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81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思路

  三、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 行业发展导向

  一、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第四部分 空间布局重点

  一、首都核心服务区

  二、科技商务拓展带

  三、新城融合服务带

  四、生态旅游休闲带

  第五部分 主要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

  三、推动政策聚焦,健全政策体系

  四、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基础工作

  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首都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

2006年—2010年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

本规划中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主体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左右,2005年达到4761.8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69.1%,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支撑作用显著。

  

(二)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完善了首都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十五”期间,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和外向型服务行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7.6%,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2.2%,促进了首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成效,初显服务业集聚化态势。

  依托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人才等优势,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核心商业区等重点功能区发展水平提升、效益显现,初步形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科技、商务、金融、文化、商贸等产业集群。

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物流配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集聚区蓄势待发,逐步成为首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服务业成为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

  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由2000年的338.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84.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54.6%提高到66.6%,提高了12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95.3%,成为城乡居民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随着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吸引了众多高端管理与技术人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首都的人才优势。

  (五)服务业成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全市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和32.8%,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4.5和3.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服务性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的比重达到30.9%,比2000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2004年,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8.7%,比全国高14.4个百分点。

  二、发展环境

  

(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服务领域合作的深化。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宽,限制进入的条件将逐步减少,为本市服务业大规模吸引外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陆续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在北京科技大会上公布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将扩大研发等创新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北京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的能力。

  (三)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需求将得到有效扩大,有利于北京发挥全国服务业领先的优势,抢占在全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中的先机,进一步强化本市服务业在全国的先导作用。

国家和北京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将对北京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促进都市圈内生产要素的大范围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扩大市场容量和服务区域,北京的优势服务企业将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并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辐射能力。

  (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随着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等基本支出比重的下降,消费结构稳步提升,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为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仅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而且有利于服务业的转移和集聚。

  (六)举办2008年奥运会。

  奥运会的举办,有利于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体系,拓展服务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

并将有效促进北京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有力推动北京服务业与国际市场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三、面临挑战

  “十五”期间,尽管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首都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

  竞争性服务行业集中度较低,垄断性服务行业发展活力不旺,知识型服务业的开发利用不足,体现现代化国际城市功能、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行业发展缓慢,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不强。

整体上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企业偏少。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

  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垄断现象较为严重,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竞争动力和发展活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产业布局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方向。

  现有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过多集中于中心城区,郊区县服务资源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制约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

  (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现行服务行业的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完整统一的服务业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受行政主管机关控制和管制,难以独立、客观和公证,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求。

  整体上看,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不仅在首都经济的总量、税收、就业、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发展服务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并将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不断强化首都服务型经济特征,努力促进首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部分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为目标,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城市空间战略调整为契机,以扩大开放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强做好“四个服务”的能力,提升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首都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

  ——努力构筑“四个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生产服务与消费服务相结合、外向服务与内向服务相结合、城区服务与郊区服务相结合,着力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服务内涵知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发展环境法治化,加快服务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提高首都综合服务能力。

  ——进一步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按照“统筹协调、扶持高端,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业态调整、梯度转移,分业指导、提升水平”的要求,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拓展服务功能,优先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教育培训、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尽快形成“一核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以优化区县功能定位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消费性服务业均衡化,进一步完善首都核心服务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科技商务拓展带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强新城融合服务带的生产服务功能,提升生态旅游休闲带的生活服务功能,尽快形成由首都核心服务区、科技商务拓展带、新城融合服务带和生态旅游休闲带为载体的服务业空间架构。

  三、发展目标

  通过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服务功能,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与构建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总量增长目标。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幅保持在10%左右,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左右,就业比重达到70%。

  ——行业结构目标。

“十一五”时期,知识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预计到2010年,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达到1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

  进一步加快首都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全国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商务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

  ——空间布局目标。

预计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核三带”的空间布局轮廓。

形成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西单—王府井—前门商贸集聚区、皇城文化旅游区,基本形成中关村科教创新功能区、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初步形成临空经济区、通州运河综合服务区、亦庄产业融合功能区等。

  第三部分 行业发展导向

  根据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潜力,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基础和产业技术条件,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体现知识时代产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丰富首都经济新内涵、加快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强,能够体现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性服务业,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一、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功能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高科技为支撑,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精品,逐步把北京建成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广告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北京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到“十一五”末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加强文化创意市场监管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完善规范有序的文化创意市场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积极支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文艺演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创意设计、动漫、网络传媒、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

  

(一)文艺演出业。

  充分利用北京良好的演出行业优势,整合演出资源,提升北京标志性品牌文化活动的国际化水平,组建跨行业的文化体育票务公司,推动文化院团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演出经营实体。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业。

  推进北京重点报刊和出版单位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提升出版业的科技含量,积极促进出版产业的多媒体、网络化发展,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完善版权产业链,扩大版权输出和出版物出口。

  (三)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业。

  推进广播影视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推进北京电影院线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多厅影院,积极发展电影衍生产品。

