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65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 文 阅 读 与 审 美 教 育.docx

语文阅读与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与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拟从六个方面对语文阅读与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特别关系。

当今国外的许多范例可供借鉴。

我国千百年来就有重视阅读、培养美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呈现喜人局面。

二、审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品位。

三、阅读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鉴赏文本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五、开展阅读审美教育的途径方法主要有加强课堂阅读,学习表现美的技巧,强化创造美的实践。

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矛盾和困难。

语文教学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审美媒介,向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

作为语文教学主体之一的语文阅读活动,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国外的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阅读。

美国1997年由总统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行动计划”,要求孩子8岁能读书,18岁达到大学水平,并鼓励家长、老师乃至社区与孩子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看电视不能超过2小时。

日本要求学生关心尊重国语如同国旗、国歌一样,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汉字1006个)。

英国课程重视本国作家作品的阅读,规定每生每学期要读完的几部完整作品。

韩国要求加强韩语和汉字(1600个)的学习。

现实已经证明,阅读已成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元素。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科里说:

“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就越聪明;你越聪明,将来赚钱就越多。

你赚钱越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越好。

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你不但是造福于他,也惠及他的下一代”。

⑴这实际上就启示我们要让孩子通过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阅读活动,培养美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孔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⑵“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⑶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是深知“言”、“文”在社会交际和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提倡诵读和涵咏体味,强调学生的博览和积累,强调“悟”、“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近代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把美育与德、智、体育并列为“四育”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干枯的说教,而必须通过情感的陶冶才能达到,这就是美感教育”。

⑷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要让学生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自觉地投身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中。

鉴赏(审美活动)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

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⑸这就更加形象地说明了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⑹问题到底出在哪?

首先,请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1日报道,当记者问一位中学生是否看文学名著时,学生竟反问:

“看名著能考上大学吗?

”远离文学名著,在中学生中已成为严竣的事实,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我们那时候是偷着看文学名著。

‘文革’中,名著是禁书,看都看不到。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名著公开出版了,还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

”记者随问道:

“那么,对今天自己的子女都不看名著又有何感触?

遗憾不遗憾?

”这位家长坦然道:

“无所谓,没有什么遗憾。

”“你过去偷看了许多名著,有没有感觉对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记者又问道。

这位家长说:

“那是有的,但是,作为家长,首先要保证孩子能考上大学。

材料二:

2000年8月,我在本校高一新生中进行了一项关于阅读的专题调查,有关统计数字令人担忧:

比如,只有40%的父母和50%的初三班主任要求阅读。

在初三阶段,有70%的学生很少去图书馆,18%的学生从未去过图书馆,近90%同学很少去或不去阅览室。

让他们写出几位中国古代的剧作家,统计数字显示竟然为“0”!

这二则材料显示,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校没有读书的氛围和风尚已成为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和危机,“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疲惫不堪。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浅薄。

苏霍姆林斯基就说:

“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

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学生的第一爱好就应该是喜欢读书。

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⑻由于种种原因,审美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游离于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之外,美育作用得不到发挥。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强调指出: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这是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明确定位。

新《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高中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等,就是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增加文化内涵,让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顾之川先生也指出:

“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第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体味到作品反映的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

”⑼“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科书将阅读列为教材的重中之重,以期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价、鉴赏能力。

不仅如此,还编写了《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必要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学期分量约35万字,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修养。

编者这样做,不仅与社会时代发展步伐合拍,也顺应了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迫切的需要,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致呼吁,语文教学要“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感的广化、深化、敏锐化与美化,在继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像力与审美力的同时,着重于判断、归纳、概括能力与批判、怀疑创新精神,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能力,以及自省意识的培养。

”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审美教育将在中学语文教学园地里绽放出灿烂的美育之花。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需要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

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⑿马斯洛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的行为的原因。

需要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方向。

他说,人有七种需要即: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为生长需要。

当物质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精神需要就应运而生。

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

如下图:

这就是说,审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从长远看,一个人的审美需要与理想和他的人格形成、事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就像是一个三角形:

一个人审美理想建筑得越高,那么,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就越大,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人格与事业的内涵越丰富。

这是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心理依据。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想象中出现的形象的感知,即使语言本身也还有一种外形式(即形和音),它对欣赏者的心理也有微妙的影响,如同红色热烈,绿色柔和给人的这些感觉一样。

人们在朗读时可以感受到文章和作者的不同风格:

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而且通过对想像中的“意象”、“意境”的感受,马上可以唤起相应的感情反应。

如“大漠孤烟直……”立刻使你感到雄浑阔大、浩渺无穷;“枯藤老树昏鸦……”立刻使你感到凄凉孤寂、悲愁不已。

这些都对情感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激起不同的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特别关系,正基于此,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的结晶。

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需要和追求。

阅读中,只要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性语句和令人心颤、迷醉的意象、情景和形象,“披文入情”,就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品位,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阅读教学责无旁贷。

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多向度地解读文本,以及辨别这些文本的意义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即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经历置身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一定情况下是直接式的解读,保持开放式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式的理解判断,主动地而非被动地认识社会现实事物,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非模仿者,形成个性的认识。

美育,即审美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美学角度来说,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教材中75%以上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些名著都各具独特的美的内容,久经岁月磨炼,历来脍炙人口,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

文学冶人,文学冶情,这是文学作为“人学”“情学”的根本艺术特征。

通过情感通道打动读者的心扉,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怒,同忧同乐之时,享受到阅读文学的无穷乐趣——染情、添趣、益智、导思。

正因如此,苏灵扬说:

“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可能胜过中学其它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课、美术课。

”⒀

加拿大大学的培利·诺德曼出版一部被誉为“当代欧美儿童文学理论名著”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该书“描述了一个文学的,特别是儿童文学的乐趣范畴,此一乐趣是源于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在沉浸于文学世界时,透过各类能够满足其较深之思想与理解的那些诠释策略和文本所产生的基本愉悦”⒁文学的“乐趣”无处不在:

文字本身的乐趣、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与其他人讨论所读文本之回应的乐趣,为自己找镜子的乐趣,暂时逃避现实所获得的轻松解脱的乐趣、了解生活的乐趣、由回应产生的对文学、社会、人生更深层理解的乐趣……而这些种种乐趣归结到一项基本乐趣就是体验自我与文本与他人对话沟通的乐趣。

所以,作者提出了“与孩子共享文学”、“与孩子一起思考文学”的深刻话题。

这就进一步启示我们,阅读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美育材料,如不进行美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种机不再有、时不再来的损失,“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品,作为一个现代人,不是“美盲”,而是“美”的主人,必须懂得审美。

所以,阅读活动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因素在审美活动中十分重要,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这不仅符合审美活动的心理因素,也是语文教材本身所提出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美的语言、人物、构思、结构等,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意境。

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丽,《松树的风格》的崇高,《威尼斯商人》的滑稽,《花城》的华丽等,读来都是美的享受。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评价,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理想,对事物的爱憎,浸透在所表现的对象之中。

阅读中,审美活动不应停留在感受阶段,要深入到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进入更高一层的理性审美活动阶段,成为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相互协调统一的心理功能。

毛泽东说过: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⒂因此,阅读中,要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活动,引导他们提高审美能力,不仅能辨别美,还能鉴赏和评价美。

即“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

‘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

”⒃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的基础上,能创造出优美的作品。

美化自己的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创造美的环境,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精神风貌。

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

“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读一首诗便是再造一首诗”。

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

按照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审美形式,我们把审美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即泛指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美。

自然美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经人类实践加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

如杨万里的六月西湖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种是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

如李白笔下的飞瀑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自然美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多元性。

