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98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地区是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区域,是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也是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

“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地区,是指纳入地区开发战略支持范围的地区,共44个县(市、区)。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地区开发战略,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抓手和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支撑,深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地区产业总量快速壮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2020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84.4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6.4%,比2015年增加1987亿元、提高0.31个百分点;地区GDP年均增长7.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65.9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4.8%,比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8%,分别比地区、洞庭湖地区快0.1个和0.2个百分点。

2020年末,“四上”单位增速高于全省,分别比2015年末增长96.6%、72.4%、72.3%、58.9%。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35:

39.85:

43.8调整为15.3:

30.8:

53.98。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新利税总额五年来年均增速分别为19.6%和35.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和6.5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以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加工、新材料、特色轻工、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薄板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3、产业基础不断巩固。

“十三五”时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

铁路增建二线、水库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机场、客运专线、高速、水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达44家,实现省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全覆盖;城镇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面达到100%;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2家;着力打造品牌旅游、创新文化特色,12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成效显著,茶和天然饮用水公用品牌建设有声有色;公园体制试点区顺利完成试点任务,地质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大峡谷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

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幅改善,为地区产业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

4、产业动能加速集聚。

“十三五”期间,地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接近30%。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批复;成为继长沙之后第二个开通班列的市州。

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势头良好,承接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4.15亿美元,年均增长13.4%;实际到位内资1664.15亿元,年均增长18.5%;实现进出口总额442.85亿元,年均增长24.9%。

(二)机遇挑战

开启现代化新建设新征程,对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区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1、新发展格局构建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东南西北中整体开发、沿海内陆共同发展的态势将更加凸显。

地区是对接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东盟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其区位重要性将持续增强,对资源要素的吸引能力也将同步增强。

2、“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随着“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将明显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显著增强。

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特征明显,与“三高四新”战略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地区产业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将加速显现。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利于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地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入推进,将持续改善支撑地区产业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延伸旅游观光、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特色产业链条,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重大区域政策叠加有利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经济带发展、特殊类型地区振兴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新一轮地区开发战略等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叠加聚合,不仅可以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十四五”时期,地区产业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结构调整期,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带来应对产业变革的新挑战。

二是要素不足带来产业发展投入的新挑战。

三是生态环境约束带来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的新挑战。

地区亟待克服自身起点低、基础薄、要素不足等短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产业发展新格局,找准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高四新”战略和地区开发战略,充分发挥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好、市场潜力大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推动地区产业总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协同发展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立足不同市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引导产业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区域品牌。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业务融合、链条延伸、技术渗透。

强化龙头引领和品牌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创新驱动,开放带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与动力。

以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供给水平,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形成创新要素良性互动的良好生态。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顺应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主动对接国省重大区域战略,积极参与省内省外产业链分工合作,争创双向开放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完善市场竞争和监管规则,构建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帮扶,富民惠民。

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以脱贫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布局一批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一批有利于群众就业增收的产业,通过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成果共享,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地区在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总量较快增长。

到2025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不断优化。

到2025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四上企业”数量增加50%以上。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2.5%。

到位内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年均增长18%和13%;现有省级以上旅游资源点双车道覆盖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物流快递比例达100%。

三、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注重优化存量,着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产业跨界融合,加快技术、产品、业态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发展模式集群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量质齐升。

(一)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全域旅游和丰富旅游产品为目标、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和旅游线路建设为重点,整合生态文化旅游业、住宿餐饮业、旅游商品加工及服务业,加快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全产业链建设,将地区打造成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旅游业。

以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更好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服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深入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提升文旅融合程度。

发挥市旅游龙头作用,把建设成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城市;突出州作为片区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和旅游发展核心协作区地位,打造成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整合山地区旅游资源和品牌,推出国际山地徒步旅游区。

积极对接城市群,深化片区跨省区域旅游合作,重点发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山地运动、康养度假、研学旅游等,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择优增补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特色村镇),着力实施大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提质升级工程,推进文化公园(段)、旅游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打造高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畅通联接构建国家旅游风景道和大精品旅游生态圈。

推动打造国家公园、大峡谷等世界级旅游景区。

支持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大峡谷等景区创建5A景区,引导符合条件的景区申报3A级景区。

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文旅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培育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商品展示体验基地;激发景区的消费潜力,建设一批高品质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

规划建设旅游咨询和集散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滑雪场、低空飞行、观光轻轨、景区索道、游轮游艇、移动式智能度假屋等新兴旅游设施。

住宿餐饮业。

推进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住宿餐饮业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契合游客需求的住宿餐饮消费产品;鼓励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打造集景区、酒店、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企业集团。

优化宾馆、酒店、民宿布局,在旅游资源集中区,打造“一带一路”等主题酒店,在历史街区、景区、城市商圈,打造主题美食街区、夜市排档、沉浸式餐厅等。

引导乡村旅游住宿提质升级、集群发展,大力培育特色民宿、民族客栈、露营基地、房车营地,构建多层次住宿体系,擦亮“乡村客栈”品牌。

重点扶持景区周边的民宿集群发展。

特色文旅小镇打造一批民宿集聚区。

挖掘和弘扬特色餐饮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