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858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七章教学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2、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3、简述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答: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教育家孔子把学习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

1、间接性与简捷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交往性与实践性。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3、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4、引导性与指导性。

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7、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这一规律?

答:

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

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9、简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的关系?

答: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互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10、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答: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11、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什么是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是的疑难,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良好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作用。

14、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进行教学?

答: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15、如何运用巩固性原则进行教学?

答: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与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16、如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教学?

答: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作到: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7、简述教师如何运用因材施教的要求?

答: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送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点。

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贯彻这一原由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活动。

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以致用,加强训练,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

 

1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主要依据是:

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条件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双增双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2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注意引导诱导。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2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做好提问准备。

2、善于启发诱导。

3、做好归纳、小结。

23、讨论法的具体要求:

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要对学生启发诱导。

3、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24、读书指导法的具体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5、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

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6、教学的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2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答: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优点:

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不足:

第一、难以因材施教。

第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灵活性。

2、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形式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2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2、写好三9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有效。

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刘外作业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布置作业与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部分。

1、布置作业的形式。

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的有: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布置作业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3、及时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主要有课外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五)教学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29、为了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2、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30、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

答: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出鉴定。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进行评定。

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3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含义与方法?

答: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

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有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果、难度与区分度。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

考查的方式主要有: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

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考试的方法通常有:

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等。

第八章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

这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

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作用。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关键。

3、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首先,要注意全面性。

其次,要注意多端性。

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

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其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答:

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往往就是各种矛盾的转化。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积极转化,首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各要素内部的矛盾,要促进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转化。

其次,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辨证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那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8、贯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9、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0、当代影响最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1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答:

第一,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

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

应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

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经验,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12、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也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内负面影响。

再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但同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中学生的心灵。

13、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

第一、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末得到落实。

第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第三,造诣内容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第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

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目标。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第四、积极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第六、因地制宜开发德育工作。

第九章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合力。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2、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3、如何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答: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人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发展水平共同制订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第二,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集体的实际情况。

4、为什么培养积极分子,形成良好的集体核心?

答:

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

培养积极分子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第二、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5、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

答:

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

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本要求:

第一、确立班风目标。

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总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班风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确立班级的班风目标。

第二、培养正确舆论。

班主任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三、强化行为训练。

班主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常抓不懈,反复训练。

第四、加强榜样示范。

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树立好榜样。

另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6、如何做好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答:

中等生的特点是: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三是学习不成绩稳定。

根据以上特点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好循环。

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对信心不足的学生重点是解决方法问题;对表现欲不强的学生,重点是解决动力问题;对于成绩不稳定的学生重点是解决非智力因素问题。

再次,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7、如何做好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答:

后进生的典型特点是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

根据其特点要做到:

要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环节。

2、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是什么?

答:

1、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2、研究范围的多元性。

3、研究主体的多样性。

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5、研究论证的复杂性。

4、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赦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