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95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docx

我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上古歌谣: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

草木,归其泽!

”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上古歌谣: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

4.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

6.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诗经》的篇数共有(305)篇。

十五《国风》计(160)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

13.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诗经》五篇史诗是: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  《尚书》  )。

18.《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先秦散文名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

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名句: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3.《九章》的作者是( 屈原  )。

《九辩》的作者是( 宋玉   )。

24.屈原的《九歌》的篇数(11),《九章》的篇数是(9)。

25.《九歌》本是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民间歌曲,仅供(祭神)之用。

(屈原)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

26.《九歌》最末一篇是送神曲,题为(《礼魂》)。

27.悲秋名句:

“悲哉!

秋之为气也,”出自宋玉的(《九辩》)

28.被鲁迅称为()的汉代政论散文,是(贾谊)的代表作《过秦论》。

29.汉赋的三种类型按时间顺序是:

①(骚体赋)②散体大赋③(抒情小赋)。

30.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31、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3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事)的断代史。

它的最具文学性的篇章是(《陈万年传》)。

34.开创汉代(散文体赋)体式,标志这种文体正式形成的是汉初枚乘的(《七发》)。

35.《论衡》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王充。

36、“开魏晋小说先河”的《新序》的《说苑》两本散文集的作者是(刘义庆)。

37、杂史类的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的《吴越春秋》与袁康的(>)。

38、《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人抒情之作,所代之人是汉武帝的失宠皇后(陈阿娇)。

3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张衡的( 《归田赋》   )。

40.东汉(班固)所写《咏史》诗,被认为是最早和最完整的文人五言诗。

41.东汉班固《咏史》是后世(咏史诗)创作的起点。

42、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体诗。

43.曹丕的(《典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44.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曹植诗歌特点的著名话语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

45.曹植的《洛神赋》本篇名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46.建安七子分别是:

“(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旸、刘祯”

47.刘勰的《文心雕龙》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48.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体诗的作家是(曹植)。

49.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此语是评(建安文学的特点)。

50.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在今(湖北当阳)。

51、阮籍(《咏怀》)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此后抒情组诗的新体制。

5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探讨(华美)问题的文献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53.鲍照《代出蓟北门行》名句: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54、潘岳(《悼亡诗》)开创了后世文人悼亡题材写作的先河。

55.苏轼曾说:

“吾于诗人无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东坡续集》卷三)

56.苏轼曾说:

“吾于诗人无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东坡续集》卷三)

57.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

“(《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

58.玄言诗是指主要盛行于(乐晋时期),以谈论老庄以及佛家道理为内容,抽象玄虚,缺乏韵味的诗体,主要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

二、基本问题简答

1、《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

首先,《诗经》显示出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特别发达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创作传统。

其次,《诗经》是我过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诗经》〈大雅〉、〈小雅〉、〈国风〉讽喻怨刺歌的主要区别和原因

答:

《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国风》里的怨刺之作。

国风中有部分作品与“二雅”相同即表现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

3.写出《论语》“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主题思想,并简要描述篇中四弟子答问时之态度表现。

答: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主要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人申述各自的志趣与愿望,以及孔子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的,比较关心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

几个弟子以为各自的个性不同,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也不同。

子路主动表现,说话不拘礼节。

冉有、公西华等待发言 说话有分寸。

曾点不即不离 从容应对。

4.《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答:

首先,它不简单、孤立地描写战争本身:

作者为了揭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晋胜楚败的原因,而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描写。

其次,侧重描写战争双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样为了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能以精炼而清晰的笔法描写战争场面。

5.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答:

(1)春秋战国之际,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富有诗意。

《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开创了语录体散文写作之先河。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文体比较驳杂。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的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

列举三个以上出自《庄子》的成语:

朝三暮四、运斤成风、望洋兴叹。

《孟子》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好辩而善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成语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就出自《韩非子》。

6.汉赋演变的基本线索

答: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演变:

