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9586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分一分、比较、分类的过程,认识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棋子、练习纸。

课前谈话:

师:

现在张老师想知道,你聪明吗?

(学生高高的举手,个别学生想举不敢举。

师:

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举手呢,不太自信是吗?

大家看(课件点聪明的“聪”),认识吗?

师:

怎么读?

“聪”的边是什么?

(耳)

用耳朵认真听,能做到吗?

右边呢?

(总)

用眼睛仔细观察,能做到吗?

用口大胆发言,能做到吗?

你会用心思考吗?

现在,告诉大家,谁是聪明的孩子?

我就知道咱们班同学全都是聪明的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自信,上课吧!

[评析:

借助“聪”字,让孩子们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会倾听、会观察、会表达、会思考。

注重了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这对于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

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

想!

师:

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师:

哎,这里在干什么啊?

哦!

原来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

请你仔细观察,你在这里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

20个桃子,12个萝卜。

师:

哦,你一下子说了两个信息!

你的眼睛真明亮!

生2:

15个松果,10个竹笋。

生3:

有2只大熊猫,5只小猴……

师:

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啊!

现在我们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呢?

生:

小猴爱吃桃子,松鼠爱吃松果,小兔爱吃萝卜,熊猫爱吃竹笋。

师:

你知道的真多啊!

[评析:

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与认知上的准备。

]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竹笋(感受“同样多”,认识“平均分”)

(1)引出问题。

师:

快看大熊猫,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它在想什么呢?

生1:

新鲜的竹笋,一定很好吃。

生2:

有这么多竹笋,该怎样分呢?

师:

它果然就是这么想的。

出示课件:

师:

是啊,这么多的竹笋,该怎么分哪?

能帮帮它吗?

生:

能!

师:

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用10个棋子代替10个竹笋,帮两只熊猫把竹笋分一分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

师:

分好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呀?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①生1:

我分给大熊猫6个,小熊猫4个。

师:

说说你的想法。

生:

大熊猫吃的多,所以多给它几个;小熊猫吃的少,就给它少一点。

师:

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

②生2:

分给大熊猫3个,小熊猫7个。

师:

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

大熊猫应该让着小熊猫,小的应该多吃,它需要营养。

师:

哦,也行。

③师:

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

我认为每只熊猫分5个。

师:

为什么呢?

生3:

因为我觉得每只同样多,比较公平。

④生:

我觉得给大熊猫7个,给小的熊猫3个。

……

(3)对比分析。

师:

同学们,帮两只熊猫分竹笋,有好多种分法。

一起看,在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分法中,这一种(指上面一类)主张给大熊猫多一些,认为大熊猫的饭量大;而这一种(指下面一类)呢,觉得应给小熊猫多一些关照;在这些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既没有多给大熊猫,也没有多给小熊猫,而是怎么分的呢?

生:

分得一样多。

师:

每只熊猫都分到了几个竹笋呢?

生:

5个。

(4)感受“同样多”。

师:

一起看!

一共有几个竹笋?

出示课件:

生:

10个。

师:

分给了几只大熊猫?

生:

2只。

师:

它们分得了几个竹笋?

出示课件:

生:

每只分得5个竹笋。

师: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

一共有10个竹笋,分给了2只大熊猫,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

(5)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啊?

生1:

一样多。

生2:

很公平。

师:

公平,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

每份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使用平均分。

[评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帮熊猫分竹笋这一问题,学生找到了很多不同的分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平均分”与“不平均分”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平均分,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外延。

学生清晰地感悟到“平均分”的意义,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

2.分桃子。

(感受第一种分法)

(1)师:

小猴子看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

请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出示课件:

生:

有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师:

你能把这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吗?

生:

能!

师:

那就请你用棋子代替桃子,帮这5只小猴来平均分一分吧。

自己分完之后,还要和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

都分好了吗?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生1展示分法。

师:

你是怎么分的?

生:

我是先三个三个地分,再一个一个一个地分。

师:

分完了吗?

生:

分完了。

师: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啊?

生:

4个。

师:

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

生:

同样多。

师:

还有不同分法吗?

生2:

我是两个两个分地。

师:

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

4个。

师:

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

我是4个4个分地。

每只小猴都分得4个桃子。

师:

还有不同的分发。

生4:

我是一个一个分地。

师:

每只小猴分几个?