  (四)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业。

  积极开发动漫和网络游戏上下游产品,构建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扶持国产原创动漫和网游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打造全国重要的动画播出平台。

  (五)古玩艺术品交易业。

  发展古玩艺术品经营实体和交易市场,扶持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品、民间民俗艺术品、高级仿制艺术品的生产开发,积极推动工艺美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建设。

  同时,按照《“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做好广告会展业、设计创意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各项发展促进工作。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立足首都、服务周边、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首都服务业的资源、区位优势,以提升知识型服务、拓展外向型服务为重点,不断丰富知识内涵,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骨干企业(集团),努力占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高点。

  

(一)金融业。

  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的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强理财服务、资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研发和交易等功能。

增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争取建成以货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全面开放、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竞争有序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大力发展北京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发挥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鼓励支持北京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扩大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大力发展银行业,支持商业银行引入国内外战略合作者,加快股份制改造和入市步伐,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降低金融风险。

大力推动证券业发展,形成以全国性证券经营机构和跨国证券机构驻华总部为主体,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和其他证券业务需求的证券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债券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等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加强对证券业的市场监管。

积极推进保险业结构调整和全方位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保险业企业制度,推进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努力发展信托业,形成规范有序的信托市场,使信托业发展成为继银行、证券、保险之后的北京第四大金融核心产业。

  

(二)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以“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融合为依托,保持信息传输业的领先地位;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生产和提供数字内容为重点,推进信息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信息传输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关注和支持,促进闪联标准实施,推动技术和成果产业化,深度开发以闪联标准PC产品为核心的信息家电增值服务。

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大对国内跨国公司及日、美、欧等国的软件外包市场开拓力度,促进世界知名软件龙头企业尽快落户北京。

以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为依托,建设北京软件产业基地。

扶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相关的支付中介服务,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三)科技服务业。

  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推进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形成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气象、测绘、技术检测、环境监测等专业服务。

积极吸引国内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等研发环节发展,促进并完善研发产业链。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四)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以及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效率,构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结构。

构建市域物流体系,集中建设沿六环路分布的空港、马驹桥、良乡、大兴、京北等五个大型物流基地,沿五环路分布的物流中心,沿四环路分布的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产业物流,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和航空物流,重点优化城市配送物流。

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显著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

引导企业间的物流合作,实施市场化的重组,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以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物流区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辅助的现代物流产业群。

  (五)商务服务业。

  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审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中介组织,管理和信息咨询、项目管理、项目资金运作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投资经营、证券、风险投资、团体和个人理财等金融和资本服务中介组织,文艺、体育、旅游、会展、教育等文体艺术服务中介组织。

  (六)会展业。

  适应建立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需要,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等大型现代化会展场馆建设,力争把北京建成国际化会展中心。

培育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大力拓展集商品展示、交易、投融资、信息咨询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经营模式,提高展前、展中和展后的配套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国际会展需求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会展认证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提升科博会的影响力,打造汽车、IT、文化、服装、体育、旅游等会展品牌,积极开发国际会展市场,促进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消费服务业,不断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一)商贸服务业。

  优化商业层级,形成核心商业区、次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便利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

通过连锁加盟、供应链整合、电子商务等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经营业态发展,加快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

按照“优化市区、强化新城、辐射农村”的思路调整商贸空间布局,提升原有传统商业区的吸引、辐射能力,完善现代商贸区的聚集服务功能。

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在城市中心区,禁止建设新的摊位式小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利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逐步关闭或升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各类初级商品集散与交易市场。

依托三环以外交通枢纽、边缘集团和新城发展,建成若干大型综合性商业区。

合理调整便民商业网点,鼓励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郊区农村延伸。

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落户北京,培育一批能辐射全国的大型商贸集团。

  

(二)教育培训业。

  建立与首都地位相匹配、与首善之区和宜居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培训体系。

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吸引大批外国留学生来京求学。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技工和管理人员,加强农民工培训。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激活首都教育活力。

基本构建起适应学习型城市需要的现代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

  (三)旅游业。

  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历史和文化要素,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全面改善和提升北京旅游形象,努力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

抓住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首都旅游环境,不断加强首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实施旅游品牌战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奥运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现代娱乐旅游、民俗旅游、科技工业旅游。

与周边地区共同规划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市场,加大旅游的国际推介活动。

  (四)房地产业。

  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严格控制炒房等投机行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

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在二环以内,不再新批成片普通商品住宅项目,在三环以内,不再建大型商业设施,加大南城及重点新城房地产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疏散功能。

建立健全房地产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标准,提高行业发展质量。

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交易、租赁、家装及维修等市场,加快房地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透明度。

培育和规范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重点打造守法诚信的房地产交易和物业管理公司。

  (五)体育产业。

  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加强体育产业化管理为手段,逐步推行体育赛事职业化和体育参与大众化。

逐步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体育经纪公司,开发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举办国内外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引导居民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的形成。

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加大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打造2-3个北京体育产业知名品牌,规范发展彩票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六)医疗卫生。

  充分发挥首都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深化医疗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