教材中的自然美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

自然美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

正是它所特有的自然构成形式,形成了它独具的自然风姿,呈现为具体可感的观赏对象。

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秀淡雅,竹的青翠挺拔,菊的斗霜傲寒,它们的这些物理属性,正是人们喜欢它们的重要因素。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

自然美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

正是它所特有的自然构成形式,形成了它独具的自然风姿,呈现为具体可感的观赏对象。

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秀淡雅,竹的青翠挺拔,菊的斗霜傲寒,它们的这些物理属性,正是人们喜欢它们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美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美虽有自然属性,但没有人的生产实践,没有自然的人化,自然的这些形式、性能、结构等,就不可能具有美的性质,自然景物也不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可以说,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它与社会美一起构成现实美。

第三,自然美以真的形式体现善的内容。

自然美的本质在于它与社会属性的人发生了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比如人们喜爱梅兰竹菊,把它们称作“四君子”,便是因为它们的外在形式和某些性质,以及它们顽强不屈的内在生命力量,在某些方面与人的高风亮节、顽强奋斗的优良品质相类似,因而被视为美的形象,并积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准确地进行审美指点,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同时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典型化和表现什么倾向,才能取得一定的审美效果。

具体来说,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再现文章描绘的自然形象和画面。

要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自然物的形姿状貌,领略自然物的动态美,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身在画中”的美感。

第二,体味自然景物和画面蕴含的感情。

作者写文章是画中含情,学生读文章是由画生情,只有使作者寄予的感情和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才能取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

第三,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

课文中的自然美都含有特定的内层意蕴和理性内容,作者是通过形象和画面来表现的,学生也只能通过画面去理解其后面的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以领悟理性内容。

茅盾对白杨的礼赞,其实是对抗日军民的礼赞,是对坚强不屈精神的礼赞。

老舍对小麻雀的同情,实际是表现弱小者与命运的积极抗争。

这才是他们描写自然美的真谛。

只有领悟了这样的内层意蕴和理性内容,才是达到了自然美教育的目的。

第四,展示把握自然美的科学美。

凡是包含了人类劳动成果,特别是创造性成果的客观事物,都具有审美价值,科学发现、发明所追求的实际是美。

科学美主要是突出自然的和谐美和真理的发现美。

在阅读中抓住科学美去介绍知识,能使学生从获得的美感中激发学习兴趣,受到科学真理的熏陶启示。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教材都具有社会美的教育价值,因为社会美集中表现在一定时代的人物的生活、业绩、品格和理想上。

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就会感到社会生活的美,体验到人物心灵和理想的美,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性灵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品质。

第一,劳动美。

美是劳动创造的。

劳动实践又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创造价值的美的享受,好逸恶劳固然是旧社会遗留的恶习,但不懂得劳动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保持劳动者本色的老将军(《普通劳动者》),种菜的收获(《菜园小记》),摘果子的场面(《果树园》)等无不体现劳动的美。

这种劳动的美也包含着一种意志美。

《向沙漠进军》《哥白尼》《火刑》等等都体现着人类认识并征服自然,勇于献身创造奇迹的气度与胸怀。

第二,风尚美。

即人与人在社会交往的言行中表现出的美。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的仪态美、语言美、行为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的纯洁、质朴的心灵美,都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教益。

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美感,推崇高尚的道德作用和思想行为。

第三,生活美。

生活美首先表现在人物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上。

《风景谈》中有两对不同的青年男女,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情趣,正是后一对才是“能使大自然顿然生色”的“奇迹”,“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显然这是新时代新社会所孕育出的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

其次是品格美,梁生宝去买稻种,披的是麻袋,吃的是五分线一碗的面,惜群众之财如命,但却是一个无私的社会主义创业的带头人,这些行为正衬托出了他的高尚的品格美。

(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遵循美的规律,通过艺术手段所创造出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属于第二性的美,它在本质上是人所创造的自由的形式,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最高形态。

但较之现实美,艺术美的特点有二,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二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艺术美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立意美。

清人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就是要求写文章要做到“意在笔先”,以“意”统帅全文。

阅读文章时,就要抓住文章的“意”进行审美,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如《项链》的立意,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还是颂扬诚实的品格,抑或慨叹“人生无常”?

