模式之间,更接近前者。

同时,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公共服务费用的分散性和其利益分配的集中性,是造成政府作用不断增长、财政开支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

因为政治家们清楚,通过提出新的支出计划而不是主动削减公共开支能够获得更多的选票,因为一般选民纳税人通过缩减政府开支所得到的利益往往低于被缩减开支的受益人所感受到损害,从而纳税人未必会投主动缩减开支的政治家的票,而因缩减开支而受害的那些人肯定不会投他的票。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当前困扰西方经济的政府赤字和同伙膨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必然结果。

凯恩斯经济学的暗含前提是慈善专制模式的政府,因而政府干预可以视经济的繁荣或萧条而灵活变换,实际上,按照凯恩斯的主张放弃平衡预算原则后,西方的民主制度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成为单向性的,即萧条时很容易增加政府开支,而繁荣过度时却很难紧缩政府开支,这便造成了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和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

因此,正确的对策是进行整治制度和法规的改革,其目标是遏制不断膨胀的政府势力。

1.封闭国民经济的财政政策

在封闭型国民经济的情况下,对于流通中的需求发生需求时,预期货币总收入也会发生波动,而因为工资和价格的刚性作用,这些波动预期将迅速地转化为实际收入和就业率的下降。

个人预到政府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因此,个人可能会授权或投赞成票在社会总收入下降的时期政府运用赤字财政政策。

个人对赤字的弥补会做出理性的反应,如果社会收入能以稳定的速度增长,最终产品的价格也将保持稳定,那么在一段时期内,净财政赤字就是合乎需要的。

但是,布坎南不赞成用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公债必然会使现期购买力从公众处转移给政府,政府为获得这一购买力承担了以后支付利息的义务,同时,公债对资本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发行公债相当于摧毁资本的价值。

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

这里的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的公民可以在各政治辖区内自由转移劳动和资本资源。

假设地方收入下降,支出保持不变,于是出现了预算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这时,地方政府的支出流量将会增加,而利率不会改变。

如果债务是内在的,即地方政府是从本地得到的资金,这种赤字创造与债务筹资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微不足道的收入创造效应;如果债务是外在的,则本地消费和投资没有被汲走资金,也就是说,只有创造了外部债务时,依赖于发行公债的赤字筹资才是有效的。

由于公债是要由以后的纳税人来承担的,因此就要确定收入的增加以现值计算是否能足以抵消未来税收义务的贴现值。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支出的增加都会有地方乘数效应。

地方政府的某些债务支出留在当地,使得以后各时期私人支出也将增长。

偿债所需的未来税收的限制,可能远远低于公共服务利益现值和现期本地收入净增额,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就是合乎需要的。

3.开放国际经济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

(1)在固定汇率下。

如果政府创造预算赤字并通过创造新货币来弥补赤字,而总支出保持在期望的水平上,利率、物价都保持稳定,国际资本流动不发生变化,这种财政政策在部分开放的经济模型中就是有效的。

如果政府通过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同样的目标,这时货币当局为刺激内需而购买证券,利率会下降,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货币当局为恢复平衡不得不卖出外汇,这便抵消了当初购买国内证券的作用,这样的货币政策就是失效的。

(2)在浮动汇率下。

一是政府在总支出即将下降的时候创造预算赤字,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

这一政策使总支出保持在期望的水平上,利率、物价和汇率都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这种政策是有效的。

二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同样的目标。

这一固定汇率制下不成功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却是成功的。

三是政府创造了赤字并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

销售证券提高了国内利率,这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并使汇率上升,但这会反过来阻碍出口,鼓励进口,最终国内收入和就业只受很小的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这样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财政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汇率阻隔了国内和国外资本市场,并阻止了再固定汇率制下的外国资本流入,而这些资本原本可以扩张国内货币的供给。

在这里,以赤字方式来增加的财政支出流量,被汇率变化所导致的资本外流的增加给抵消了。

4.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债观点

总的来说,布坎南对政府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要求政府审慎地运用公债手段。

布坎南认为,对公民而言,税收意味着减少本期的实际财富,这一交换的条件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而购买公债是指放弃现期的实际资源的应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补偿。

不论债务筹资的支出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发行债券的实际效果都是将购买人由纳税人向债券持有人发生了转移。

