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24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下苇甸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一、区域地质概况

本次实习的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行政区划属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距离北京市中心约33km,109国道、永定河穿境而过(图1)。

地理上位于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的接合部位,为太行山的余脉,区内寒武系出露完整,主要发育碳酸盐岩,为典型的华北型地层[1]。

北京西山寒武系发育极好,受永定河深切河曲的切割,露头十分完整,是华北寒武系典型剖面之一[1]。

下苇甸剖面位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下苇甸至丁家滩一带公路旁(图1),地层出露完整,自下而上分别为:

下寒武统昌平组、馒头组和毛庄组;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2]。

馒头组和毛庄组以灰色和灰黑色页岩与风化后呈紫红色的页岩互层为主,向上红色越来越多,夹杂灰色灰黑色条带状泥灰岩;徐庄组的岩性以薄层泥质条带状灰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夹中-薄层鲕粒灰岩;张夏组地层岩性以鲕粒灰岩为主,上部和下部夹薄层砂屑灰岩、砾屑灰岩以及竹叶状灰岩,中间形成了大套厚层、巨厚层亮晶鲕粒灰岩;崮山组岩性较复杂,主要有条带状灰岩、泥晶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以及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灰岩;长山组和凤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和砾屑灰岩为主。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北部,华北板块曾经历了四大构造发育阶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台结晶基底形成发展阶段、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拗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初期稳定克拉通盖层发育阶段、中-新生代板块内部造山复杂构造变形阶段[3]。

二、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府君山是在青白口系不整合面之上发育的新的一套台地碳酸盐岩,基本上为中后层的灰质白云岩,部分轻变质到大理岩,府君山上面连续沉积的是灰黑色、灰色页岩夹薄层状泥灰岩,越向上红色页岩越多。

沉积环境由碳酸盐岩台地变为水较深的类泻湖环境,淤塞很多陆源的泥质,形成馒头、毛庄组。

沉积物不断供应,台地逐渐变浅,来自陆源的泥质含铁重,形成一些红色的。

徐庄张夏是一套典型的以颗粒碳酸盐岩为特征的一套地形,沉积相演化为台地上的滩,风暴沉积,滩上发育的藻礁等。

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是台地演化到震荡期以后,水体不断动荡,但水体能量小于徐庄、张夏的一套混合的碳酸盐岩,豹皮、燧石条带、成分不均匀,是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

2.1雾迷山组

在下车点的砌墙上,我们远观了雾迷山组的岩石。

岩石为深灰色燧石结核和条带状白云岩。

含层状叠层石,岩石上突出的为遂石条带(图**)。

雾迷山组形成于距今12亿年前,组名以典型地点天津市蓟县雾迷山命名。

该地区的硅质条带可能为风暴高潮时的异地搬运产物。

碳酸盐沉积为典型的清水沉积,因此二氧化硅的周期性来源可能与风暴流携带有关。

风暴携带来的硅质在酸性条件下交代方解石,形成了遂石条带。

2.2馒头组和毛庄组

府君山是在青白口系不整合面之上发育的新的一套台地碳酸盐岩,基本上为中后层的灰质白云岩,部分轻变质到大理岩,府君山上面连续沉积的是灰黑色、灰色页岩夹薄层状泥灰岩,越向上红色页岩越多。

沉积环境由碳酸盐岩台地变为水较深的类泻湖环境,淤塞很多陆源的泥质,形成馒头、毛庄组。

沉积物不断供应,台地逐渐变浅,来自陆源的泥质含铁重,形成一些红色的。

徐庄张夏是一套典型的以颗粒碳酸盐岩为特征的一套地形,沉积相演化为台地上的滩,风暴沉积,滩上发育的藻礁等。

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是台地演化到震荡期以后,水体不断动荡,但水体能量小于徐庄、张夏的一套混合的碳酸盐岩,豹皮、燧石条带、成分不均匀,是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