“失街亭”到底谁之过,是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还是诸葛亮的用人失察?

罗丹说的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这些问题穷究物情,洞察幽微,就不仅可以训练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还更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

第二,结构美。

结构美遵循美的规律,处理好繁简藏露疏密张弛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篇的关系,做到剪裁得当,布局合理。

美的结构都具有匀称、和谐、周密、灵活变化的特点。

《背影》抒写了父子之爱这个人间永恒的主题。

但它之所以如“白鹤亮翅”享誉文坛,更在于它的结构精巧不同一般。

文中四次出现“背影”:

开篇点明背影,为下文张目,第二次白描背影,抒发父子情深,第三次找寻背影,抒发离情别绪。

第四次思念背影,情不能已。

这样的结构,即谨严有序又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摇曳生姿;既和谐完整又富于变化,步步深入,紧凑自然;突出中心,为中心服务。

确实是一篇美文。

第三,意境美。

意境是经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而创作出来的,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

思想感情一定要通过想像、形象思维,把内心和外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如《蜀道难》意境的险峻美,《荷塘月色》意境的静态美,《望庐山瀑布》意境的动态美。

意境中的静与动又只是相对的,常常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此外很多作品还通过象征、拟人手法,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

语文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发现文章的艺术意境美。

如《荷花淀》的意境美,主要通过月下和平劳动和晌午英勇战斗的场面描写,表现出前者的优美、后者的壮美。

只有当学生领悟到精彩的诗化描写和强烈的抒情交织融化在一起时,才能感到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美,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诗意美的审美享受。

(四)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章的多种美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铸炼语言。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等,都力求遣词造句尽善尽美,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准确丰满的思想内容。

欣赏语言美,既要学习文章运用的技能技巧,又要学习前人锤炼语言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和严谨不苟的写作态度。

语言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多种多样,俞汝捷列举它有24美:

雄浑之美,犷悍之美,柔婉之美,悲怜之美,谐谑之美,素朴之美,入俗之美,复合之美,神肖之美,氤氲之美,真切之美,缜密之美,健举之美,流动之美,不隔之美,洗炼之美,蕴藉之美,映衬之美,逶迤之美,起伏之美,荡逸之美,怪异之美,辐射之美,超拔之美。

⒅在阅读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准确,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如《药》中:

(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

好了么?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运气”,名词,一般不能作动词,更不能带宾语,而“运气了你”中,“运气”不仅作动词还带了宾语。

这样写恰恰符合一个凶残粗野愚昧的刽子手的身份,突出他的无知。

用词非常准确。

再如《过秦论》中: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个开头雄起之势磅礴于天地,以秦孝公领起,追溯历史。

“据”“拥”二句写出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之意……之心”一句写出秦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其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组排比,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气势博大。

真乃“天下第一气”的文章。

精炼准确,含义丰富,体味语言之美,令人拍案叫绝。

《礼记·学记》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⒆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要从声音上吟味,从字面上琢磨,从话中找“话”,从情感中领悟,以“审”出其中的意味,情味,韵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乃至欲罢不能。

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了。

阅读是以书面信息符号为对象的外部语言的内化过程,它存在于人脑“黑箱”之中,阅读过程的内潜性使人们很难从外部观测到读者的无声视读过程。

即使是读者自己也不甚觉察其活动状况。

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阅读过程的“黑箱”:

即阅读过程中的若干个环节,因素是前后相连,一一对应的,并逐步深化,实现阅读活动。

是为

心理过程:

感知联想想像思维记忆迁移

↓↑↓↑↓↑↓↑↓↑

行为过程:

认读→理解→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