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235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docx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巴东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以撒尔嗬为例

【摘要】巴东县土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经过土家族儿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中巴东土家族以撒尔嗬最为著名,巴东原生态组合“撒尔嗬组合”曾在2009年中国青年歌手大赛中获金奖。

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其开发与保护至关重要,使之不断继承与发展既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使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远大放异彩。

巴东简介

巴东县位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

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山川雄奇秀丽,古迹文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4A级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又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北而南在距巫峡2.5公里处的西壤口坡壁注入长江。

民族构成概况

  巴东县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全县除土家族外,还居住着汉族、苗族、白族等20个民族。

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4.3%,其土家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4%。

由于各民族长期世代混居,使各民族文化及民间习俗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真正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民间习俗

  巴东民族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大体可以分为:

民族语言、地方戏曲、土家舞蹈、历史传奇、民间故事、薅草锣鼓、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八大类。

以地方方言为主的民族语言别具一格,内涵深刻,回味无穷。

以巴东堂戏、皮影戏为主的地方戏曲词趣曲婉,上演简便,古香古色。

巴东堂戏也属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之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曲种,被誉为恩施州地方戏曲“五朵金花”。

以巴东撒尔嗬为主的土家族舞蹈粗犷豪放、潇洒自如、强身健体,被誉为“东方迪士科”。

  巴东县的民风民俗极具个性和魅力,情趣广泛。

大体可以分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节礼仪、信仰崇拜、民间禁忌等等。

就服饰而言,古老的土家族要求,“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斑烂服色”。

就饮食而言,习惯吃蓑衣饭,喝大碗酒,用盖碗肉,吃油茶汤。

就居住而言,善建吊脚楼,修建前选择风水,修建中遵循仪典,修建标准、整齐划一,规矩严格。

民族民间文化渊源

  巴东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巴东境内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遗迹及古栈道。

如:

火焰石的旧石器文化遗址、长江古栈道、西壤坡古墓群、东壤口附马墓、盐池河巴人文化活动遗址等。

仅三峡、清江两处水利工程淹没区发掘出土的文物就数以万计。

在这些文物资料中,学术界最关注的就是其中的巴人文化和巴、蜀、楚的文化关系。

在这个民族历史文化渊源的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创造、衍生有各种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

  

(1)堂戏。

又称踩堂戏、花鼓戏。

起源于还愿敬神和吉庆贺喜的“跳花鼓子”。

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恩施州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中的“五朵金花”(堂戏、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是全国380多个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中独放异彩的剧种。

常年上演的剧目有300多个,其代表剧目有《王麻子打妆》、《送寒衣》、《花好月圆》等。

主要流行于巴东江北一带。

  

(2)皮影。

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官渡、溪丘、沿渡一带。

唱腔为堂戏的“小筒子”,曲牌有“一字、二流、倒板、迥龙”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

其代表剧目有《仁贵征西》、《三下南唐》等。

  (3)撒尔嗬。

又叫丧鼓舞,史称“巴人尚武,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曲牌众多,有幺姐儿嗬、凤凰展翅、哑迷子等,曲调明快激越,舞姿刚劲洒脱,被专家誉为“东方迪士科”。

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千古风习,显示了土家人正视死亡、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

盛行于巴东长江以南的野三关、杨柳池一带。

  (4)山民歌。

种类繁多,形式简朴,内容丰富,其咏物生动形象,抒情高吭激昂。

摘茶时兴唱摘茶歌;薅草、栽秧时兴打薅草锣鼓或栽秧锣鼓;剥苞谷季节,兴赶“五句子”;每逢男婚女嫁,兴唱十姊妹(十兄弟)歌。

  (5)土家情歌。

是土家人在生产生活中自由恋爱的独特形式,常以歌联姻订终身,内容深沉含蓄,文学艺术价值高。

  (6)纤夫号子。

《峡江纤夫号子》是巴东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

其唱腔高亢嘹亮、旋律优美、节奏紧凑、急促有力,是流传在江北沿江一带独有的一种民族艺术瑰宝。

 撒尔嗬的分布主要沿着清江流域,长阳县,五峰县峰和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建始与巴东接壤的小部分区域,以及湖南石门等地均有流传。

而在长阳资丘,火烧坪,巴东野三关、清太坪中心流行区域里,撒尔嗬音乐曲调之多,舞蹈表演套路之丰富,在流行的周边地区是看不到的。

  撒尔嗬是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历史起源

  巴东县野三关镇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

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传“跳丧”。

  相传,撒尔嗬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

最早源流在清江流域巴东境内的清太坪、金果坪、水布垭、野三关等地,其动作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

  最早记载撒尔嗬起源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

“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

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

”唐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

“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

《蛮书》载“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衰”,就是指巴东野三关鸣金伐鼓、歌呼达旦的“撒尔嗬”。

清朝《巴东县志》记载:

“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同治《长阳县志》记载:

“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

”打丧鼓、唱丧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承袭,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

表现形式

  撒尔嗬的演唱形式是一人执鼓领唱,众和。

执鼓者,是有声望的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

据有关史料记载:

“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日伴亡。

于枢旁击鼓,唱俚歌哀词”。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之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无论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