馒头组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的白云岩,厚度约80-100米。

由紫红色泥岩和灰黄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组成三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下层为含三价铁的紫红色页岩和泥岩,具有砂质结构,中层岩层显红、白色,上层岩层以灰色为主,为灰质泥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

(图**)。

白云岩中发育叠层石,呈缓波状。

缓波状叠层石反映了有一定水动力条件,根据其波状起伏程度,可以判别其生长环境主要为水体较浅的潮上带下部或潮间带上部环境泥岩地层中发育大量节理,并被方解石所填充(图**)。

在野外,对于节理和层面的区分至关重要,岩层层面上下通常有岩性、颜色、粒度等的变化,且在地层沉积中,常多个层面相互平行;而节理是岩石中的裂缝,其没有明显的位移,故节理面两边的岩体的岩性、颜色、粒度等基本相同,在形态上节理可呈雁行式和X共轭式组合。

属于干燥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馒头组为潮坪相碎屑岩(主)和碳酸盐岩(次)沉积。

在途中,还观察到了山脚下的一块滚石。

其岩性为砾岩,砾石粒径2~3cm,成分多样,有遂石和各种火山岩等,分选中等,磨圆好,并具有一定的定向排列。

这反应为牵引流沉积环境。

故该砾石可能为砂质辫状河上的沉积(图**)。

毛庄组也为紫红色泥岩,但其颜色较馒头组更深,呈猪肝色。

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近前观察。

泥岩主要形成于潮间-潮下坪;泥质条带灰岩形成于低能局限潮下环境,表明相对海平面上升;页岩形成于低能停滞水体的潟湖环境,表明水体进一步加深。

馒头组与徐庄组整合接触。

2.3徐庄组

徐庄组与下部毛庄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以紫红色页岩上出现灰岩为分界。

徐庄组下部主要为细粒碎屑岩—泥岩沉积,夹有白云岩透镜体及透镜层;向上为一套厚层鲕粒灰岩,鲕粒灰岩呈灰色,粒径约为0.5mm左右,部分颗粒粒径可达1mm,颗粒含量达50%以上,分布均匀。

其中,鮞粒、砂屑粒径向上变大,且有豆粒发育。

地层上部发育有亮晶胶结、有层理的鲕粒灰岩,鲕粒含量60%。

鲕粒多为直径小于2mm的球状颗粒,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岩中。

其成因离不开动荡的水体环境。

改组整理表现为碳酸盐台地高能沉积环境。

在剖面上还可以看到层面凹凸不平的差异风化(图**)。

岩层中硅质条带的抗风化能力强,泥灰质的抗风化能力差,较易被剥蚀。

其中,颜色较深的泥质含量较高,灰质含量少。

在泥灰质层厚度不均,是差异压实作用造成的。

在薄层的白云岩在观察到雁行式张节理,该节理仅发育在白云岩层中,因其岩石较上下岩层的含泥质灰岩更加脆,在地应力的作用下易发生破裂。

在徐庄可见3个台地碳酸盐岩旋回。

顶部厚层灰岩内发育灰绿色中性侵入岩床,产状与灰岩一致,长约30m,宽约1.5m,结晶程度较低,斜长石晶形较小,放大镜下可辨认,在围岩接触面可见烘烤边(图**)。

该组的沉积相为下部开阔台地相,到中下部为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再到中上部滩前斜坡相。

 

2.4张夏组

张夏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徐庄组接触,岩性以鲕粒灰岩为主,上部和下部夹薄层砂屑灰岩、砾屑灰岩以及竹叶状灰岩,中间形成了大套厚层、巨厚层亮晶鲕粒灰岩,还发育有藻礁,地层厚度约120m。