一是骚体赋作品的时时出现,延续始终;二是汉大赋从兴起到衰落,最后由抒情小赋作为结束。

7.《史记》与《汉书》的两点区别。

答:

在思想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自由,富于个性,而是秉承家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

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8.汉代散文文风特点与演变的大概情形

答:

汉代散文主体特征是“内容切中时事,语言朴厚无华”。

但当中也有变化。

大体说,西汉初期的贾谊,其文章情感浓重,文气纵横;代表作《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到了西汉中后期;刘向的写作一变为引经据典,书卷气浓重;东汉以后,王充的《论衡》:

尚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继之,王符、仲长统的文章:

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在此变迁当中,汉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也在东汉以后,从原来的比较地散化,逐渐向着整齐、骈偶的方向发展。

9.简述五言诗发展形成过程。

答:

(1)《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但这只是四言诗中偶尔出现的五言片段,自然不能看作是五言诗的起源。

(2)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偶见五言的形式。

(3)西汉时期少数歌谣和乐府诗歌出现了明显的五言成分。

(4)东汉时期,乐府民歌里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五言诗。

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5)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文人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

(6)东汉后期即班固(作有《咏史诗》,被认为是第一守比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

三、作品解读

1、《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的“静女”是否正面出场?

请表明观点,简要陈述理由。

答: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

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

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2.《诗经·秦风·蒹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

(音西)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音媚)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音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音迟)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俟。

(水旁,音四)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音职)

◎阐释本诗的抒情艺术。

答:

在抒情艺术上,三章作连章重沓,反复吟唱同一内容,而在情绪上逐步加重,层层渲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情思满怀、不惧险阻却难以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的生动形象。

三章分别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起兴,既描绘了芦荻萧飒、露结霜凝的清秋景物,也暗示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把暮秋时节的河畔景色与诗人伫立清秋的怀人之情融会为一,表现了深邃感人的意境,渲染、烘托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3.《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请描述诗中歌唱的场景和气氛

答:

表现了新婚闹洞房情景,气氛热烈而真诚,有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对新娘的嘱咐。

绸缪,这是形容紧密缠绕之意的一个联绵词语。

诗中每一章里的“束薪”、“束刍”、“束楚”,都是用来象征结婚的。

4.屈原《九歌·湘夫人》片段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蘩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翻译此片段,之后阐释本段的抒情手法。

答:

是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

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5.屈原《九章·哀郢》片段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就这一片段谈谈《九章》的表现艺术特征。

答:

《九章·哀郢》的表现艺术特征:

写自己对故都的思念。

表现特点:

(1)诗歌语言质直激切。

这种语言风格与《离骚》辞真是有很大不同。

如这样的诗句: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士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2)抒情结合着叙事。

在叙述流亡这一经历过程当中,写出自己对故都的思念,以及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6、《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请自行确定一个角度,简要解析本诗的抒情艺术。

答:

其特点是“言浅义深”。

它的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它的意思也很明白:

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

可是细加品味,它的含义,它的情感,非常具有厚度。

以“行行重行行”为例,如果把“游子不顾返”·--句的“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也可以看作是游子之辞。

而游子想念妻子与思妇想念游子,其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

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不论是游子、思妇甚或处于其它离别的情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

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上却含蕴不尽,它的每一句,都可以作更为丰富的体会。

这些涵容很大的抒情特点,为读者留下了白由联想的广阔天地。

7.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请就“情”、“景”、“理”三个字谈谈对本诗的体会。

(言之有理即可)

答:

陶渊明的有些诗把“情”、“景”、“理”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他的《归园田居》,前半部分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抒发欣赏自然最有妙处。

“悠然”见者,是说无意之中与南山相遇。

在此物我合一的境界里,人生的种种真实已寓含其中,但不须说,不必说,都在意中。

忘言者,是说正在不言意会之中。

8.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趋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读本诗的抒情风格

答:

抒情风格:

凉沉雄,悲凉主要体现在开篇对人生几何的感叹,沉雄是说情感表现深厚而有力量,体现在后八句理想激情的抒发。

整体感受,全诗激荡起伏的情感充分反映了整个建安时代一般人的心态:

既感到时代动乱带来自己生命的迷茫和悲凉感如开篇,又要坚持拯救社会的使命,有所作为。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呈现:

虽然对现实充满困惑、厌恶,但还未失掉理想、激情。

四、问题阐释

1.分析下面文字在艺术方面的特色: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而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庄子·外物》)

答:

2.《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答:

首先,它不简单、孤立地描写战争本身:

作者为了揭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晋胜楚败的原因,而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描写。

从而在布局安排上,抓住晋、楚两国矛盾发展这条主线,详写战争背景的介绍、胜败原因的分析;略写战争场面。

其次,侧重描写战争双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样为了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傲慢轻敌,“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等话语,表现他的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精神状态。

这与晋文公、先轸等人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能以精炼而清晰的笔法描写战争场面。

3.结合《离骚》诗句谈其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答:

以“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例,作者所使用的象征物又包含有以下四个分支系统:

①植物系统。

②动物系统。

所谓善鸟“配忠贞”,恶禽“比谗佞”。

③人物系统。

④事物系统。

《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也有以下几种:

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以规矩绳墨象征法度;以驾驭车马象征治理国家。

4.要求综合以下材料,提炼和论述《离骚》的艺术表现方面的成就。

◎《离骚》片段

(1):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答:

◎《离骚》片段

(2):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5.汉赋演变的基本线索

答: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演变:

一是骚体赋作品的时时出现,延续始终;二是汉大赋从兴起到衰落,最后由抒情小赋作为结束。

6.根据下列材料,简要分析汉大赋的特点和缺陷。

 太子曰:

“善,然则涛何气哉?

”客曰:

“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

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络绎。

颙颙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

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

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

回翔青篾,衔枚檀桓。

弭节伍子之山,通厉胥母之场。

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

诚奋厥武,如振如怒。

沌沌浑浑,状如奔马。

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发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纷纷翼翼,波涌云乱。

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

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

神物怪疑,不可胜言。

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

此天下怪异诡观也,太子能强起观之乎?

”太子曰:

“仆病未能也。

”(枚乘《七发》)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

7.要求综合以下材料,试论述《史记》中司马迁对项羽形象的塑造。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具体阐释《孔雀东南飞》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答:

《孔雀东南飞》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以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

刘兰芝夫妇自不必说,焦母、刘兄虽话语不多,但无不切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凸现作品主题。

9.结合作品论述陶诗风格的主要特征与主要表达方式

答: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总体来说可概括为平淡二字,形成平淡特征的五大要素:

1、诗人精神世界的淡泊平和。

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2、陶诗的题材以身边事物为主,富有亲切感。

3、陶诗的说理议论富有理趣和情趣。

4、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

5、陶诗的意象极具个性,并渗透着情感。

可结合作品《怨诗楚凋示庞主簿邓治中》来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1》二

一、填空:

1.宫体诗:

所谓宫,是指(太子东宫)。

即梁代(萧纲)作太子时以他的宫廷为中心而创作的诗体和兴起的诗派。

2.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3.汉乐府中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玉台新咏》)所编的(《玉台新咏》),并题为《古诗为焦仲卿所作》。

4.“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因其产生于(南朝齐)代永明年间故有此名称。

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它是以(声律)理论为指导而创作的新型诗体。

代表作家为(谢朓)。

6、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代表作是(《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

7.“元嘉三大家”或“刘宋三大诗人”所指的是(谢朓)、鲍照、颜延之。

8.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称《古诗十九首》为:

(“古诗”)

9.刘宋时期的(鲍照)为古代七言诗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是:

(《拟行路难》)十八首

10.志怪小说著名代表作是东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