一方面,债权人不管是持有私人发行的债券还是政府发行的债券,其受益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有或无政府债券时人们处于近乎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对纳税人来说,在存在公债的情况下,为了给债务利息支付提供资金,纳税人要被强制征税;如果不曾发行公债,纳税人在以后的时期便不会支付这笔费用,此时纳税人的境况会好一些。

布坎南人承认李嘉图定理成立。

布坎南认为,只要政府预算出现赤字,这笔赤字便构成政府的债务。

这种债务分为实际债务和“虚假债务”。

实际债务是指实际的政府的借款,它只有在经济中的个人或集团审慎地以现期购买力来交换提供未来收益的政府义务时才会发生,而“虚假债务”是中央银行及其支持下的商业银行的借款,它们只是货币创造。

通过货币创造而产生的债务实际上与税收具有相同的性质。

尤其是货币创造会导致通货膨胀时,货币贬值对纳税人所造成的财富损失就相当于政府征收的税收,这种“债务”的利息负担则由未来时期的纳税人承担。

而在存在大量失业或过剩能力的经济中,通货创在是需要的,及时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总需求的一般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则货币创造仍相当于税收。

(四)对公共选择学派的评价

1.局限性:

公共选择方法理论的逻辑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坚持“经纪人”的假设是不科学的,体现在,首先,人的本性中有社会性,把追求自身利益单做人的基本动机和不变动机实际上抹掉了人的动机中的社会属性。

其次,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是有差别的。

政治互动中对他的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并不是直接承担的,收益也并不独享,这削弱了个人对政治活动利益计算的动力。

其次,政治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参与者众多,中间环节较多,因此,政治活动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个人从事政治活动的动机难以服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个人可能出于理想、信念、归属感等非经济因素参与政治。

而且,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精神等也会支配个人行为。

2.积极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政治市场中各个主体的行为特征的分析,以及政治事情的原因作出了深刻的解释,并提出了限制政治权利,重建民主政体的措施,并通过政治活动中对经济人假设的科学运用,拓展了整个经济学的解释范围,其中的一些理论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反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也改变了政府思维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是积极的主体,社会是被动的客体,政府自然凌驾于社会之上,排斥甚至否定市场的作用。

这种观念和体制的巨大惯性使政府和官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依然习惯性的用“全能思维”看待和解决问题,而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的理论是有限的,政府对社会的全方位干预只会导致政府决策和政府机构的低效率。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为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供给学派

1、试论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演变及其贡献。

(2014财政)

2、简述美国供给学派的产生背景、基本政策主张与主要贡献。

(2013会计)

3、比较分析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两者政策主张的异同。

(2003)

理论简介:

(一)理论渊源

供给经济重视供给的分析,所谓供给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生产。

供给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症结在于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是“古典经济学”和“萨伊定律”。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充分就业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或具有充分就业的经常趋势这个基础上的。

他们认为,经济的正常情形是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

“萨伊定律”假定“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热为生产者的最大利润必然会带来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寓于生产者的利益之中,是生产决定了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供应上。

(二)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界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萨伊定律”破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的正统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不可能经常达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充分就业,而大量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决定了供给、产量和就业量。

投资和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的资金机制不能自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有依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经济总需求。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战后为美国带来了平均经济增长率4.3%,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进入19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停止膨胀”的局面,政府赤字庞大,同伙膨胀加剧,居民税收负担加重,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面对这种局面,凯恩斯主义者无法解释,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供给学经济学应运而生。

(三)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将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而忽视劳动、储蓄、投资、生产等供给因素,这是一宗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会引起供给方面的一系列的负效应。

例如:

对个人征税过重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减少储蓄;对公司课税过重及对折旧的管制直接影响了资本盈利率,从而降低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紧缩银根或提高利率降低了投资的规模;对失业人口的补助反而助长了失业;用同伙膨胀来抑制衰退的结果是降低了经济增长率等。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政府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消费。

萨伊定律是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的政策主张有:

1.实行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建立在“拉弗曲线”的基础上。

拉弗曲线表明过高的税率不仅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只会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他们猛烈抨击高额累进税制,主张减税,特别是降低利润收入较低时的累进税率。

