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71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编辑:

0705薛超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

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学习风格强化物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负迁移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策略性知识正迁移教育心理学内部动机上位学习学习迁移替代强化符号学习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下位学习特殊学习迁移准备律认知地图相关研究

二、简答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7.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9.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3.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6.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7.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8.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

20.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21.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23.简述动作技能的主要分类。

24.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

25.简述桑代克对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三、论述

1.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10.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

一、名词

1、有意义学习:

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

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P53)

2、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

它包括事实、规则、个人态度、信仰等等。

(P74)

3、成就动机:

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P265)

4、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P62)

5、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地方法、技术;而学习倾向则指学习者对于学习活动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不同偏爱。

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

要素:

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性要素。

(P292)

6、强化物:

Skinner认为,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在某一反应水平的刺激是强化物。

(P39)

7、普雷马克原则:

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通俗讲就是:

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

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P39)

8、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它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

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

“怎样在图书馆找到鲁迅的朝花夕拾文集?

”。

(P74)

9、正/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与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助长作用叫正迁移,也可简称迁移。

如学习好平面几何有助于学好立体几何;学习是运用过去知识经验的过程,就得知识经验对新的学习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新的学习也会扩充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丰富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

一种学习另对一种学习起干扰、阻碍作用叫负迁移。

如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的认为lg(a+b)=lga+lgb。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P198)

10、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P269)

11、概念同化:

①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即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也可以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P101书上);②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或体现在上下文中)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或二级概念)的过程。

③概念同化属于接受学习。

12、策略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从本质上看,策略性知识也是程序性知识,但是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来调控学习和认识活动本身的,其目标是更有效的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P74)

1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它是以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的一门学科,并且它是介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P5、P10)

14、内部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

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

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如孩子们知道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而

小石子会沉在水底,而轮船那么大却可以伏在水面上,这些质疑推动他们去了解

物体沉浮的秘密,这就是内部动机。

(P258)

15、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对某些材料进行归纳组织或把部分综合成整体需要进行概括学习。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归属于原有观念。

在下位学习中,还可以分成两类学习:

一类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类是相关类属学习。

(P102)

16、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的存

在于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根据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P198)

17、替代强化:

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例如一个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关心集体的行为受到表扬,就会增强自己以同样的方式行事的倾向。

(P43,P243)

18、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P46)

19、发现学习:

1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

②是“使学习者体验所学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统一地把握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

发现学习从方法上说是学生通过发现(严格地说就是再发现)的步骤而进行的学习。

从内容上说,发现学习原则上是以基本教材为内容的学习。

从目标说,发现学习乃是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的学习。

布鲁纳发现学习可概括为“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P50)

20、先行组织者:

①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②它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P105)

21、智慧技能学习:

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例如,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P32)

22、学习的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有机体内部通过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P44及课件)

23、特殊学习迁移:

也叫具体迁移,是把特定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例如把一种跳水项目的动作技能迁移到另一种跳水项目中去。

(课件)

24、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P34)

25、认知地图:

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

(P47)

26、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相关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量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常用方法为测试法,即心理测试。

注意相关系数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证据。

(P21)

 

二、简答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P39)

答:

①Skinner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是强化。

强化决定了行为的形成、转化,也就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够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的。

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原理)②利用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强化;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在某一反应水平的刺激是强化物。

③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与负强化;强化出现的实际和频率,叫做强化程序。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P43)

答:

1注意过程:

观察者认识并知觉榜样的情境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着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

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优秀、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是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选择榜样的行为,抽取榜样活动的信息。

榜样的行为特征、观察者的特征;

2保持过程:

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仪表箱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把观察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

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决定于认知组织、心理预演(符号预演、动作语言);

3动作再现(复制):

观察者将头脑中有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把符号性表征转换为一种适当行为反应。

决定于观察者的适当体能、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自我观察、矫正反馈信息等;

4动机过程:

指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的激励。

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获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不同。

(包括:

直接、替代、自我)

基本看法: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纠正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P32)

答:

(1)言语信息:

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

(2)智慧技能:

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策略:

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率的方式

(4)态度:

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5)运动技能(动作技能):

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P232)

答:

【个体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①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②科尔伯格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见论述}。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P65-P67)

答:

①对学习的看法:

人本主义深信,学习使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②对教育的看法: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基本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开放课堂模式,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课件)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

第三,学习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第四,是指向未来的学习;

五、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树立。

7.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P269及课件)

答:

(一)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组织和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及其能力信念。

(二)自我效能的形成:

个体的自我效能,不论准确与否主要是建立在完成任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根源之上

(三)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动机作用

1影响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选择2影响人们行为努力程度与坚持性

3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4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四)自我效能信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与行为,支配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与调节。

8.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见论述)

9.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P63)

答: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如“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只是一定的外在形式,深知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着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根据个体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环境下的学习历程。

1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见论述)

1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P74-P76)

答:

(一)二者的定义(参见简答题)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①命题:

信息的基本单位。

命题的构成成分:

关系和论题;论题多由名词和代词表示,关系对论题起限制作用;②命题网络:

它指任何两个命题如果他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彼此联系起来,它们组成了命题网络;

(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①产生式: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一-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

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

一个产生式是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即所谓的条件一活动规则。

条件是指产生式必须具备的情况概述,而动作则指由条件引起的外部行为或在记忆中发生的变化。

②产生式系统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而许多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

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12.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P21-P27)

答:

有两种:

(一)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①相关研究(见简答)

②因果研究:

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试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二)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即“是什么”

①观察法:

是收集反应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诸多事实、材料的基本途径;

②调查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3)个案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

13.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P267)

答:

(一)维纳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二)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会做出不同的归因。

学生往往倾向于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方面进行归因;

(三)归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14.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见论述)

1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P6-P7)

答:

(第一方面):

学习的本质。

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

(第二方面):

学习的过程:

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

(第三方面):

影响学习的因素。

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

(第四方面):

教学与管理。

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管理者的教师心理特点及对学生的影响。

16.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P204)

答:

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17.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

(P198-P200)

答:

(一)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又包括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但一般理解的学习迁移更多的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为迁移而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说的都是这种迁移。

(二)迁移的种类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与负迁移{见简答};

②根据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例如,先学了骑自行车,再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例如,排球运动员练习篮球技术后会促进排球技术。

③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运用到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去。

例如,学生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之后,能推想出三棱锥、四棱锥的计算方法。

纵向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运用到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去。

例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长方形和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规则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有关梯形面积计算问题。

④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又称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特殊迁移,也叫具体迁移,是把特定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例如把一种跳水项目的动作技能迁移到另一种跳水项目中去。

⑤根据迁移的路径分为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1969年所罗门和帕金斯提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的划分。

低路迁移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

例如,开惯了自家车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

这种迁移的关键是原先的技能有充分的练习,而且练习是在变式的情境中进行的。

高路迁移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物理时考虑在代数中学过的数学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高路迁移的关键是有意识地进行抽象概括,或精心地鉴别出不限于特殊情境、能普遍应用的原理、主要观点、策略或步骤。

18.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P183-P184及网络)

答:

(一)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二)费茨和波斯纳1964年提出的三阶段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A、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并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

B、联系形成阶段(又称为定型、练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C、自动化阶段:

熟练操作特征就是动作技能进入自动化阶段的特征。

19.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见论述)

20.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见论述)

21.简述动作技能的主要分类。

(P177-P178)

答:

(一)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程序或规则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或者:

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如骑车、弹琴和打字等;

(二)①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

②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③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④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22.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

(P226)

答: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

①二因素说,认为品德由知和行(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构成,或认为由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构成。

②三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或认为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③四因素说,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

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的设想。

①“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

②“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