这叫做“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撒尔嗬的鼓点子及舞蹈动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

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

按模仿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乡姑筛箩”等。

  撒尔嗬作为一种民族舞蹈,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歌词内容,都少有悲凄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父母得到养育之恩等,歌舞者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旬,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

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粗犷的歌声和明快的曲调扫去了死者家里悲痛凄婉的气氛,人们用欢歌和鼓乐致哀,为死者家人驱散扰愁。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巴东的鼓点子主要是3/4节拍,建始是2/4节拍,其中6/8拍较为普遍。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

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

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

  撒尔嗬还有一套一套的花样,如建始的“四人穿花”,来凤的“雪花盖顶”,巴东的“摇丧”以及将各套动作各抽一段重新组合的“四合一”固定格式等,巴东跳丧舞中难度较大的是“燕儿含泥”的动作。

丰富内涵

  1、具有民族和祖先图腾的双重性质。

  图腾民族认为,死亡是人返回自己的图腾,所以,人的葬礼也贯穿着图腾意识。

图腾观念支配了图腾成员的生活习俗,规定了他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行为,组成了他生命的节奏。

《华阳国志-巴志》中的祭祀之诗曰: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

永言孝思,享祀孔嘉。

彼黍既洁,彼牺惟泽。

蒸命良辰,祖考来格”。

撒尔嗬开场歌词《十梦》很明显地唱道“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做堂是家神”。

《夔府图经》亦云“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此乃架弧白虎之勇也”。

这与巴人远祖巴务相“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的传说一致。

从撒尔嗬的表现形式来看,都带有民族和祖先图腾的双重性质。

在丧堂表演时,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曲腿的动作,臂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都可以在老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

除了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中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动作形象逼真,矫健明快,再现了远古人类祭祀白虎神灵的场面。

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多侧面地展示了巴民族的风情习俗,它不愧是民俗文艺的代表作。

几千年来土家族形成的丧葬习俗,是既要让亡者安宁,又要让活着的满意,在整个过程中是死者与生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亲怀祖。

  2、狂欢精神的具体体现。

  狂欢精神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

丧葬习俗作为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它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礼仪。

土家族以跳丧、歌丧哀悼死者,慰藉生者,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死亡,这是一种特殊的美学。

在土家族社区其葬礼,俗称“百年归寿”,又称“白喜”,有“红白喜事”之说。

既要“当大事”,又得把作喜事做,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因此打丧鼓虽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之歌舞表现,这就是土家族“丧歌”的思想基础。

据《黔阳县志》卷十六记:

“丧家每夜聚众而讴,鼓歌经唱,彻夜不休,谓之闹丧。

”在出殡头夜,丧主会花钱请来各路乐鼓队,亲朋邻里主动到丧家闹丧,打锣鼓、吹唢呐,放鞭炮。

至亲送馔碗、祭帐。

“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是土家族互助心里素质的具体体现。

“丧鼓一响,脚板发痒”,一家举丧,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为死者打一夜撒尔嗬。

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对白、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使山民得以走出封闭的环境,摆脱生活的重负,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

同时,也是土家人对灵魂“入土为安”的一种乐观、浪漫的理解。

  3、巫文化影响。

巫文化是原始、蒙昧的思想文化,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和社会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技能的复合体。

其功用是预卜吉凶、驱逐邪恶、治病施药、消灾弭祸、祈祷祝福。

巫文化很早以前就出现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与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唐书》卷160云“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土家族大部分地区“群巫上下”“神巫所游”(《水经注·涑水》),由此可见,武陵山区在千百年前就笼罩在巫风之中,在此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孕育的土家文化,也自然继承了巫文化的内涵,同时巫风之盛,必然对丧葬文化有所影响。

“史称俗喜巫鬼,多淫祀,至今犹存者”(李勖《来凤县志·风俗志》卷二十八)。

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以歌兴衰”成为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特点。

丧堂歌中虽要吟唱对亡人的悼念及对亲属的安慰,但其中穿插有不可缺少的巫术成分。

如请神、安五方、送亡、还阳、送神等丧歌本身就有明确的巫术目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撒尔嗬的巫文化会逐渐淡化,但是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长期的社会结构,及其植根的文化土壤,巫文化仍会在土家人民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撒尔嗬当前的处境:

撒尔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意味着他与现代科学知识有着等视的地位,获得同样的命运。

事实上在现代科学知识面前,在经济全球化、土著文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撒尔嗬已经屈身边缘化,正在加速散失与失传,这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撒尔嗬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文本记录,因此在社会上失传是难以避免的,同时也是常见的文化现象。

  2、撒尔嗬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在经济全球化、土著文化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乡土社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电视、电话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得传统社区处处充满现代化的气息。

作为传统文化事物代表,撒尔嗬文化在应对新问题、新情况时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该地区的年轻一代在以撒尔嗬为代表的乡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始终存在实利性的选择,相形之下对前者选择主动放弃。