碎屑向上变粗,鮞粒向上过渡为豆粒,竹叶状灰岩向上变多,且竹叶状砾石具氧化圈,主要是由于含铁钙质胶结作用形成的。

发育有缝合线,是压溶的产物。

局部发育泥丘。

实测张夏组12层地层,并绘制其柱状图(表,图)。

表张夏组地层实测数据表

层号

厚度/cm

描述

1

50

灰色灰泥灰岩,夹灰泥砂屑灰岩

2

40

灰色含泥质条带灰岩

3

60

底部灰黄色灰泥灰岩,

顶部灰色灰泥鲕粒灰岩,鲕粒粒径0.5mm左右。

4

30

底部灰黄色灰泥灰岩,顶部灰色灰泥鲕粒灰岩

5

60

底部灰黄色灰泥灰岩,顶部灰色灰泥鲕粒灰岩

6

25

底部灰黄色灰泥灰岩,顶部灰色灰泥鲕粒灰岩

7

70

底部25cm灰绿色灰质泥岩,

顶部45cm灰色灰泥竹叶状灰岩,竹叶大小10cm左右,具有氧化圈

8

130

底部50cm灰绿色灰质泥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

顶部480cm灰色竹叶状灰岩,竹叶10cm左右,透镜状

9

130

底部90cm灰绿色灰质泥岩,夹薄层灰岩

顶部40cm竹叶状灰岩,底面凹凸不平

10

150

底部110cm灰绿色灰质泥岩,夹透镜状灰岩

顶部40cm灰色灰泥鲕粒灰岩

11

200

底部170cm灰绿色灰质泥岩,有藻丘发育

顶部30cm灰色灰泥鲕粒灰岩

12

30

灰色灰泥灰岩。

 

因张夏组沉积期海平面变化频繁,鲕粒灰岩与泥质条带灰岩、粉砂岩互层形成了多个米级旋回,每个米级旋回的下部以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以下水体较深环境的粉砂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为主,上部以正常浪基面以上的滩相的鲕粒灰岩为特征。

竹叶状灰岩呈灰色、绿色、棕色,组构从颗粒支撑到基质支撑,岩层的几何形态从平板状到透镜状,岩层接触关系从相对平整变化到高度不规则。

竹叶状灰岩的砾屑常成为扁饼状,也有多边形或者不规则的,横切面似竹叶,砾屑大多很薄,(平均≈10mm,其长度变化很大,多为5cm,偶尔也会达到30cm甚至更大;通常情况下,砾屑长短轴比值大于3:

1),砾屑间充填砂屑、生物碎屑或者更小的竹叶状灰岩砾屑。

磨圆通常较好,分选好到中等。

岩相上来说,大多数竹叶状灰岩的砾屑成分和结构与条带状灰岩相同。

内碎屑的排列方式变化多样,呈叠瓦状、放射状、串珠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但在大多数岩层中呈水平,反映了当时的水体条件。

部分出现红色氧化圈,反映了当时的氧化环境。

竹叶状灰岩主要为风暴沉积。

在浅水海洋环境中。

半固结或已固结的薄层碳酸盐岩,经强大的水流、潮汐或风暴作用,发生破碎、磨蚀、搬运并堆积而成。

与层面斜交或垂直以及呈叠瓦状或旋涡状排列的竹叶,更反映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而竹叶状灰岩的云朵状顶面、丘状交错层理、叠瓦状构造、异地型竹叶状灰岩尖锐的剥蚀底面以及大量的截切生物丘都可以作为风暴成因的最直接的证据。

由徐庄组下部的开阔台地相开始,向上至徐庄组上部变化为滩前斜坡相,张夏组下部又返回至开阔台地相,到中部为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再到上部滩前斜坡相。

该相序展示了华北台地北缘中寒武统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经历了两次海平面下降—上升的演化过程。

2.5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

本区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分界不明显,主要为薄层泥质条带泥晶灰岩与厚层块状鲕粒灰岩,还有小型泥晶生物丘、竹叶状砾屑灰岩、薄层钙质泥岩。

在藻叠层石中,向上层变薄,粒屑变少,泥晶变多。

该地层的长山组、凤山组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石灰岩:

前者在风化面上呈褐或褐红色,新鲜面呈深灰色。

后者竹叶状砾屑常具有氧化圈,最长可达10cm,呈放射状、梅花状排列或平行层面排列。

竹叶状石灰岩横向上呈透镜状,可能在形成过程中结实打碎、搬运、沉积,受到了风暴作用的影响。

在下苇甸东南永定河东侧铁路旁。

出现下奥陶统冶里组,厚度有30-80厘米左右,主要由灰岩构成,与下层的上寒武统地层称整合接触关系。

与上寒武统相比,这里灰岩的块状性增强。

对冶里组灰岩进行细分为厚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

其中第一种灰岩岩质较纯,在当地常被开采作为石灰和水泥原料。

豹皮灰岩其岩面呈斑点状。

三、典型特征

3.1竹叶状灰岩

(晚寒武世地层中发育各种类型的风暴岩,除了风暴介壳缩聚层及风暴韵律层外,普遍发育风暴砾屑缩聚层一竹叶状砾屑灰岩。

)竹叶状灰岩呈灰色、绿色、棕色。

组构从颗粒支撑到基质支撑,岩层的几何形态从平板状到透镜状,岩层接触关系从相对平整变化到高度不规则。

竹叶状灰岩的砾屑常成平板状(或称为扁饼状),也有多边形或者不规则的,横切面似竹叶,砾屑大多很薄,(平均≈10mm,其长度变化很大,多为5cm,偶尔也会达到30cm甚至更大;通常情况下,砾屑长短轴比值大于3:

I。

)砾屑间充填砂屑、生物碎屑或者更小的竹叶状灰岩砾屑。

磨圆通常较好,分选好到中等。

岩相上来说,大多数竹叶状灰岩的砾屑成分和结构与条带状灰岩相同。

内碎屑的排列方式变化多样,呈叠瓦状、放射状、串珠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但在大多数岩层中呈水平,反映了当时的水体条件。

部分出现红色氧化圈,反映了当时的氧化环境。

(可分为原地型和异地型两种基本类型。

原地型竹叶状灰岩主要发育在条带状灰岩层中,呈透镜状,部分呈厚层块状层产出,与条带状灰岩(偶尔与鲕粒灰岩)互层,形成砾屑滩。

异地型竹叶状灰岩在观测区主要发育于两个层位:

①充填与截切生物丘;②在钙质泥岩中呈透镜状、透镜层发育,有时为厚层竹叶状灰岩层。

其中第二种发育的层位最广,数量最多。

形成机理:

主要为风暴沉积。

在浅水海洋环境中。

半固结或已固结的薄层碳酸盐岩,经强大的水流、潮汐或风暴作用,发生破碎、磨蚀、搬运并堆积而成。

与层面斜交或垂直以及呈叠瓦状或旋涡状排列的竹叶,更反映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而竹叶状灰岩的云朵状顶面、丘状交错层理、叠瓦状构造、异地型竹叶状灰岩尖锐的剥蚀底面以及大量的截切生物丘都可以作为风暴成因的最直接的证据。

3.2砂屑滩

砂屑滩属于颗粒碳酸盐岩沉积,主要为泥晶灰岩沉积,未完全固结时受到波浪或潮汐作用而被打碎,形成单个砂体颗粒。

形成于台地内部浅滩边缘,代表浅水环境,较高能。

3.3鲕粒滩

鲕粒多为直径小于2mm的球状颗粒,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岩中,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

其核心一般由陆源碎屑、化石、球粒等组成,同心层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组成。

观测到的鲕粒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具核同心—放射状鲕、无核心同心—放射状鲕、单(或多)晶鲕、泥晶鲕以及复合鲕粒等。

鲕粒的形成受搬运水流强度和水体动荡程度有关。

鲕及其核心大小、鲕外壳碳酸盐的排列方式,以及同心层的多少,能反映碳酸盐的沉积速度和水体的搅动强弱程度。

此处反应水体动荡环境,但较为稳定,海水干净温暖,能量比砂屑滩弱。

3.4藻丘/生物丘

藻丘主要见于下苇甸火车涵洞旁,是藻类聚集而形成的生物沉积,可见叠层石、纹层、暗色条带、缝合线等,一般形成于浅水环境及盆地边缘。

藻丘个体一般都较小,缺乏较大的格架生物,通常发育在低能的潮下带,在水体能量较强的潮间带或潮下带上部偶见发育。

石油地质意义:

竹叶状灰岩由于其本身的性质难以形成优质生储盖层,因此对于石油地质意义较小;砂屑滩、鲕粒滩、藻丘均可被溶蚀淋滤形成孔洞,从而形成好的储集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常规测井中,对碳酸盐岩储层响应比较明显的主要是侧向测井,与微电阻率测井结合可以探测各种角度的裂缝,是目前常规测井识别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在地震上,碳酸盐岩在二维地震剖面上显示出弱反射,不明显。

生物丘是碳酸盐岩中由生物建造的丘状地质体。

中寒武统张夏组地层发育了两期生物丘,生物丘直径约3m,高2~2.5m。

从剖面上观察,每期生物丘个体间有一定的间隔,呈串珠状展布,在空间分布上,顶、底部发育的生物丘形成了两套生物丘地层(图10)。

生物丘的底部可见褐色竹叶粒屑,大小3~10cm,生物丘内部有很好的成层性,表明生物生长方向,在顶部可见叠层石构造。

图10门头沟区下苇甸寒武系地层二期生物丘

a.第1期生物丘b.第2期生物丘

生物丘的发育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深度适当的水体、适宜生长的生物群落以及充足的阳光和养分。

一般认为生物丘主要发育在水体能量相对较低的潮下带环境,而水体能量较强的潮间带或潮下带上部也会有生物丘形成。

据赫云兰等学者的研究,下苇甸剖面张夏组发育的两期生物丘分别形成于相对低能和相对高能的水体环境,底部发育的凝块石生物丘形成于水体相对稳定的环境,而顶部生长的叠层石生物丘则形成于高能环境,两期生物丘的内部结构与生物群落也有所不同。

第1期基底为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灰岩组成,生物丘沿基底向上及四周生长,形成了半椭圆形的丘状地质体。

,该生物丘为凝块石生物丘,主要由隐藻凝块石组成,伴有隐藻纹层、藻屑和生物碎屑等(图10a)。

造丘生物主要为蓝藻、葛万藻等藻类,伴生生物主要有三叶虫、介形虫等。

这些藻类等生物群落附着于基底,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钙化、障积、黏结、捕获等形成了丘状构造。

第2期形成于高能海水环境的潮间带或潮下带上部,因该生物丘顶、底接触的岩层以及与生物丘同沉积的岩层均为鲕粒灰岩。

该生物丘高2m,直径约3m,表面风化为灰白色(图10b)。

其由基底和生物丘建造组成。

基底是稳固的正地型,由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灰岩组成,以竹叶砾屑为主,生物丘主体由柱状叠层石构成。

参与建造的生物主要为蓝藻、附枝藻以及少量的葛万藻等藻类。

该生物丘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6个生长阶段,即图11素描中明显的6个分层。

生物丘在6个生长阶段中均处于高能环境,其中第2层和第4层生长环境的能量相对更高。

由于水体动力较强,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生物群落繁殖旺盛,柱状叠层石的纹层较粗,单个叠层石柱宽度也较大。

叠层石柱状体之间捕获有砾屑,第2层捕获的砾屑较大,多在2cm以上,最大砾屑可达10cm。

第4层叠层石捕获的砾屑相对较小,一般小于2cm。

其他几个生长阶段的叠层石纹层较细,呈柱状或波状起伏,其中第1层底部和第3层柱状叠层石特征较明显。

从生物丘的高度、内部结构以及沉积构造看,叠层石生物丘要比底部的凝块石生物丘更具有抗浪性[7]。

图11下苇甸张夏组叠层石生物丘(据赫云兰)

礁及其复合体极易形成有效圈闭而成藏。

礁常是成群或成带分布,且礁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礁块的存在是沉积环境的一个标志。