在供给学派看来,降低富人的利润收入税,就能使夫人增加储蓄,而储蓄将更多地转化为投资,从而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拉弗还主要不要对企业的利润征税,也不要采用累进税制,因为累进税制的来源很可能是企业原来用来投资的资金,现在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经济的萎缩。

因此,只有减税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提高穷人的收入水平,使收入平等化,减税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在大萧条时政府增加支出来对付危机,使得支出不断膨胀,长期的膨胀就会消灭就业、消灭资本,耗尽私人部门的储蓄。

另外,支出的扩张不能增加供给,也不会带来就业水平的上升。

短期内的支出的确能够刺激需求,但它也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恶果。

因此,一定要减少政府的支出及其带来的经济负效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具体来说,要特别减少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减少对私人企业的各种管制措施,如环境保护、职工健康、职业安全等。

3.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货币政策手段。

对于财政赤字,应该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赤字。

一种赤字是由于政府支出的过分扩张而产生的,它耗尽了私人储蓄,必须予以坚持反对;另一种赤字则是暂时的,它是由减税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并且随着减税带来的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这种赤字可以忍受。

供给学派主张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数量的增长不应脱离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而应保持一致。

供给学派所说的紧缩货币与货币主义者的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含义不同,货币主义这减少货币流通的办法是中央银行紧缩银根,但供给学派认为光是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商业银行、公司和个人都能巧妙的创造货币信用。

供给学派的紧缩货币的办法是对货币实行质量控制,恢复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数量由黄金的数量来确定,这样就可以不受政府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

(四)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用一条函数曲线表示税率同政府收益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税率提高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加。

但是,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税率的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会被税基的缩小所抵消,这时提高税率不进不会增加税收收入,反而会使之减少,而税收的超额负担则急剧上升。

当税率为零时,人们能够在货币经济中生产的得到全部的受益,这时政府对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干预,对生产没有任何阻碍作用,生产能够达到最大化,但是此时政府也没有任何受益。

当税率上升到100%时,这意味着人们的全部收入都要作为税收上交给政府,这时将无人愿意工作或投资,由于生产中断,就没有可供征收的税源,政府的收益也为零。

在这之间存在一点t是最优的税率点,能带来财政收入的最大化,t则财政收入逐渐减少,这时的财政政策不符合税收的财政原则(获得充裕的财政收入),也不符合税收的经济原则(尽可能地降低税收造成的效率损失)。

(五)对供给学派的评价

积极意义:

供给学派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直接否定,是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需求不足到供给不足,因此其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是适应了经济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产生。

1.供给经济学派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主要症结的看法是和对凯恩斯主义恶果做出的揭露比较符合当前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

当前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经济衰退、停止膨胀,供给学派理论成为美国里根政府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2.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生活中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供给学派强调增加供给或增加生产、提高生产率,把凯恩斯颠倒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又颠倒过来,肯定了生产对消费的支配作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某些合理的部分;

3.供给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调整政府干预的内容和作用方向,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局限性:

1.供给学派完全继承了撒一定量的衣钵,反对国家干预,信奉自由竞争,这不过是一种果实思潮的复古;

2.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供给方面却没有也不可能倒退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去,而是企图通过国家干预来刺激供给。

但供给学派没有认识到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的根源。

同时,在政府开始实际无法削减的情况下,减税又使得财政赤字更为严重,因而减税政策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三、新制度学派

1、请结合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创新点分析我国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与其所关联的效应。

(2013财政)

理论简介:

(一)新制度经济学简介

新制度学派注重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制度问题,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化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

其理论贡献主要有:

1.对经济学假设进行修正

第一,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假定。

由于人们从事决策或问题求解所需信息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且人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人们不可能在合约中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给交易当事人所带来的受益或风险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样交易当事人就必须承担未来不确定分先以及因不完全契约引起纠纷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在这一情形下,通过设立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协调不完全契约所引起的利益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

以欺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是基本人性之一,这就需要设定各种制度安排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新制度经济学比古典经济学采用了更逼近现实层次的行为假定,所以其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和描述人的本性和人的经济活动

2.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在古典经济学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通过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生产出更多的财富的技术性问题,但对人的交易行为和影响经济行为的制度被高度简化,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被产量和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掩盖。

新制度经济学为改变这种状况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制度在内的生产制度结构,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

3.创造了交易成本的概念

交易成本构成了人的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交易成本的出现,把交易(人与人的关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