  3、一般意义上,文化在传流上是一种人们代代相传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一,教育也应该是其传承的工具,然而现代学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和社会主流群体的价值,其中现代科学知识的传输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乡土社会的贫困与落后使得新生代也有一种强烈的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跳出乡土社会、获得新的生活资源和社会地位的渴望。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乡土社会的新生代逐渐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现代教育方式和应斌教育体制下,撒尔嗬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难以有立锥之地,乡土知识分子也逐步失去了宣传、传播的空间。

  4、打工方式改变了们的价值观念。

撒尔嗬文化分布区多数在贫困山区,在打工成为这些地区人们最重要的谋生方式,成为该地区脱贫治富的便捷手段时。

通过打工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城市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或取代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

以打工、生存、发展为代表的农村人口流动,打破了乡土社会延续近千年的社会整体功能结构。

守土与离土人群原有的社会关系被一层无形的界限隔开,乡土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人们视角里发生变异,这无疑又成为撒尔嗬文化传承的一个隐形障碍。

  5、土家语的转用带来的文化变迁。

撒尔嗬文化与其他土家文化一样,其分布与土家语保存区相当,当地土家语沉淀的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很大。

土家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土家族灿烂文化的土壤,土家语有着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情感用语,在动作细微区分、事物性质描绘等方面都有着更具体的表现,这是土家语被运用于撒尔嗬表演时更加有趣、生动、更具可视性、更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该地区土家语的使用并不乐观,土家语极其文化正在被一种代表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强势文化所替代,土家语的转用导致传统文化变异的事实,使撒尔嗬文化面临失去语言土壤的危险,保护撒尔嗬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以撒尔嗬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应该尽全力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

一是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

建立出作品、出人才的工作机制,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民族民间文化创作奖”,县市人民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出台优秀民间艺人生活补贴政策。

要切实关心民间艺人,做好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艺人建档命名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他们愉快地从事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

三是出台文化经济政策。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四是出台文化先进县(市)创建政策。

学习借鉴长阳县的经验,开展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文化先进村和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各县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成为州级文化先进乡镇,培植一批文化先进村和文化中心户,积极争创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市)。

保护

  制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

《规划》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则、目标、内容、步骤等要作明确的规定,《规划》的内容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确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如巴东撒尔嗬组合的领头人谭学聪应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人重点保护,要扶持他发展;清江流域的野三关、水布垭、清太坪等乡镇应划作传承撒尔嗬的重点保护区,每个乡镇兴建几处撒尔嗬屋场。

二是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机制。

县市应成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当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三是实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六个工程,即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民间艺术传承工程,民俗村保护工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创新工程,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工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

  开展专题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县市可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青年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会演等大型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不定期的举办清江舞比赛、撒尔嗬比赛、民间吹打乐比赛等文化活动。

乡镇也可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举办文化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以此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巴东绿葱坡镇就可以举办“高山蔬菜文化节”,野三关镇可以举办“劝农文化节”,沿渡河镇可以举办“绵竹峡漂流节”和“神农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训。

要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举办山民歌、撒尔嗬、清江舞、土家织绵等各种类型的巴土文化艺术培训班,在民族学校开设巴土文化艺术班,在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小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编写乡土教材,以此形成巴土文化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投入机制。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设立“民族民间文化创作基金”,用于各专业文化协会的开办和扶持、奖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同时支持文化单位对传统文化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组织专门班子对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搜集,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和存档;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兴建和经营民俗文化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新格局。

大力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产业。

必须着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培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品牌,兴办具有较大经济实力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支柱产业。

巴东县应以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要深度开发神农溪风光旅游。

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是国家4A级景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全方位推介,把神农溪景区建成三峡大旅游的重点景区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要大手笔打造旅游精品景点,招商建设神农溪罗坪水上公园,在沿渡河集镇建民族风情一条街。

二是要突破开发土家文化旅游。

神农溪沿岸的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着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如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堂戏、山民歌等等,可以说美丽的神农溪就是一座“活的音乐博物馆”,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

其它旅游景区如水布垭、莲峡河等也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要在各旅游景区精心安排民族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表演,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一台名戏、一首名歌、一个名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名戏、名歌和名剧的市场化进程。

巴东县将于明年初举办“巴东.中国三峡纤夫文化节”,整个节庆活动围绕“六个一”展开,即:

一场纤夫祭拜活动(开幕式)、一台演唱会、一场纤夫文化论坛会、一场旅游商务推介会、一组系列歌曲、一套文化旅游丛书。

利用举办纤夫文化节的机遇,在神农溪沿岸建一个纤夫文化村寨,以土家纤夫苏成树和日本姑娘梅村恭子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为主线,在这个村寨拍摄一部反映纤夫生活的影视作品,这样既全方位推介了巴东纤夫文化,又留下了一处旅游景点,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要积极开发水布垭水电工程旅游。

重点开发坝、闸、库、站等水电工程旅游景观,形成水布垭风光、土家文化、水电工程“三位一体”的新型旅游线路。

四是要开发土家文化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

如三峡奇石、西兰卡普、土家菜、土家酒、土家茶、巴东小杂粮、土家服饰等。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开发传媒业、图书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体育休闲业、文博会展业及其它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建设是事关一个民族能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大事,保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民族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创新,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在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总体要求,不断开创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