在向岸一方常常是泻湖沉积环境,从礁向广海(广湖)一侧则是盆地沉积环境。

两者均为有机质丰富的细粒碳酸盐沉积,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烃源岩。

在礁块的上方可上覆蒸发岩系或细粒碳酸盐岩、页岩,形成良好的盖层。

礁型油气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藻礁内部陆源碎屑非常少,主体成份为CaCO3,成岩作用非常好,非常坚硬,其测井曲线特征非常明显,由于生物礁中泥质含量极低,在自然伽马曲线上表现为极低值,一般小于15API。

藻礁的孔渗性非常好,因此自然电位曲线呈很大的负异常,微电极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正幅差。

由于内部富含孔隙,故含水藻礁由于大量地层水的影响而显现出很低的电阻率值,而在饱含油的藻礁中电阻率呈极高值,同时微电极曲线也相应发生幅度上的变化[8]。

在地震响应特征中,生物礁外形上主要呈丘状反射,常呈对称状,内部常为杂乱或空白反射;边缘见有明显的上超反射;顶、底界面均为强振幅,连续易追踪。

由于生物丘同样具有丘核,所以它与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形态类似,同样具有丘状反射特征,但其速度却比生物礁明显偏低,生物丘一般为3000~4000m/s,而生物礁速度高,一般为4000~5500m/s,因此利用速度的差异可以区别生物丘和生物礁。

生物丘大多发育于构造的翼部,这与生物礁是有区别的,但它与生物礁一样也具有典型的丘状反射外形,顶、底强振幅,内部层状反射等特征。

滩相沉积(滩体)一般不具有明显的隆起幅度,在地震反射剖面上一般呈近平行反射,同时滩体有可能向一定方向进积,因而在地震上可以见到微弱的前积反射现象。

而且由于与上覆的泥岩波阻抗差异较大,因此常常出现较强反射的特征。

滩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其速度较高,纵波速度与生物礁几乎相当[9]。

3.5寒武系地层侵入体

岩床是岩浆沿着层面流动侵入体的一种,是厚度较均匀,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的岩浆岩侵入体。

如图所示侵入体与岩层的走向一致,判断为岩床,进一步可观测到岩石内有白色矿物,推测为板柱状的斜长石斑晶,为高温岩浆侵入后迅速转移形成的,为近非晶或隐晶质,判断为中性侵入岩浆岩,可能为隐晶质安山岩。

在下苇甸寒武系地层可见岩床和岩墙侵入体。

在张夏组厚层灰岩内发育顺层侵入的一套基辉绿岩体。

岩墙为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图9a)。

该岩墙呈黄色,结晶程度好,为闪长岩侵入体(图9b)。

图9门头沟区下苇甸寒武系地层岩浆侵入体

a.辉绿岩床b.闪长岩墙

 

岩石类型

层组

颜色

特征

沉积相

泥页岩

馒头、毛庄组

紫红色

与云质泥岩间互

泻湖

白云岩

馒头组

灰色

可见刀砍纹

泻湖

差异风化条带

徐庄组

灰褐色

灰泥岩抗风化能力弱被剥蚀

开阔台地

鲕粒灰岩

徐庄、张夏组

灰黑色

可见放射状鲕、单晶鲕、复合鲕等

豆粒灰岩

徐庄组

灰色

局部鲕粒灰岩向上变为豆粒灰岩,表明水动力变强

中性侵入岩床

徐庄组

浅灰绿色

安山玢岩,结晶程度低,岩层产状与周围灰岩一致,并对围岩有烘烤作用

竹叶状灰岩

张夏组

灰褐色

砾屑杂乱排列或定向排列部分砾屑具有红色氧化圈

潮间带

泥灰岩

张夏组

灰色

水动力较小环境下沉积

开阔台地

藻礁

张夏组

灰色

发育叠层石构造

豹皮灰岩

冶里组

灰褐色

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构成豹斑的浅灰色白云质团块在岩石表面上突起,貌似豹皮

朝下带

 

四、心得体会

1、野外实习收获颇丰

2、感谢老师带队指导

3、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