生:

4个。

师:

原来大家有这么多方法啊!

(2)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

 

(3)小结。

师:

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给小猴分桃子,但是不管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

它们得到的桃子数是

生:

一样多的。

师:

既然它们得到的同样多,这都是

生:

平均分。

(4)规范语言表达,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师:

谁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再来说一说呢?

生1: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师:

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1:

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生2: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师板书: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子。

[评析:

通过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探究了平均分的多样化方法。

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

因此,教师提供规范化的数学表达模式,非常有必要。

学生运用数学化语言进行表达,需要经历一个模仿、尝试的过程。

]

3.分萝卜。

(感受第二种分法)

(1)师:

熊猫吃上了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课件:

(录音:

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

师:

谁再来说一说小兔的想法?

生:

12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

师:

我们再用棋子来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展示自己的分法。

师:

为什么一次拿4个呢?

生1:

因为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

师:

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生1:

3只。

(3)规范语言。

师:

你能试着说一说刚才分的过程吗?

生1:

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3只小兔。

(板书:

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3只小兔。

(4)小结。

师:

同学们,每只小兔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啊?

生:

一样多。

师:

对,每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也是平均分。

[评析:

在分萝卜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摆棋子的方法感受到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也是平均分,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12里面有3个4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含义,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同时又将语言表达与板书设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初步掌握了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

]

4.分松果。

(第二种分法的应用)

(1)师:

在庆祝会上谁还没有吃到好吃的呀?

生:

松鼠。

师:

小松鼠悄悄地对我说了,它说了什么呢?

告诉你们吧,15个松果,我们每人想吃5个,可以……出示课件:

师:

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

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啊?

师:

会思考,会表达!

如果我们不用棋子了,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些松果分给了几只松鼠吗?

生:

能!

师:

那就开始吧!

师:

咱们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说一说,你怎么想的?

 

生1:

15个松果,每只松鼠想吃5个,我就圈起来5个,圈了3次,可以分给3只松鼠。

师:

说的真清晰!

他这样圈一圈,就帮小松鼠们解决了问题。

生2:

画分界线。

师:

再来看这位同学的。

他这样画一画,也帮小松鼠们解决了问题。

 

(2)小结

师:

同学们,这样的分法也叫

师生(一齐):

平均分。

[评析:

由动手摆一摆到在作业纸上圈一圈、画一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巩固提升,学以致用

师:

刚才同学们帮宴会上的小动物解决了问题,它们可高兴了。

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

你快乐吗?

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到森林的其它地方看看吧。

1.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师:

前面又有几只小动物,它们怎么了?

愿意继续帮助它们吗?

(录音:

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呢?

出示课件:

生:

小猫分鱼是平均分,小猪分西瓜不是平均分。

师:

为什么?

你有办法把小猪分西瓜变成平均分呢?

生1:

把第三个西瓜切开,一人一半。

生2:

再拿一个西瓜给第一只小猪。

生3:

把右边的一个西瓜拿走。

师: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小猪兄弟俩分到了同样多的西瓜一定会感谢你的!

2.帮助熊妈妈分糖果。

师:

继续前进。

哦,熊妈妈遇到什么难题了?

出示课件:

师:

(同桌两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

把18块糖果平均分给3只熊宝宝,每只分到6块。

生2:

18块糖果每只熊宝宝分2块,可以分给9只。

[评析:

练习设计能结合实际,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实践题的设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

四、全课小结,渗透延伸

师:

同学们,快乐的森林之旅就要结束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

相信你在收获知识体验乐趣时,会对自己说:

“数学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从这节课的教学整体上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回味。

1.重养成,在课前交流中,借助聪明的“聪”字,提醒学生用“耳”认真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口”大胆发言,用“心”认真思考。

引导和培养学生怎样进行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情境,以情境贯穿全课。

本节课,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森林聚会》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始终。

教师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教材潜在的价值与功能。

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主动参与学习,使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3.重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实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探究新知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帮熊猫分竹笋”,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帮小猴分桃子”,“帮小兔分萝卜”,“帮松鼠分松果”,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都经历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参与了平均分,并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4.重交流,有同位之间、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愉快的氛围,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进行“生生交流”和“生生对话”的习惯,让学生的思想交流更活跃,思维碰撞更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